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思路 创造特色 加快推进江苏水利现代化建设

发布时间:2011-09-20     稿件来源:群众杂志     作者:吕振霖    

  今年中央和省委“两个一号文件”聚焦水利,对加强新时期水利改革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作出重大决策部署;继“两个一号文件”之后,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又分别召开水利工作会议,对加快水利改革发展和现代化建设进行动员部署。目前,全省上下都在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两个一号文件”和“两个水利会议”精神,一个全党全社会大兴水利的热潮已经形成。全省水利系统必须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准确把握、全面贯彻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对水利改革发展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创新思路,创造特色,努力实现江苏水利现代化建设的新跨越。

  一、正确评估江苏水利发展的主要成就和面临的主要挑战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江苏历届省委、省政府均高度重视水利建设,团结带领全省人民坚持不懈除水害、兴水利,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成就:一是基本建成流域与区域相配套的防灾减灾工程体系。二是基本建成跨流域水资源调配工程体系。三是基本建成综合配套的农村水利工程体系。四是基本建成河湖资源管理与保护工程体系。总之,江苏水利的基础支撑与保障能力不断提升,为江苏粮食“七连增”和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十二五”时期,我省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向现代化迈进的发展新阶段,大规模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特征。水利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设施和基本保障,必须与经济社会现代化发展的总体要求相适应并适度超前。尽管江苏水利发展已经取得很大成就,但总体上还滞后于全省经济社会现代化发展的新要求,仍然面临许多新的挑战。

  一是洪涝灾害的威胁仍未消除。全省防洪排涝工程体系虽然已经基本建立,但仍有部分流域性防洪和区域性排涝能力尚未达到规划目标,特别是随着流域上游治理力度的加大,对地处流域下游的我省防洪排涝安全压力也在不断加大;新一轮沿海开发和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战略的加快实施,对水利的安全保障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等等。

  二是河湖水系生态退化明显。在上世纪60-70年代的农业经济时代,河湖资源被大规模围垦开发,在今天大规模工业化和城市化建设中,又有大量的河湖水域被填埋造地。加之缺少对河湖的有效管理和治理,水系堵塞、河湖淤积、功能衰减,严重削弱引排和调蓄能力。

  三是水环境污染问题严重。长期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方式,导致经济发展越快、社会污染排放越多,已经远远超出了河湖的生态自我修复能力。

  四是农田水利现代化改造任务艰巨。我省早在1970年就已经基本建成“引、排、灌、降”较为配套的农村水利工程体系。但是,由于相当一个时期中农村水利投资主体不落实,投资政策不到位,面广量大的农田水利设施普遍老化失修、功能严重衰减。

  二、充分认识江苏水利现代化建设的客观必然性和科学内涵

  省委、省政府根据全省“两个率先”的总体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布局,明确提出:到2015年初步构建现代化水利综合保障体系,到2020年初步实现水利现代化。我们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的目标任务上来。

  第一,加快水利现代化建设,是推进“两个率先”发展战略的基础保障。无论是小康社会,还是现代化建设,都必须是经济发展与水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社会,需要水利提供更加可靠的水安全、水资源和水生态保障。现代化水利不仅是“两个率先”的基础支撑和保障,更是“两个率先”发展的基本任务。

  第二,加快水利现代化建设,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首要条件。农业现代化的基础是水利现代化和农业机械化,推进农业现代化,就必须按照现代农业的区域规划、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产业化发展的要求,规划现代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按照各地不同生产方式的要求,提供现代水利的灌排设施。

  第三,加快水利现代化建设,是提升江苏水利科学发展水平的必然要求。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发展的新目标以及人民群众幸福生活的新追求,水利在治水理念、治水思路、发展方式和保障能力的许多方面,还不完全适应。因此,要深入贯彻可持续发展的治水思路,加快转变水利发展方式,切实把水利发展的重点转变到更加重视水利的投资效益、水资源的节约保护、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更好地发挥现代水利的基础保障和综合服务上来。

  水利,是人类的一项基本实践活动。这就决定了水利现代化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我们必须努力把握现代水利的科学内涵,积极探索现代水利的发展规律,有力有序指导水利现代化建设。

  第一,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是水利现代化建设的本质要求。发展现代化水利,就是要更好地不断满足人民群众达小康和现代化社会对水安全、水资源、水环境方面的新要求,充分享受到现代水利的发展成果。

  第二,坚持统筹兼顾、综合治理,是水利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原则。顺应水的自然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实行流域治理与区域治理统筹兼顾、水安全水资源水环境综合治理、合理开发与严格保护有机结合,真正做到以水资源和水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利用。

  第三,坚持深化改革、创新发展,是水利现代化建设的根本动力。水是自然资源,生态要素;水也是经济资源,生产要素。水资源的双重属性,决定现代水利不仅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支撑和保障,而且是发展和提升社会生产力的重要平台。我们必须认真把握水资源的双重属性的特点,增强水利发展的活力和动力。

  三、进一步明确江苏水利现代化建设的目标任务和主要保障措施

  省委、省政府从“两个率先”发展的总体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划布局,确立了水利现代化建设的“六大体系”。一是安全可靠的防灾减灾体系。建成流域与区域、城市与农村、大中小工程协调配套、标准更高的水利防洪排涝工程体系,保障经济社会发展不受灾害影响,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社会稳定。二是功能配套的农田水利体系。建立与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相配套的农田水利工程体系,为现代农业的专业化、规模化、产业化经营和广大农民的幸福生活创造更好的水利条件。三是高效利用的水资源管理体系。建立科学有序的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优化配置系统,建立严格的水资源管理系统,完善清水通道系统和水资源安全保障系统,加强突发性水污染应急管理,保障城乡供水安全。四是生态健康的河湖保护体系。建立有效的河湖保护制度,落实严格的河湖管理责任体系,以河湖水系的健康生态保障水资源和水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利用。五是依法行政的水利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体系。六是保障有力的水利发展政策法规体系。

  推进水利现代化建设,是新时期江苏水利发展的总目标,也是水利改革发展的总抓手。必须扎实抓好以下重点工作。

  一是坚持以科学规划引领水利现代化建设。推进水利现代化建设,必须以科学规划为指导,紧紧围绕“两个率先”的总体战略,认真贯彻以人为本、人水和谐的先进治水理念,加快建立江苏水利现代化规划体系。

  二是坚持加强水利工程能力建设。高标准的水利工程体系是水利现代化的主要物质基础。今后几年,在继续加强防洪排涝工程建设的同时,更加重视水资源和水环境工程建设;在抓好大江大河治理的同时,更加突出中小河流的治理;在继续加强农村水利能力建设的同时,更加突出城市水利建设。

  三是坚持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以先进的科技装备水利,是水利现代化建设的主要途径。重点围绕水利管理的关键环节,加强信息化、智能化技术装备改造,加快实现水利工程调度运行精准化、社会管理规范化、决策指挥科学化、应急抢险专业化。

  四是坚持改革创新推动水利现代化建设。努力把握水的自然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不断深化水务体制改革,继续深化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体制改革。

  五是坚持建立稳定增长的水利投入机制。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加大水利投入的一系列重要政策举措。

  六是坚持大规模培训现代水利干部队伍。加快推进水利现代化建设,关键要有一支适应水利现代化建设管理的人才队伍。要着力培养高端水利人才,抓紧完善水利技术干部业务培训机制,建立业务进修、知识更新的有效制度,提升现代水利发展的组织管理水平;要加强农村基层水利管理人才队伍建设,满足大规模农田水利建设管理的新要求。□

  (作者系江苏省水利厅党组书记、厅长)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