如果把南通沿海的岸线近似地描绘成“雁形”,那么,处于雁形头部的就是海门滨海新区。它还有一个名字叫东灶港,这真是个“小不点”,海岸线只有12公里。100年前,清末状元张謇将它变成了“中国近代垦牧第一滩”。2006年,海门市委、市政府和滨海新区的领导团队也只能在这个“螺丝壳里做道场”。面对如此明显的劣势,当他们把“中国近代垦牧第一滩”的石碑竖立于海边滩涂中时,他们开始打量上海、打量苏南、打量苏中。打量中涌上心头的一个想法是:这整个区域已处于工业化的中后期阶段,海门滨海新区的开发如何与这个特点相适应?
这个想法就成了整个开发如何避开劣势、创造优势的起点。起点也就是源点,创新的思路由这里汩汩流出。
奔向前沿
东灶港历史上只是个天然的港汊,供渔船进出以及躲避恶劣气候。后来,建了船闸,但根本上还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渔港。由渔港起步,东灶港深入沿海开发建设。从2006年开始,他们瞄准了东灶港潜在的深水大港资源,进行了三期围垦,通过内挖式、凹凸式等技术手段,使海岸线由12公里增加到25公里。更为可贵的是,把潜在的资源优势变成了现实的岸线优势,按5万吨级进行规划,可建50个泊位。起步的两个5万吨级码头今年底就可建成。古老的渔港变成了新兴的海港,东灶港迈出了飞跃性的一步。
但是,从创造力的角度去观察,考验应该是在定位海港以后。东灶港成为海港的前景越来越明朗的时点,恰恰与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产业转移渐成趋势的时点相重合。那里,一大批层次不高的企业想挪地方、也必须挪地方;这里,拥有深水良港的大片平地想招商,这块平地又同时沐浴着长三角发展和江苏沿海发展两大国家战略的阳光。于是,投资者纷至沓来。出人意料的是,滨海新区的领导此时却掉头向北。他们远上北京,请国家发改委的一个权威部门,为新区的发展制订了规划。他们的想法是:区域越小,越要有宏观视野;区域越小,越要站到产业前沿。只有这样,小区域才有大份量,小地方也才能有大前景。制定的规划出来了,除港口、物流、旅游外,制造业本身就规划六大板块,基本对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于是,“小地方”就频频远出“攀高亲”,主动登门中字号、国字号的大企业、大集团去推介自己,吸引投资。2008年来引进的34家企业及在谈的20多个投资项目,都属于国家“十二·五”规划中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范畴。
这中间曾有两次“创造性变化”。第一次变化是在明确“小地方、高起点”的思路后,却拿出了400亩土地,引进了本地的14家企业。一是开发之初需要“人气”,二是全为本地特色——电动工具企业。想不到的是,这批企业中冒出了主动向新区规划靠拢的佼佼者,开始向长期垄断在外国企业手中的船用电动工具进军。第二次变化,是全球500强中排位第279位的美国泰森欲落户新区。新区领导果断拍板:热情接纳。泰森,就它的肉鸡加工来讲,是传统产业,但在现代技术和现代管理上达到了高端。它一天对十几万只肉鸡的需求量有利于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目前,泰森4万平方米的厂房基本竣工,8月份试生产。三年内,年产出将达20亿元。如此规模又引来了英国的一家饲料公司在此建厂。滨海新区顺势而为,在西北角规划了现代食品加工区。一方面吸纳当地特色的海产品加工企业,另一方面大力引进高校和科研院所的食品加工新技术,使这一加工区同样纳入“高起点,奔前沿”的整个新区产业规划的思路。
城港并进
海门滨海新区要“做城市”的想法源于2007年。那时,整个南通沿海岸线往陆地推进30公里范围内,没有一座县城,而城市化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一个新思路涌出——在这么一个小地方要尝试走一条与传统不同的路子:不是以港兴城,而是以城兴港,起码是港、城同步推进。
