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从当前还是长远来看,农业一直是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基础产业,并且是不可替代的产业。在现代社会里,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社会越进步,农业功能的多样化趋势就越明显。现代农业不仅提供农产品和大量的就业岗位,而且拓展出生态保护、观光休闲和文化传承等功能。所以,必须改变对农业的传统看法,充分认识到农业需要承担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重大和持久的责任,农业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和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
而且,我国作为一个大国,虽然可以利用国际农产品市场调剂余缺,但只能立足于主要依靠国内满足农产品需求。世界上绝大多数经济发达的国家,其首先是农业生产发达的国家,世界上工业品出口的大国,其同时也是拥有大量的农产品及其加工品出口实力的国家,一句话,所谓经济发达,首先是农业发达;所谓经济落后,实质是农业落后。企图离开农业的发展去设计或实施的经济发展计划,最终要受到历史的惩罚。
从中国的实践来看,30多年的农业改革发展只是低水平地解决了13亿人的吃饭问题,并没有改变农业的弱势地位,更没有使农业走上良性循环和与其他产业平等竞争的轨道,许多深层次的问题有待突破,中国农业仍然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这一清醒判断多次出现在中央文件和中央领导人的讲话中。
由于农业既是经济再生产,又是自然再生产,它的生产对象是有生命的植物和动物;既是古老的产业,又是永久性产业,农业现代化、社会化必须适合它自身固有的属性。农业产业的基础性和弱质性构成它的基本矛盾,而弱质性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基础性是指它是人们生存所必需的、须臾不可离开的,从目前的科技水平看,在人类可预见的未来还没有其他产业能够替代农业的基础性功能。弱质性是指它受自然的制约较大,土地资源短缺而又经常遭受自然灾害,周期长而效益低,如何克服农业的弱质性,这是人类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的难题。
克服弱质性是强化农业基础之主题
强化农业基础的根本出路在于逐步克服农业的弱质性,在“农业增产与农民增收”两者之间寻找兼容方案。为此,必须逐步减少农业自然再生产过程中的各种风险,提高农业的附加值,也就是充分应用现代及未来新能源、新材料、新装备以及新信息技术、新生物技术等武装,大幅提高农业生产能力、抗灾减灾能力、产业化水平、竞争力和比较效益,这是应对未来农业巨大挑战、实现农业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创新举措。
江苏是农业大省又是强省,粮食总产量位居全国第四位,是中国沿海地区唯一做到粮食自给有余的省份,农业增加值位居全国第三位。现阶段江苏农业已进入了结构转型的关键时期。这就要求农民在种粮食的同时,还要发展渔业、家禽、奶业等,并且提升农业产业发展层次,在市场竞争中获取更高的产业价值。农业发展还要由注重农业的一产向促进农业的一、二、三产协调发展转变,实现农业的产业化价值、加工价值、产品价值的最大化。只有提高农业的附加值,才能充分挖掘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潜力,使农业逐步由弱转强,最终达到经济、社会、生态综合效益的最大化。
伴随着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进程,江苏应当全面推进农产品优质化、营养化、功能化,实现农业生产管理的信息化、数字化、精准化,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综合效益,建成农业向高附加值转化的产业体系,形成生态系统持续良性循环、景观优美、功能多样、城乡一体的新型农业体系。
确保粮食安全是强化农业基础之核心
无农不稳,无粮则乱。强化农业的基础作用,其核心内容就是要强调以粮食为主体的农产品供应能力的稳步提高,为一切非农部门的存在和发展提供最基本的物质保障。
“世界粮食安全”概念由联合国粮农组织(FAO)1974年提出,此后国际上对这个概念的界定几经修订,但基本含义没有改变:即“确保所有人在任何时候,都能买得到又能买得起他们所需要的基本食品”。粮食安全与能源安全、金融安全并称为当今世界三大经济安全问题。粮食安全是国家经济安全的基础。从我国来看,粮食生产“靠天吃饭”的因素仍然存在,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进,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的形势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粮食稳定增产的难度加大;粮食供求将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出现逆差;主要农副产品价格大幅上涨等。从中长期发展趋势看,受人口、耕地、水资源、气候、能源、国际市场等因素变化影响,我国粮食和食物安全将面临严峻挑战。因而,保障粮食安全始终是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
