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县域基本现代化的昆山特色

发布时间:2012-02-04     稿件来源:群众杂志     作者:群众杂志社调研组    

  昆山,华夏第一县,得改革开放之先声,抢科学发展之先机,争全面小康之先锋,开基本实现现代化之先河。这里,从2005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起步,到今年初步形成基本实现现代化形态,发生着一场平静而深刻的变革。这里,探索着中国县域现代化道路的真谛和苏南模式的新内涵,实现着中华民族孜孜以求的现代化百年梦想和几代江苏人不懈奋斗的目标追求。昆山实践诠释了县域现代化发展的核心内涵是科学发展,根本是人的全面发展,动力是开放创新,着力点是思想观念与时俱进。

  

一、高点定位:开启县域基本现代化新征程

  深切发展脉搏,破解第二个率先跨越的核心问题。昆山在夺取第一个率先胜利后,市委市政府更加清醒地认识到,从第一个率先迈向第二个率先不仅是经济社会发展量的扩张,更是质的飞跃。核心问题是实现经济社会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相协调,否则就是片面的现代化。面对收入增长的公平性问题,防止财富向少数人倾斜和贫富差距拉大;面对突出的民生问题,满足群众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需要;面对趋紧的资源瓶颈制约,坚持绿色增长,发展低碳经济;面对社会发展滞后,立足公平正义,加快社会结构转型。总之,昆山从经济发展“一枝独秀”到“全面转型”,从第一个率先到第二个率先,面临着发展理念、发展路径的一次质的飞跃,必须以思想观念转型,带动全面转型新突破;以发展方式转变,破解发展瓶颈新制约;以全面协调发展,解决社会转型新矛盾,闯出一条县域基本现代化新路子。

  参照国际水准,创建第二个率先跨越的指标体系。拔新领先,事预则立。2009年,昆山与南京大学成立了现代化课题组,参照国际、国内和全国百强县评比指标体系,以欧洲中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发展水平为水准,初步制定了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指标体系。随后,又对人才国际化、政府公共服务等4个指标进行了调整充实。2010年岁末,中央领导李源潮同志和省委书记罗志军亲临昆山视察,对指标体系给予高度评价和精心指导。2011年,经过省内外专家学者反复研究论证,形成了五大类2834个指标,并在国内同类城市中首家发布了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具有国际可比性,反映中国特色,体现昆山特点。一是科学性与导向性统一。人均GDP、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等6个经济指标仅占权重的25%,而城乡居民收入等7个人民生活指标权重高达26%。与人紧密相关的社会进步、民主法治、生态环境三大类指标各占权重的21%13%15%,把人的现代化放到核心位置。二是国际化与本土化统一。人均GDPR&D支出占GDP比重、城市化率、基尼系数等主要发展指标及目标值与国际标准接轨,不低于中等发达国家水平。适当增加了经济开放度、新兴产业占比、人均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等地方特色指标。三是普适性与特殊性统一。考虑推广适用性,人均GDP、人均财政收入、经济开放度等指标均低于昆山当前发展水平,同时体现了标准值高于全国、快于江苏的要求。

  统一思想共识,凝聚第二个率先跨越的精神力量。昆山人以创业的豪情、创新的激情、创优的热情,上演着争先领先率先的精彩华章。共同的思想基础——共谋第二个率先。科学发展观是实现第二个率先最根本的思想保证。昆山人想在先、干在前,不自满、不停步,整体发展学新加坡、产业提升学韩国、自主创新学台湾地区,推动昆山制造向昆山创造转变,形成以改革开放为特色、以科学发展为特征的新时期昆山之路。共同的价值目标——同享第二个率先。把建设率先与享受率先结合起来,增强群众是建设者与享有者相统一的主体地位,把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融入昆山精神,构建基本现代化共建共享机制,铺筑人们成就理想的现实路径。共同的理想愿望——共建第二个率先。这是各级领导的殷切期望、全市人民的迫切愿望,更是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胡锦涛总书记、时任总书记的江泽民和习近平、李源潮等中央领导同志,对昆山实现两个率先寄予殷切希望和深切关怀。省委书记罗志军、省长李学勇等领导同志,勉励昆山继续当好科学发展排头兵,为全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提供样本和示范。领导的嘱托也是百姓的期盼。要通过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共同的理想汇聚成率先发展不懈怠、科学发展不动摇、和谐发展不折腾、实现基本现代化不松劲的强大精神力量。

  

二、创新试水:探索县域基本现代化新路径

  富民优先与人的全面发展协调推进。基本实现现代化关键在富民,根本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富民是昆山最壮美的诗篇。坚持以富民优先为第一导向,创业富民、就业富民、物业富民、股份富民、社保富民、帮扶富民“六管齐下”,使整体收入水平明显提高,收入来源结构优化,中等收入户比例扩大。2011年城乡居民收入分别达35100元和20200元,差距缩小到1.741;低保家庭人均年收入6180元,超过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在全国率先统一城乡社保标准,社会保险综合覆盖率超99.9%。人的全面发展是昆山最大亮点。健全高质量的教育体系,2010年教育事业主要指标基本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水平;每万人大学生人数121人,公共教育经费支出增幅高于一般预算支出6个百分点。提升人才国际化水平,人才保有量从2005年的9.6万人增加到2011年的24万人,每万人拥有人才1509人。提高人才创新能力,R&D支出占GDP比重从2005年的1.6%提高到2011年的2.5%。提高居民综合素质,2010年居民文化素质和文明水准综合评分达到80分。昆山把富民与人的全面发展结合起来,勾勒出现代化建设由浅入深、相得益彰、梯次提升的发展轨迹。