几年过去了,今天我们可以从公寓楼“海景花园”的十楼平台鸟瞰整个城市的规划和进度。最西边,是占地1350亩的森林公园,利用原大东农场的林地,7月动工,一年内建成。森林公园的南面是汽车站,设计图下月交稿。往东是商业区。其中海鲜街、风情街已有6幢楼建成,风情街北头四星级酒店已在装修。商业区往东是住宅区……整个框架已经拉开,道路、绿化、亮化都按城市的标准建设,被称为滨海第一高楼的总部大楼即将启用,海湾假日花园的高档住宅区一期全部售罄。公寓楼海景家园一期两幢售完,二期两幢在外装修,三期29层的高楼已在打桩……整个城市的东边建蛎岈山广场,至海边建垦牧公园。
海门滨海新区有个得天独厚的资源——蛎岈山,这是滨海新区发展规划中旅游占重要一席的原因,也是新区领导“做城市”的一大支撑。蛎岈山位于东灶港东北方向4海里的黄海之中,是个天然的两栖奇岛。涨潮为礁,落潮为岛。蛎岈山整体呈东西走向,岛上资源丰富,除盛产牡蛎外,还生长有海葵、海螺、泥螺、梭子蟹、竹节虾以及各种近海鱼类。在南黄海地区淤泥质平原海滩中出现大面积的生物礁,且长期以来,蛎岈山既不被泥沙淤积,又不被海水冲蚀,实属“中国唯一、世界罕见”。
这一“天赐美景”,经中央电视台“走遍中国”栏目宣传后,好奇者纷纷慕名而来。2006年国家海洋局又在此设立了海洋特别保护区。所有这些,一次次地增加了新区领导的信心。他们虽然还看不清、估不透蛎岈山的旅游价值,但前景肯定看好。他们紧紧把住旅游城市的定位,一直把“碧水蓝天,空气新鲜”作为不可逾越的红线。他们坚持高起点规划,请国内著名公司制订旅游开发蓝图。他们把城市整个东部给了蛎岈山风景区,给了规划中的海洋公园,给了以纪念民族资本家张謇等名人为主的垦牧公园。
好消息不断传来。被建城市的思路吸引来的南通纺院海门新校区,教师楼、学生宿舍、教室、餐厅已在装修,今年秋季将有3000学生进校,明年达5000。铁路客运将自南通东沿吕四,途经海门滨海新区,客运站开始选址……尽管思路变成现实是漫长的,但城市在慢慢成形。
打通江海
去年,当中国建材集团透露出想把“国际建材物流基地”放到海门滨海新区的意图后,一个“打通江海,形成物流新优势”的想法,终于在新区领导层中酝酿成熟了。东灶港离南通的通吕运河很近:从滨海新区港区到通吕运河的直线距离仅仅5公里左右。通吕运河是三级航道,可以安全通航1000吨的船队,是南通市范围内沟通长江和黄海的重要运河。它的西头,通过九圩港闸与长江相通;它的东头,通过大洋港闸与黄海相通。
若是把滨海新区同这一条运河水路相连,那么,就把南通、海门滨江临海的优势,变成了江海直接相通的优势了。假如设想变成现实,滨海新区凭借这一水运的优势,吸引力大大增加,影响可以沿长江溯流直上。而且,打通滨海新区同通吕运河的水路,还有两大作用:一是有利于解决通吕片区抗洪排涝能力的不足,二是有利于满足滨海新区工业和生活对淡水的需要。
源于实践的这个新构想,要真正得到批准尚有一系列程序要走,但作为一种创新的思路,象征着这“弹丸之地”的创造力继续在不断提升。
站在滨海新区的沿海大堤上,往海的方向望去,栈桥正在延伸,两个5万吨级的泊位指日可待。回头望去,远处是当年张謇围垦滩涂的“张公堤”。从张公堤到栈桥、万吨码头,时间跨度是整整一个世纪。但现今映入眼帘的那些现代化的港池、厂房、高楼、大道,几乎全是本世纪头十年的成果。再过10年,到2020年时,站在这大堤上,看到的将是一幅什么样的生动场景和发展画面?也许,谁也回答不了这个问题。但滨海新区的决策者们和建设者们、特别是他们的上级——海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们,却是从另一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再过10年站在这大堤上看到的,应该是在当时也属于先进的一幅现代化的画面。这样的志向、抱负和自我期许,正是“弹丸之地”上创造力的真正源泉。□
(作者系江苏省记者协会主席)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