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十一五”期间,江苏省供销合作社高举为农服务大旗,开拓创新,逆境奋起,创新发展,成为全国供销系统的排头兵。最近,省委研究室和省经济学会对他们的若干做法作了专题调研,现摘要刊发,供读者学习借鉴。
“十一五”以来,在省委省政府和全国总社的坚强领导下,省供销合作社高举合作与为农服务大旗,开拓创新,逆境奋起。五年来全系统年均经济增长在20%以上,这在全社几十年发展史上是从未有过的;经济总量占全国系统的1/5,五年新吸纳20多万人就业。今年上半年全系统发展势头更加强劲,继续领跑全国,发展形势喜人:
以“三社”为基础的为农服务体系迅猛扩张,成为推动农民经济合作的带动力量。具有农资和日用消费品供应等功能的为农服务社覆盖全省80%以上的行政村;新型专业合作社达到2848个,带动农户超过60万户;基层供销社开始焕发新春、焕发活力,2010年我省共有24个基层社进入全国“销售百强基层社”行列,19个进入全国“利润百强基层社”,双百强入选总数全国第一。农副产品市场份额逆势飞扬、吐纳能力持续增强,成为稳定全省农副产品供应的重要支撑。2010年全系统有交易额10亿元以上的控参股农副产品市场11个,交易额占全省重点农副产品市场交易总额的50%以上,南京农贸中心、徐州黄淮市场、张家港青草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等成为当地及周边地区举足轻重的农副产品集散中心。一批规模流通企业强势发展,骨干企业成为开拓城乡市场的主力军。2010年全系统年销售超亿元的骨干企业达210个,不仅有苏果超市、苏农、苏物联等超百亿元的省级企业,还有常客隆、三阳百盛等一批销售近50亿元的市、县(市)社企业,特别是苏果超市销售连续多年稳居全国连锁10强。一批如苏果CEO马嘉樑式的经营人才纷纷脱颖而出,开始形成上下并进、万马奔腾的局面。现在,全省各地供销社都有一批全身心扑在工作上的业务骨干,以一种草根的力量在商海搏击中纷纷脱颖而出,全系统有3人登上全国年度合作经济风云人物榜,16人被评为全国或省劳模。全系统成为全省重要的纳税大户,在全省经济中的份量不断加重。2010年,全系统上交税费达到35.8亿元,若在全省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县(市)中排名,可列第9位。
一、认清形势、振奋精神,形成重振雄风新思路
若想天助,必先自助。2005年省社新一届领导班子上任,当时整个供销合作社系统发展虽有起色但矛盾、问题很多。面对这种状况,是甘于现状还是奋起一搏,这是首先面临的重大抉择。为此,他们在全系统开展了一场“要不要发展、能不能发展、怎么样发展”的解放思想大讨论。
主要是从四个方面展开的:一是正确总结供销合作社发展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增强发展的“转型”意识。一方面,将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历史辉煌与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一度困顿作对比分析;另一方面,将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快转型、敢创业”与“守摊子、收租子”的不同结果作对比分析。鲜明的对比使大家深刻认识到:供销合作社要起死回生,必须在转型中加快发展;供销合作社要再创辉煌,必须在发展中奋力拼搏。二是正确分析新形势下供销合作社发展面临的宏观环境,增强发展的机遇意识。指出这几年中央和地方作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一系列重大部署以及扶持供销合作社加快发展的文件,都为供销社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关键是:有了广阔的舞台,还要顺应天时、抓住机遇,自强拼搏、用好机遇。三是正确认识供销合作社自身的特色优势,增强发展的大局意识。引导大家重新认识供销合作社在长期发展中形成的比较完整的组织体系、遍布城乡的流通网络、扎根“三农”的人才队伍以及农民信赖的品牌美誉等特殊优势,增强加快发展、再创辉煌的信心。四是正确看待目前对供销合作社定位尚不明确、职能尚不清晰的现实状况,增强发展的创新意识。充分利用供销合作社既是理事机构具有管理职能、又有经济实体可以直接进入市场的独特优势,勇于实践、善于创新。
