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中国特色新诗体是我们十分尊敬的老诗人贺敬之同志提出来的。今年6月,来自全国各地的诗人和专家学者聚会南通,围绕这个命题展开讨论,这对中国诗坛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深远的。下面我就这个命题谈几点不成熟的认识。
(一)中国诗歌史也是一部诗体变更史
中国诗歌是最早出现的中国文学样式。从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选集《诗经》算起,至今已有3000多年了。3000多年来,中国诗歌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诗体变更,造就了一度又一度的诗歌繁荣,耸起了一个又一个的诗歌高峰。
《诗经》是西周初期至春秋中期的作品,以四言为主体,千古名篇传诵不衰。战国后期,诗体一变,出现了“楚辞”,我们有了屈原,有了《离骚》。到了汉代,“汉赋”兴起,我们有了司马相如,有了《长门赋》。到了唐朝,“近体诗”称雄诗坛,我们有了李白、杜甫、白居易。进入宋代,“宋词”勃兴,我们有了苏东坡、辛弃疾、柳永、李清照。走进元代,“元曲”唱响,我们有了关汉卿、王实甫。公元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席卷九州,新诗应运而生,我们有了郭沫若、闻一多、臧克家、田间、艾青、贺敬之、郭小川。与此同时,我们还拥有了把格律诗词创作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峰的毛泽东。
由上述中国诗歌发展的过程看来,诗体的变更对于诗歌的繁荣关系极大。我们既要看到内容决定形式;又要看到形式反作用于内容。单纯地强调哪一方面都是片面的。
(二)神州盛世呼唤着诗体创新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神州大地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四大文明建设取得了辉煌成就。中华民族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意气风发、豪情满怀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是一个诗情洋溢的时代。时代呼唤着更多伟大诗人的出现,时代呼唤着更多光辉诗篇的问世。
放眼今日中国诗坛,处处呈现出中国前所未有、他国不可能有的壮丽奇观:众多老中青诗人用自由体创作新诗;众多老中青诗人用格律体创作新诗。两股创作洪流汇聚,向着中国诗歌繁荣的目标,勇敢地奋斗着,深入地探索着。
判断诗歌优劣的标准,也和判断其他任何事物一样,要看群众喜欢不喜欢,满意不满意。我曾作过调查,我们的许多诗作群众不喜欢、不满意。“你发表、我不读”成了普遍现象。究其原因,症结还在于诗歌远离了人民群众。这里除了诗的内容、情感、境界等方面的问题外,群众对我们诗的形式也有意见。在中国,家家户户都是离不开诗的。一个孩子生下来刚会说话,家长们就会教他(她)背几首诗。而值得我们深刻反思的是,至今背诵的还是“床前明月光”、“锄禾日当午”等古诗词。这也向我们提出了一个严肃的课题:中国诗坛必须创建一种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为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新诗体!
(三)中国特色新诗体的创建要靠广大诗人的创作实践
中国特色新诗体从哪里来?不是靠几个人关起门来设计,也不是靠开几次会议来搞定。最根本的途径是广大诗人团结奋斗,用创作实践来达成中国特色新诗体的目标。
我们不妨回想一下,中国“近体诗”是怎么形成的?至今没有任何资料可以证明是由某个人或哪几个人设计出来的。应当说,它是诗人们在创作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逐步形成规矩,最后约定俗成的。“宋词”的形成过程,“元曲”的形成过程,应当也是如此。所以,精神产品的创造和物质产品的创造一样,事先都没有什么框框,只要遵循各自的规律行事就行了。
今天中国诗人的创作条件同中国古代诗人相比,不知要好出多少倍。但是,完成创建中国特色新诗体的历史使命并不比中国古代诗人创建“近体诗”、“宋词”、“元曲”容易多少。不管面对的历史使命是多么艰难,我们都会团结起来,努力奋斗,相信最后的成功是属于我们的!
(四)对中国特色新诗体的几点猜想
中国特色新诗体到底是个什么样子?现在谁也说不清楚。因为现在还没有到说清楚的时候。但是,根据广大读者的意见,中国特色新诗体的基本特征还是可以作出初步描述的,或者就算作是猜想吧。
精炼的语言。汉语汉字为诗歌创作提供了无与伦比的优越条件。华人作诗,几千年来都十分注重凝炼。我们用母语创作,一定要严格遵守语法规律、语词特点、语言习惯。可以预料,精炼的语言将成为中国特色新诗体的根本特征。
和谐的韵律。诗是韵文,必须押韵,押全国通用的普通话韵。但这里所说的押韵不必搞得过份严格。可以是一韵到底,也可以换韵;可以是平仄韵分明,也可以是平仄韵混用;还可以邻韵相通,如此等等。总之,根据诗的内容的表达、抒情的需要灵活地用韵,而不使押韵变成创作中的一大束缚。可以预料,和谐的韵律将成为中国特色新诗体的鲜明特征。
简短的篇幅。欢迎有内容的长篇诗歌,但更提倡写短小精悍的诗,并使之成为诗坛的主体。诗写短了,写好了,读的人多了,诗的氛围变浓了,诗的繁荣就有了雄厚的群众基础。可以预料,简短的篇幅将是中国特色新诗体的主要特征。
多样的体式。中国特色新诗体,落实到创作实践中,如果搞得死死的,就那么一种体式,这是根本行不通的。古人作诗填词,虽规矩甚严,但也没有视作“天条”而不敢触犯。拿词来说,在现存的1200多个词牌中,有一半左右为字数不等的多种体式。例如,大家都非常熟悉的《沁园春》这个词牌,就有112字、113字等九种体式。而《洞仙歌》这一词牌,竟多达37种体式。诗的体式是根据诗的内容来定的,又是根据诗人的爱好与习惯来定的。新诗体与多体式是辩证统一的。可以预料,多样的体式将是中国特色新诗体的突出特征。
中国特色新诗体的基本特征,这里猜测得准不准?全不全?只有待今后长期的诗歌创作实践来回答了。
(五)中国特色新诗体的形成是一个较长的历史过程
中国特色新诗体,这样一种文化形态的东西,其形成过程往往比较缓慢。瓜不熟蒂不落,水到了渠才成。所以,对于这件事,我们急不得,急于求成成不了。
如果要对中国特色新诗体形成历程作一粗略预测的话,我想,能不能用十年左右的时间,即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时候,我们能看到中国特色新诗体的大体框架;然后,再经过几十年的奋斗,使中国特色新诗体的创作走向繁荣,走向成熟,成为人民心灵的呼唤,祖国前进的号角,盛世神州的乐章。
当然,我们深深懂得,成功创建中国特色新诗体之路不会一帆风顺。遇上这样那样的障碍,遭受这样那样的挫折,走了这样那样的弯路,都是有可能的,都不要紧。我们有决心、也有信心。因为中国历来就是一个诗的泱泱大国。我们有3000多年古体诗歌创作的经验,有近100年新诗创作的经验,有源远流长的民歌创作的经验。只要我们取其长处,避其短处,加上认真总结新的经验,创建中国特色新诗体的历史使命,一定会在我们这一代人和我们的下一代人手中胜利实现。
与此同时,我还认为,即使中国特色新诗体形成了,许多习惯于用自由体或格律体写作的,照样可以写下去。我们决不可以用打倒现行诗体的办法来推行新的诗体。中国诗体变更、诗歌发展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都有了,我们当然要坚持正确的做法,摒弃错误的做法。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