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两大理论成果

发布时间:2011-09-20     稿件来源:群众杂志     作者:刘林元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实践课题与两大理论成果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一大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另一大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两大理论成果,是矗立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前进过程中的两座丰碑,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根本改变中国面貌的两大实践过程的记录和理论总结。毛泽东思想主要是对中国革命实践过程的记录和理论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进行现代化建设实践过程的记录和理论总结。可以说,前者完成了中国革命的逻辑,后者进行的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逻辑。从革命逻辑到建设逻辑,记录和总结了中国共产党90年的奋斗史,反映了近现代中国历史发展的真实过程。中国共产党90年来带领人民干了三件大事,第一件大事是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第二件大事是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在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第三件大事是进行了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推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三件大事,我们可以归纳为两大实践主题,一是革命的实践主题,二是建设的实践主题。这两大实践主题是近现代中国历史发展和中国人民的根本要求,是中国共产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两大实践课题。

  我们说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的革命逻辑,主要是从它的历史任务和主要内容是解决当代中国的第一个重大实践课题说的。毛泽东思想指导中国共产党和人民群众通过革命斗争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实现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人民翻身当家作主。它的中心概念是阶级斗争——军事的、政治的、思想的,还包括经济的。毛泽东思想作为中国革命的逻辑,内涵非常丰富。党的历史任务有二,一是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二是在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领导人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胜利地进行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完成了三件大事中的头两件。应该强调指出,在毛泽东思想指导下完成的革命实践课题,意义十分重大,它根本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命运,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命运,改变了近代中国在世界历史上的走向,中国从此走向独立富强。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权的建立和巩固,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中国的繁荣发展打下基础。正如胡锦涛同志所说:“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保证。”我们任何时候都不会忘记毛泽东为中国革命事业所作出的伟大贡献,任何时候都不能贬低作为中国革命逻辑的毛泽东思想的伟大意义。

  这里应该说明,毛泽东晚年对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艰辛探索,由于主客观的多种原因,这种探索并不成功,留下了宝贵的经验教训。毛泽东没有领导党完成的任务,由邓小平领导党和人民来完成了。

  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了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从邓小平开始的中央领导集体,领导党和人民经过艰苦的奋斗,取得了伟大的成就,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思想理论指导,它提出并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提出并回答了在新时期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提出并回答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什么是科学发展和怎么进行科学发展的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提出了战略思考和方针指导,又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邓小平开创的,源于邓小平理论。随着实践的深入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内容越来越丰富、越完备、越深刻,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艰苦实践的智慧和心血,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建设逻辑”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其“建设”内涵是广义的,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党的建设和人的发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随着实践的深入发展,经验不断丰富,认识不断全面深刻,我们党还一定会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发展这个理论体系。

  从毛泽东思想的“革命逻辑”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建设逻辑”的转变,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实践主题的重大转变。这上下两种“逻辑”前后相连,完整地反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社会的发展规律和历史前进的要求,生动地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

  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文化大革命”时代的结束和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开始。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共产党接受了毛泽东的两份遗产,一份是伟大的毛泽东思想,这是毛泽东留给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最宝贵的精神遗产;另一份就是毛泽东晚年的错误教训,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消化吸收了这两份历史遗产,在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坚持发展毛泽东思想,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仍然要在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指导下进行,这一点中国共产党从来就没动摇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毛泽东思想的“脉”是相通的,不仅两者都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都要遵循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而且毛泽东思想许多重要思想内容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比如,关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指导思想;关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才能发展中国和从中国实际出发建设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念和决心;关于坚持实事求是、群众路线、调查研究、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作风和工作方法;关于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建国发展方针;关于向世界一切民族学习,既不一概排斥又不盲目照搬的开放思想;关于对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分析,既肯定社会主义根本制度的优越,又指出其具体环节存在的问题需要加以改革的思想;关于正确区分和解决两类矛盾的思想;关于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关于反对共产党员特权腐败的廉政思想,以及毛泽东的实事求是哲学论、矛盾辩证法论、发扬自觉能动性论和自觉改造实践主体论等所提出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等等。这些思想理论对于后来的中国共产党人都有重要的指导启发意义,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完善和发展都是不可或缺的。