这场围绕发展问题的大讨论,推动了思想大解放,在全系统大多数干部职工中形成了四大共识:有发展才有出路、为“三农”才有优势、靠作为才有地位、敢创新才能兴盛。
二、发挥优势、融入大局,构建为农服务主渠道
基层供销合作社是供销系统最直接为农民服务的经营组织和前沿阵地,几年来,全省供销合作系统依托基层社建立起了一大批专业合作社和为农服务社,同时创新传统行业的经营业态,极大地提高了为农服务能力。
围绕当地特色农业,组织农民成立专业合作社抱团走向市场。组织农民走向市场是“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是新时期基层供销合作社的首要任务和发展机遇。五年来,全省基层社共牵头组织和成立了2848个农民专业合作社,既解决了农业产销中单家独户“办不了”、村级组织“统不了”、政府部门“包不了”的许多问题,而且托起了一个个健康发展的农业特色产业,推动了农业现代化步伐。全省许多县(市)都涌现了一批著名的专业合作社。
大办形象好、环境美、功能全的为农服务社,进一步扩大基层供销合作社为农服务的能力。一是大力扩点、扩面。2006年,省社与连云港市委联合以行政村为支撑点建立为农服务社,这项活动得到了上上下下的支持和欢迎。省社以此为契机,在全省各地力推为农服务社建设,到目前为农服务社已覆盖全省80%以上的行政村。二是大力推进规范管理。统一悬挂带有中国供销合作社标识图案的门牌,并以星级管理的模式促进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三是大力扩展经营、服务范围。由开始时的农业生产生活资料销售、农副产品收购、农业技术咨询、废旧物资回收,扩大到代办电信、邮政、保险等服务,农民足不出村就能很方便地办各种事。
以展示基层供销合作社崭新形象为重点,在推进“新网工程”中重建农村流通主渠道。近年全省供销合作系统始终以基层供销合作社为重点,精心“包装”和打造基层社,通过连点成线、引线成网,建成布局合理的“新网工程”,以现代商业形态和以良好的商业信誉回归农村日用消费品市场,在为农民的周到服务中重建农村流通主渠道。
三、打破局限、主动探索,拓展社会服务新领域
在重点服务好“三农”的同时,全省供销合作系统依托传统商贸业的基础,加快向现代服务业进军,成为全省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一支生力军。
积极拓展生活服务业,以强化公益性服务做强产业。居民生活服务业是群众迫切需要的新兴服务业。我省一些地方的供销合作社,急当地政府和群众所急,强化“放心”标志,着力办好惠泽百姓、服务社会的生活服务业。实施放心肉工程。江阴市供销合作社不仅组建生猪产业合作联社,推动生猪养殖向规模化、标准化、环保型、生态型转变,而且与当地政府合作建立国家三星级屠宰中心,让群众吃上放心肉。实施放心豆制品工程。兴化市供销合作社按照市政府实施放心豆制品生产的要求,迅速组建百康豆制品公司,做到保供、保质、稳价,促进放心豆制品进全市居民餐桌。实施放心超市进校园工程。新合作常客隆百惠超市与一些地方政府联手,推动放心超市进校园,达到了“学生得安全、家长得实惠、企业得市场、政府得民心”的多赢效果。
加快发展“农信保”,参与做大农村金融业。这几年,全省供销合作系统积极主动地参与农村金融建设。特别是由供销合作社主办的农村小额信贷担保公司和资金互助合作社,对当地企业情况熟悉、运行质量好、服务能力强,深受当地群众欢迎。如兴化市供销合作社组建的银桥信用担保有限公司,迄今为止共为2家国家级、9家省级、19家市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以及7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26个养殖户种植户提供了融资担保,一大批涉农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殖户的生产经营得到快速发展。
加快构建流通产业园和电子商务,全方位拓展服务领域。全省供销合作系统积极借鉴我省以园区建设促进外向型经济跨越式发展的经验,加快流通产业园和以供应链为主的电子商务建设,促进相关产业集群发展。“散转聚”,大力兴办供销产业园。如南通市社与中国供销集团合作兴办南通供销产业园,与中国供销集团、中华棉花集团、北大荒集团共同创办南通棉花、粮食物流基地,达产后年销售将超过40亿元。
四、龙头带动、示范引导,推动综合实力大提升
全省供销合作系统坚持开门办社的方针,采取龙头带动、打造载体、内外融资、上下参股等方法,全力做大做强社有经济,努力促进综合实力大提升。