江苏已经实现了主要粮食品种由短缺到总量平衡、自给有余的历史转变,粮食不仅在数量上可以满足供给,质量安全也有保证,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对粮食的品种和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因而,粮食安全的标准也要与时俱进,达到更高层次。具体地说,江苏现阶段粮食安全内涵的核心不是解决吃饭问题,而是保证本地经济发展和保证全国粮食供给的问题;是以满足生产的不断发展和能够抵御重大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为目标,同时不能因为粮食的过度盈亏及粮食价格的重大波动引起经济指标下滑和粮食市场供求失衡的问题。这并不是普遍意义上的粮食安全,而是把本省粮食安全作为本省经济安全和国家粮食安全的基本条件。
因此,尽管江苏目前粮食生产和储备能力都比较强,但也不意味着不存在粮食安全问题了,仍然要有保证粮食安全的战略措施和应急方案。这既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政治问题。从战略高度看,粮食问题是中国永恒性的难题,解决粮食问题是中国农业永恒的主题。粮食生产虽然不是能带动江苏经济快速增长的一个战略产业,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却决定着江苏经济综合竞争力水平的高低。
解决粮食安全问题,在粮食供给方面,首先要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以及应对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加强耕地、水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以及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粮食生产科技创新能力,强化科技支撑;其次,完善粮食流通和储备体系,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加强粮食物流体系建设,完善粮食储备调控体系,优化储备布局和品种结构,健全储备粮管理机制。
培养新型农民是强化农业基础之基础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农业为基础”只有构建在“重农民、重民生”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实现,农业的根本出路不仅在于强化农业的国民经济基础地位,而且要解决农民的政治地位和其他社会地位问题。解决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也必须以人为本,离开了对农民作为“人”的终极关怀,不从根本制度和体制上解决农民的身份歧视或社会地位问题,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就永远不会有一个令人满意的结果。
今天的农民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村劳动力,而是在市场经济中进行公平竞争以实现自己合理价值的劳动力商品。今天的农民追求的早已不是满足于解决温饱问题,更多的是如何提高幸福指数的问题。
培养新型农民必须着力推进一系列制度变革:土地制度方面,通过土地产权制度和管理制度创新,赋予农户期限更长、范围更广、权益更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金融制度方面,通过提升正规性金融机构经营效率和降低非正规性金融机构进入门槛来解决农村长期存在的“金融抑制”问题;户籍制度方面,通过缩减城乡户籍制度的“利益级差”和扩大城市社会保障适用范围来优化城乡劳动力要素的配置效率;经营组织方式方面,通过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和扶植农户自发性经济合作组织的方式来不断提升农民在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中的议价能力;社会服务体系方面,通过完善补贴、价格、信息提供、农产品储备、基础设施建设等机制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社会保障制度方面,通过健全教育、医疗、养老、就业、住房等社会保障体系来加速城乡二元社会结构转化。
培养新型农民必须逐步提高农民的组织程度,鼓励和支持以农产品生产为主业的专业种植、养殖农户组成农产品生产营销专业合作社,条件成熟时在更高层次组织合作社的联合社或协会。通过这种组织创新就能构建一个平台,使农民的专业合作社与政府有关部门以及农产品加工企业在农产品供求及价格等方面协商对话、沟通信息,政府也就找到了进行宏观调控、优化资源配置的“抓手”,最终建立起政府、企业与合作社之间的平等的伙伴关系,这将是新时期“以农业为基础”的重要制度安排。□
(作者系中共江苏省委党校教授)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