  外向带动与内生驱动协调推进。外向型经济是昆山最大的特色。在选资引智中领跑。昆山从引资转变为选资,从引资提升到引智,从产业集聚人才转向人才引领产业,为驱动经济现代化提供了有力支撑。目前吸引56个国家和地区的6700多个外资项目,总投资731亿美元。拥有国家“千人计划”人才31人,省“双创”人才34人,五年引进各类人才14.5万人。在内外配套中联姻。加强与外资大企业联盟、配套,先后与便和松下、索尼、朗迅等著名外资企业结成战略联盟,在参与国际竞争中链接健壮网络,产生巨大系统效应。目前配套内资企业2436家,配套项目3431个。在昆山外资企业像月亮,顶天立地;民营企业像星星,铺天盖地。在大榕树下繁衍森林。昆山内外资企业形成“榕树经济”的共荣生长态势。从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机到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从软件园到传感器产业基地,从模具工业园到光电产业园……产业集群、花团锦簇。从外资驱动到外向带动、再到内外共荣,实现“三级跳”,取得了外企生根、民企升级、内外双赢。

  转变方式与现代产业提升协调推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叠加”,提升产品竞争力。制造业与服务业互动叠加,有力提升了制造性企业劳动生产率和产品竞争力。全市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为基础、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现代都市农业为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电子信息和通用设备制造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66.7%,新兴产业产值比重超29%,服务业在GDP中的比重每年增加12个百分点。自主创新催生“蝶变”,提升国际竞争力。以打造创新资源、科技人才、成果转化、科技金融“四个高地”为关键,实现创新资源、高端人才、创新成果融合互动。构建以工研院为核心,以清华科技园等为支撑的区域创新体系,推进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优势叠加”,技术创新链和产业链“双向融合”。创新能力连续四年位居全国县级市第一。考核创新“激励”,提升转型能力。以科学政绩观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科学政绩考核体系,重点考核转型升级、创新能力、服务业水平、节能降耗、居民收入、教育水平等指标,创建以绿色GDP为核心的国民财富增长体系。以思维方式转变引领发展方式转变,以发展方式转变提升现代产业水平,以科学政绩考核保障第二个率先,实现了发展速度、质量、效益有机统一。

  统筹城乡转型与社会转型协调推进。以城乡转型提升“三化”水平。围绕提升城市现代化、国际化和城乡一体化水平,打造国际现代产业名城、中国和谐幸福名城、江南人文宜居名城。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形成产业布局、公共服务、生态建设等“八个一体化”新格局,实现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现代文明向农村传播,城市生活要素向农村辐射,使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乡村让城市更精彩。以社会转型提升和谐发展境界。优质发展社会事业,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健全市级医疗集团、专业医院等服务网络。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优化社会收入结构。全市人均纯收入超万元的农户80%以上,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占比下降到40.1%,投资性、经营性、资产性收入上升到43.7%。率先社保制度并轨,实现人人享有社会保障目标。创建法治昆山、平安昆山,群众对治安满意率95%以上。城乡转型和社会转型,保障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社会公正,体现了城市现代化与社会现代化的公共性、公正性、服务性的更高要求。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协调推进。构建低碳发展的绿色经济体系。以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为核心,优先发展节能环保技术和产业,引导企业开展节能技术改造、低碳技术研发、关键技术攻关。加快低碳城市和生态园区建设,鼓励生产和使用节能节水节材产品、可再生产品,构建绿色产业链、资源循环利用链和生态工业网络。构建永续利用的资源保障体系。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健全节能降耗长效机制,实施结构、技术和管理节能三措并举,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培育循环经济试点企业10家,新增清洁生产企业83家、国际环境管理体系认证企业50家。构建碧水蓝天的生态环境体系。实施调水引流、河道清淤、生态修复工程,断面水质达标率、污水管网接管率和生活污水处理率分别达80%100%95%。推进生态市建设,森林绿化和城市绿化覆盖率分别达25%43.8%,环境质量综合指数提高到91,荣获国家生态市、联合国人居奖等称号。实践表明环境是生产力,更是可持续竞争力。昆山应对人口规模、资源需求和环境压力的挑战,探索了生态现代化新路子。

  精气神引领与软实力助推协调推进。以思想领先引领率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党员干部群众,践行昆山特色价值观,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目标追求、道德规范。弘扬“三创”精神和“开放、融合、创新、卓越”的城市精神,铸就了“敢于争第一、勇于创唯一”的新昆山精神,发挥思想文化的引领作用。昆山人见快思超、见高攀上、见强思争,在江苏领跑、全国领先。以文化产业提升率先。以“文化+科技”、“文化+时尚”、“文化+旅游”为特色,发展创意设计、动漫游戏、数字出版等产业,推进创意城市建设。依托文创园、软件园等重点园区,集聚一批重大项目和优秀人才,发挥文化产业在转型升级中的强劲拉动作用。以文化创新升华率先。在发展的每一个关键时刻,“快三秒”的昆山人总比别人醒得早、走得快、干得实,以开放创新的实践形成了原创风格。大家筑巢引凤,昆山率先亲商安商富商;大家优化环境,昆山率先配套市场和产业链;大家完善产业链,昆山率先引进先进制造业,然后依托制造业发展现代服务业。实践表明,先进的思想催生先进的实践,昆山有经济硬实力,更有文化软实力,如同两翼展翅飞向第二个率先。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