做强龙头,培育壮大社有骨干企业。社有经济和骨干企业对外代表着供销合作社的实力和形象。全省供销合作系统以“五指并拢攥紧拳”的战略战术,一着不让地做强省社总部龙头。省社总部既有管理职能,又有经济属性,全省供销合作经济强不强,首先看省社总部。近年,省社总部凝聚力量,充分运用管理、品牌、市场、技术、网络等优势,促进省总社本级企业迅速壮大,涌现出苏果、苏农、省棉麻集团、省果品公司等一批骨干企业,切实增强了省社总部经济的核心竞争力和社有资产控制力。做强六大网络龙头。针对农业生产资料、日用品、农产品、再生资源、烟花爆竹、非处方药六大网络,集中资源,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突出一个网络由一个龙头企业带动,突出领军型企业家主撑龙头企业。
主攻市场载体,提高农产品市场掌控力。农产品市场既有经营性、又有公益性,得此者,既得消费者青睐又得政府支持。为此,全省供销合作系统专攻大型农产品交易市场建设。这几年,全省供销合作系统在农副产品集散地和主销区,高起点高标准地改建、扩建、新建了一批大型市场。去年,盐城供销合作社投资新建了4个区域性大型农产品市场。其它如无锡、南通、宿迁市社的大型农产品市场也在加速筹建中。专攻大型农产品市场交易会。如2010年全省供销合作系统协助省政府、全国总社承办了海峡两岸名优农产品展销会,展会规模及各项指标均创历届农展会之最。专攻特色农产品专卖。一些市、县(市)社专门建立区域名特优农副产品营销网络,相继开设特色农产品专卖店,组建特色农产品销售公司,为当地特色农产品出市、出省打开了便捷通道。
打开大门加强合作,增强资源整合能力。这几年,全省供销合作系统都打开大门加强对外合作,创造发展机遇。一是加强与地方政府合作,如省社先后与宿迁、苏州市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共同推进“新网工程”;二是加强与政府有关部门合作,无论是省社还是市社、县(市)社,只要有利于“三农”、有利于供销合作事业,都主动与相关部门单位搞好合作;三是加强供销社系统内部的合作,如江阴市社联合7个基层社打造投融资平台,提升投融资能力;四是加强与实力型企业合作,如淮安市社吸引相关企业加盟迅速办起了农副产品展示展销中心;五是加强与社会能人合作,如东台将3位从基层供销社下海到市场上打拼多年的能人招回来任职,通过“凤还巢”,进一步增强了基层供销合作社的吸引力。
五、励精图治、提升素质,激发全系统创造活力
全系统致力于激发人们创业的勇气、志气,让争先创优成为供销人的不懈追求和自觉行动。
培育一流的精神状态。一流的精神支撑一流的业绩。全系统深入开展比学赶超帮活动,层层树典型、立标杆,做到学有榜样、赶有目标。领导干部和企业负责人,外学华西、吴仁宝,内学苏果、马嘉樑。广大职工群众,学劳模、学标兵。全系统每年都要开展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十大标兵”等评选表彰活动,形成学先进、赶先进、争先进的强烈氛围。
打造过硬的业务技能。供销合作系统的广大干部职工处在市场竞争的第一线,没有出色的业务技能,就不可能有客户、有市场、有业绩。一是坚持开展每周学习日活动,省社党组注重加强自身学习,努力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增强判别、决策能力;把机关干部逼进课堂,把专家学者、行家里手请进会议室,探讨和掌握企业经营管理之道。二是坚持开展大规模的培训活动,与有关部门联手实施“千人培训工程”和赴港连锁经营培训班,掌握新农村建设和服务型企业发展的要领。三是坚持开展现场观摩考察活动,增强大家投身供销合作事业的使命感、责任感。
建立先进的管理制度。建立公开招标制度,针对有些公司由内部人承包、经营秩序混乱、每年上缴费用低、群众意见大的问题,新领导敢于依法中止承包合同,向社会公开招聘总经理,促进管理上台阶、形象上水平、承包上缴费增长。建立维稳机制,为解决一度时期上访突出问题,省总社和一些地方的供销合作社,采取切实措施,落实政治责任,主动接访、准确答访,形成化解矛盾的合力。建立廉政责任制,坚持教育在先,实行正面教育与警示教育相结合;关口前移,警钟长鸣,防止和杜绝腐败现象。
任何一项伟大的事业,都由一砖一瓦构筑而成;任何一部光荣的历史,都洒满了痛苦的泪水、艰辛的汗水。回顾全省供销合作系统“十一五”期间的创新和崛起,我们有充足的理由坚信:在全省“两个率先”的征程中,供销合作系统将在新的起跑线上冲刺跃起,谱写出供销合作事业的新篇章。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