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现代化亟须科研转型升级

发布时间:2011-09-20     稿件来源:群众杂志     作者:严少华 李德新    

  

  贯彻落实“六个注重”,加快推进“两个率先”离不开“八项工程”的实施,其中的“农业现代化”工程,是我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不可缺少的环节。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引擎,农业科技在引领和支撑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我们必须紧紧围绕现代农业发展的新特点,创新农业科研的发展思路,在科技资源的配置上、在组织体系的构建上、在科研手段的创新上、在科研硬件条件建设上,促使农业科研积极转型,主动升级。

  农业科研转型须实现四个转变

  农业科研转型,核心是要解决科研方向和结构上的深层次问题,关键是要进一步优化科技资源配置,促进现代农业科研与现代农业发展需求的有效对接,主要是实现“四个转变”。

  由主要以传统大宗农作物育种向现代高效设施农业调整,实现科研结构转变。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农业在不断追求高产的同时,更加追求优质高效,农业结构日趋多元化、品种日趋多样化,设施农业逐步发展成为现代农业的重要生产方式和增收手段。针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新特点、新要求,“十二五”期间,我们要确立以农业科研转型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战略思路,把学科调整放到更为突出的位置,在保持传统大宗农作物育种、栽培技术优势的基础上,加强高效农业领域研究。重点围绕高效设施农业特色专用品种及设施工艺开展攻关研究,实现由露地农业向可控设施农业研究的战略调整,加快培育一批性状独特、品质优良、抗逆性好、产量高的蔬菜园艺品种,彻底扭转生产上对国外园艺品种依存度高的状况,为加速我省农业转型提供重要科技支撑。

  由主要依靠传统研究手段向传统技术与高新技术相结合的技术构成转变。近年来,以分子标记、转基因技术为代表的分子育种技术已成为植物育种发展的重要方向。现代生物技术手段的广泛应用,大幅提升了育种的效率和育种的准确性。常规育种一般需要7-8代才能选出的纯和亲本,现代技术缩短到2-3代,育种周期仅为原来的1/4到1/3,可以大大加速优质、专用、多抗等农作物新品种的育成。加强现代信息通讯技术与传统农业的结合也是推动农业科技革命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计算机、互联网、物联网技术在农业上广泛应用,可以极大地提高农业的管理效率,特别是在质量安全管理与溯源方面有着广阔的前景。随着农业信息技术的开发应用,将大大加快经验农业向现代精确农业的跨越。农业科研要紧密跟踪国际前沿最先进的现代生物技术和现代信息技术,推动传统农业技术的根本转变。

  由主要注重产中单项技术突破向产前产后延伸、加快产业技术体系配套集成转变。在以往的农业科研设计中,多注重于农业的产中单项技术突破,解决生产中的某项关键技术问题。随着农业产业化进程的推进,迫切需要围绕农业的主导产业,将单项零散的技术集成起来,形成该产业的技术支撑体系,不仅要解决生产中的生产技术问题,还要有产前的规划设计、投入品研发,产后的贮藏保鲜加工技术。以鲜食玉米产业技术体系为例,在这条产业技术链中,包括优良食味品质和适宜加工保鲜的特色品种选育、无公害栽培技术、适宜的采摘期、采后的加工贮藏保鲜技术,要获得优质商品化农产品,哪个环节都很重要,不可分割。这是现代农业科研设计的一大特色和重要走向。加快调整科研结构,必须以农产品加工研究为突破口,延长产业链,增加农业效益,构建以产品为中心的优质稻米、特色专用小麦、特色甘薯、特色果品、特色畜禽产业技术体系,努力为我省的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由注重农业生产科研向生产、生态、生活相结合的全新大农业科研体系转变。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农村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原先家家户户以农作物秸秆为燃料的时代已经过去,一家一户的养猪方式也为规模化养殖所取代,在这种情况下,农作物秸秆和畜禽粪便对环境的污染成了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农业科研要顺应形势的变化,加强生态农业、循环农业、低碳农业研究,努力为农作物秸秆和畜禽粪便的资源化利用寻找途径。现代农业已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生产型农业,随着农业功能的不断拓展,涌现出了各种特色产业、生物质产业、生态产业、旅游休闲产业、农业文化产业、农业服务业等新型产业形态。农业科研工作要不断加强不同学科的交叉融合渗透,努力拓展农业科研的领域和空间,积极开展观光休闲农业研究、特色农业研究、创意农业研究,开发更多的功能食品,为农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不断向生产、生态、生活相结合的大农业科研体系转变,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迫切需要。

  农业科研升级须推进四大建设

  农业科研要有效支撑现代农业发展,必须加快科技创新的能力建设,推进农业科研创新体系升级换代。

  着力推进科研条件建设。科研设施条件是开展科研工作的基础。近年来,围绕华东(江苏)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我省投入2亿多元,新建了现代化的溧水植物科学基地和六合动物科学基地。同时,新建了国家兽用生物制品工程中心、国家食品安全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江苏省高效园艺作物遗传改良实验室、农业种质资源中期库、农产品加工工程中心和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工程中心等一批国家、部省科研平台,促进了科研条件的迅速提升。“十二五”期间,我省将继续加快科研硬件条件的建设,按照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围绕重点学科、新兴学科发展,加快建设一批省级农业科技创新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加快科研仪器设备的更新改造,并进一步改善科研人员的办公、生活条件。

  着力推进新兴学科建设。围绕现代农业发展需要,通过自主创新专项资金的引导,进一步加快学科调整步伐,努力发展新兴特色学科,以成果和项目为抓手,加快资源整合,促进重点学科的形成。力争在优质、专用农作物新品种的选育,在畜禽规模化生态养殖及疫病控制技术,在设施农业装备及技术开发,在农业信息物联网技术开发应用,在农产品加工及食品质量安全检测技术,在农业环境和循环农业研究,在农业微生物开发、生物农业产业研究,在农业功能延伸拓展研究上实现重大突破,努力构建新的优势学科群。同时加强我省农科院农区所“一所一特色”学科建设,努力为地方区域经济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着力推进创新团队建设。科学的发展已经进入“大科学”的时代,农业科研攻关必须整合多学科的专家,形成创新团队,通过分工与协作,促进重大科技成果的产生。科研团队的建设关键是要有一批领军的科技将才。引进杰出科学家是解决目前农业科技领军型人才短缺的捷径,但“树大难移”,我们要充分认识这项工作的难度,在挖掘外部人才的同时,也要重视现有突出科技人才的培育,可以通过各学科首席专家制来推进这项工作。在农业科研组织体系上,继续深化资源整合,推行“研究中心——研究室——项目组”的科研组织形式,加强创新团队的建设。

  着力推进创新体系建设。以省农科院为例,通过前几年的改革发展,目前全院搭建了“公益性研究所+农区所+工程中心+科技型企业”的创新体系构架,形成了“科研——孵化——转化——产业化”的新格局。“十二五”期间,省农科院将进一步完善全省一盘棋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通过项目为纽带,加快创建“三大创新联盟”。现代农业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以全省农科教单位特色农业科研机构为主体,将加强与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相衔接,推进全省农科教战略大协作,促进农业产业技术向纵深研究、系统集成发展。现代农业技术转化联盟将加强与农业龙头企业、现代农业园区的对接,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步伐。现代农业服务联盟将加强与农技推广部门、社会化服务机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的对接,建设现代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加快新技术推广。

  农业科研转型升级是一项任务重大、意义深远的系统工程,需要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需要各方面的大力配合,更需要我们自身的不懈努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农科院)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