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实践对邓小平小康构想的验证和完善

发布时间:2011-11-22     稿件来源:《群众》杂志     作者:范朝礼 殷雪青    

  小康是中华民族延续了几千年的一个民族情结,是历代仁人志士们孜孜以求的一种理想社会模式,是普通百姓对衣食无忧生活的期盼与向往。历史聚焦到1979126日,邓小平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第一次用“小康”来描述我国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他说:“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邓小平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将小康这一历史概念演化为一个世纪目标的国家领导人。邓小平的小康思想在江苏大地深入人心。江苏人民在小康思想的指引下,艰苦奋斗,开拓创新,奋勇争先,在率先实现总体小康、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道路上不断探索,用极具创造性的实践和令人瞩目的成就对邓小平的小康构想进行了真理性验证和诠释。

  苏州之行:小康构想的验证与确立

  邓小平第一次提出他的小康构想后,经反复酝酿,1982年党的十二大报告正式把小康确定为20世纪末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提出到2000年,实现全国工农业总产值在1980年的基础上翻两番,使我国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达到小康水平。但这一目标到底可行不可行、科学不科学,需要实践来证明。1983年邓小平带着三个关系国家发展前途的战略思考来到苏州,通过一系列的实地考察帮助他完成了这一科学论证。

  120年翻两番有没有可能?1980年,中国的人均GDP只有250美元,要实现当时确定的人均800美元的小康目标,则意味着要翻两番。尽管党的十二大已正式提出翻两番的世纪末目标,但邓小平仍在推敲这个目标究竟能不能按时实现。要达到这一目标,平均每年需要8%10%的增长率,而当时的增长率仅为45%。邓小平到苏州调研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到2000年,江苏能不能实现翻两番?”江苏的领导同志用江苏的发展实践回答:“从江苏经济发展的历史看,自19761982年,6年时间,全省工农业总产值就翻了一番。照这样的增长速度,就全省而言,用不了20年时间,就有把握实现翻两番。”苏州的领导同志也回答,苏州大约用15年时间就能实现“翻两番”的目标。江苏满怀信心的回答给了邓小平极大的信心和底气。2000年,全国人均GDP达到852美元,圆满实现了邓小平早在20年前提出的这一战略构想。

  2、人均800美元的社会什么样?1982年,邓小平明确表述:“小康是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1万亿美元,人均800美元。”那么,达到人均800美元的社会是一个什么模样呢?这是邓小平深入思考的又一个问题。当时的苏州已实现人均GDP1300多元,按当时比价接近800美元。1983年邓小平到苏州视察的一个重要目的,就在于要亲眼看看人均GDP达到800美元后的社会是副什么景象?他在调研中问道:“人均800美元,达到这样的水平,社会上是一个什么面貌?发展前景是什么样子?”江苏的同志依据苏州的实践,从吃穿用、住房、就业、教育文化以及人们的精神面貌等六个方面进行了描述。邓小平听了频频点头,苏州的发展变化生动而有说服力地验证了他想象中的小康景象。后来被邓小平一条不漏地转述给中央其他负责同志:“第一,人民的吃穿用问题解决了,基本生活有了保障;第二,住房问题解决了,人均达到20平方米”;“第三,就业问题解决了,城镇基本上没有待业劳动者了;第四,人不再外流了,农村的人总想往大城市跑的情况已经改变;第五,中小学教育普及了,教育、文化、体育和其他公共福利事业有能力自己安排了;第六,人们的精神面貌变化了,犯罪行为大大减少。”他还说“这几条就了不起呀!”这六条不仅描述了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小康水平,还描述了社会发展的小康水平。这后来被人们认为是最早提出的小康社会的六条标准,也标志着邓小平小康社会理论的初步形成。在苏州之行前,邓小平主要立足于经济发展思考小康问题。苏州之行拓展了他的思考,使之将原来的小康由经济扩展到社会,从而为后来的党的十六大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提出奠定了基础。

  3、走什么路子才能实现这一目标?目标已经确立,但实现的路径在哪?这是邓小平在苏州调研关注的第三个问题:“苏州农村的发展采取的是什么方法,走的什么路子?”当时的省委主要负责同志回答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苏州农村经济之所以出现新的飞跃,主要靠两条:一是重视知识和技术进步,吸引人才;二是发展集体所有制,也就是发展了中小企业,在农村,就是发展社队工业。并说苏州的社队工业之所以能够快速发展,归根结底,凭借的是灵活的经营机制,实行的是市场经济体制。听了江苏的汇报,邓小平作出一个精辟论断:“看来,市场经济很重要!”苏州农村发展社队工业的一套办法及取得的成绩,得到邓小平的首肯。第二年,中共中央即专门为加快社队工业发展下发文件,为这一新生事物正名撑腰,从而为全国开创了一条农村工业化的崭新道路。邓小平从苏州农村的发展看到了全国广大农村的未来和希望;而江苏发展乡镇企业的创举和市场取向的改革,也为全国实现小康找到了一条现实道路。

  改革开放初期苏州地区的发展,为验证并确立邓小平的小康构想提供了可靠的实践依据。通过苏州之行,邓小平更加坚定了在20世纪末实现小康的伟大构想。也正是在这个基础上,邓小平提出了中国现代化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至此,邓小平的小康理论体系历经8年,经反复酝酿、调整、验证,最终确立。2000年,江苏人均GDP1421美元,是1980年的4倍,实现翻两番,全省以县为单位实现了从温饱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江苏的这一跨越,为验证和丰富邓小平的小康思想,提供了重要的实践支撑。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