  当然,由于历史条件的不同,实践主体的不同,世情、国情、党情、人情的新变化,对国内外经验教训的新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既继承又发展、超越了毛泽东思想,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勇气和智慧。

  毛泽东留给我们的另一份遗产是他晚年在探索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过程中的失误和教训。这两份遗产同时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既要坚持毛泽东思想,又要正确认识和纠正毛泽东晚年的错误,而这两者又是互相关联的。这两件事都必须做好,才能促进改革开放。这两件事其实就是一件事——怎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推动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在对待毛泽东晚年错误的问题上,邓小平既反对当时存在的坚持“两个凡是”的党内教条主义倾向,又反对否定毛泽东思想的右的错误倾向,坚持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对毛泽东的功过是非,凡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我们就坚持,就发扬;凡被实践证明是错误的,我们就抛弃,就改正。在纠正毛泽东晚年错误时,邓小平还要求不要把错误都推到毛泽东一个人身上,他把党中央集体、把自己也摆了进去,通过纠正错误使全党吸取教训,把教训变成全党的宝贵财富。邓小平还提醒,毛泽东晚年错误有制度的原因,“制度是决定因素,那时制度就是那样”。这就从更深的层次上分析了犯错误的原因,从总结教训中使全党认识到制度(体制)的改革十分必要。

  消化吸收毛泽东晚年错误的教训,这份遗产对于中国共产党极为宝贵,它是我们党以巨大的代价获得的。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它是任何其他理论和经验所不能取代的。恩格斯说过:“伟大的阶级正如伟大的民族一样,无论从哪个方面学习都不如从自己错误的后果中学习来得快。”邓小平曾说过,我们要是做对了一些事,是因为我们总结了“文革”的教训,我们党把教训视作宝贵财富,视作前进的动力。通过总结教训,推动改革开放的展开、深入。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历史表明,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得以顺利健康的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得以产生和完善,跟我们党在历史转变时期能坚持毛泽东思想的指导,能深刻吸取毛泽东晚年错误的教训,消化吸收毛泽东的两份历史遗产有重大的关系。

  三、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国情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理论结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具有三个要件:一是必须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二是必须正确把握中国国情和具体实践;三是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国情和实践结合起来,形成指导革命和建设实践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取得的实践成果就是中国革命的胜利和建设的成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就是对中国革命和建设成功经验的理论总结,它的第一个伟大成果就是毛泽东思想,第二个伟大成果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是一脉相承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为基础而产生的,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犹如一棵大树,树的根苗和种子来自马克思主义,而大树扎根的土壤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它在中国的环境里吸收雨露阳光,生长发育,具有中国特色,但它又是马克思主义的,与马克思主义有共同的“DNA”。因此,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灵魂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邓小平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提出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精神实质的科学概括。马克思主义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实事求是既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也是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又是马克思主义的作风。因此,它理所当然是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的凝聚和结晶,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思想路线。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始终高举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旗帜,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像一根红线贯穿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理论逻辑中,真正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了实事求是,就是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的精髓,真正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灵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勇于创新、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品格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察:一是从它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指导作用,二是从它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作出的贡献。从第一方面考察,这是不证自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反复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性。实践证明了它是科学的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从第二方面考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既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又是对它们的发展。在实践中发展马克思主义,要具备三个条件:第一个条件是指导实践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第二个条件是实践经验必须是新鲜的;第三个条件是对实践经验的总结必须是科学的深刻的。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所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始终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往前推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是前无古人的,其实践经验是新鲜的。列届中央领导忠诚于马克思主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抱着对人民、对社会主义的高度责任心,对实践经验的提炼和总结是客观的、科学的。因此而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必定与时俱进,必定会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向前推进一大步。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提出的坚持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以及国际社会“和平与发展”主题论,这些出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思想理论无疑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巨大理论贡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继毛泽东思想之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的一个新阶段,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理论形态而存在,它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有重大的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