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话题嘉宾:
童 星,南京大学教授、博导; 张向阳,常州市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
殷 朱,常熟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局长; 黄 伟,新华日报社记者;
陈育森,华能南通电厂管理人员; 张三科,仪征化纤管理人员。
统 筹:尤 健、孟庆彬
编者:年底年初,安全生产之弦再度绷紧。回望已经过去的2011年,从2月苹果公司首度承认中国供应链致残员工,到7月甬温线动车追尾,再到年底甘肃庆阳、江苏徐州等地相继发生严重校车事故,单调的伤亡与失踪数字背后,是无数家庭的离散和痛苦,也是全社会对安全生产责任的拷问。纵观各类事故的起因,或为天灾,或因人祸。天灾难以预测,但人祸的因素,可以消弭,也必须消弭。走出安全生产困境,必须从探寻安全底线失守的瓶颈起步,探索突破瓶颈制约的有效手段。
制度缺失还是意识淡薄?
陈育森:人是最不稳定因素。
安全生产,物防是最易实现,通过资金投入、技术进步、装备的提升以及生产过程的改进,就能不断减少物的不安全因素。相较于物防,人是最不稳定因素,也是最大的风险源,最不可控,最难管理,最难防范,统计数据表明,85%以上事故是由人的违章造成。因此,开展安全文化建设,实现自我约束、规范管理,是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加强安全生产的最佳途径和最有效保证。
黄伟:短期安全靠运气,中期安全靠管理,长期安全靠文化。
事故具有偶发性,但安全生产的基层基础工作具有连续性和长期性,一旦发生事故总会暴露出这样那样的薄弱环节。如果说短期安全靠运气,中期安全靠管理,长期安全则靠文化,这种文化是融入企业发展、生产运行、员工行为的安全理念。记得到常熟烨辉科技公司采访时,有个细节让人记忆犹新。每次下班前10分钟和上班后10分钟,车间都会播放8至10分钟的音乐广播。下班前的广播会播放交通安全提示,舒缓员工的疲劳情绪,避免疲劳骑车驾车,也提醒注意道路安全;上班后,面对大型生产设备,员工会有紧张情绪,广播播放音乐和安全生产提示,可舒缓员工的紧张情绪,避免操作失误。在该公司,就是靠这种非常细小但是很实在的举动,培养起员工良好的安全行为素养。
童星:让制度为生命保驾护航。
许多建设工地同时有这样两条标语:“安全第一”、“安全为了生产,生产必须安全”,为什么仍有人以各种各样借口违背这一基本共识?问题的根本不在意识不到位,而在制度不健全。比如问责制。问责时段必须由事后响应向事先预防、善后恢复两端延伸,问责对象要由行政官员向党政领导干部扩展;并由官员问责向风险问责深化,即不仅问个人之责,还要问政策之责、制度之责、结构之责、价值之责。事故之后,问责的结果不仅是某些官员的去职、处分,而且应当伴随改革政策出台或得到修订,相应机构、制度设立或调整,劳动阶层的利益得到尊重、满足,人的生命价值得到遵从、弘扬。再比如工伤保险制度。对于生产一线工人(尤其是农民工)而言,劳动中的风险(如工伤)保障要重于劳动后的风险(如养老)保障,但各地政府推动养老保险的积极性要高于推动工伤保险,原因很简单,养老保险基金属于积累型,目前收的多、支的少,而工伤保险当期收支平衡、不应积累。东莞实施的预防、补偿、康复“三位一体”的工伤保险经验,对全国均具有借鉴意义和推广价值。总之,制度不彰,则安全必有恙,必须进一步强化安全生产制度建设,让制度为生命保驾护航。
张向阳:确立安全至上理念和强化制度管理不矛盾。
确立安全至上理念和强化制度管理不是相矛盾的,而是相促进的。人固然是安全生产中最不稳定的因素,但人的行为习惯和安全意识又是可以用制度来规范的。在美国,由于职业流动很频繁,为防范这种不“安分”带来从业人员素质的降低以及伤害的发生,各州都规定了严格的职业及上岗培训制度。如法人上岗培训必须达到90小时以上;建筑工人进入现场作业前必须进行4小时的安全教育,假如你进入作业现场参观也要进行安全教育,只戴安全帽绝对过不了关;即便是在小狗看护中心当一个看护员、为受石油污染的海鸟清洗等,专业培训也必须达到4小时。严格的培训,潜移默化培养人的安全生产意识。由此可见,制度可以管人,制度也可以育人,一方面可以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一方面也可提升全社会安全生产意识,这是控制和减少事故发生的根本手段。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