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南京市全力聚焦“人才第一资源、教育第一基础、科技第一生产力、创新第一驱动力”,把“人才引领、科技创业”和“制度先试、园区先行”作为关键举措,准备用五年时间把南京建设成为中国人才与创业创新名城,并争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人才特区。为此,南京推出了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八大计划”,其核心和重点是南京科技创业人才“321计划”,即用5年时间,大力引进领军型科技创业人才3000人,重点培养科技创业家200名,加速集聚国家“千人计划”创业人才100位。经济发展人才支撑、人才使用内外并重、人才扶持创业为先,这是南京市新的发展时期人才战略的重要特征。
一
“专业化的人力资本”是促进经济增长的真正动力。人才工作重要目的之一是为了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使发展方式由投资驱动转化为创新驱动。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的大背景下,“人才第一资源”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越来越大,“引进一个人才,崛起一个企业,形成一个产业”的现象数见不鲜。
人才引领,在发展思路上体现着由招商引资走向招才引智的重大的转折。招商引资更多关注投资总额与产出,关注市场的成熟度和项目的成功历史;而招才引智更多地关注人才的实力和项目的未来发展前景,关注技术或者商业模式的先进性。招商队伍瞄准的是大企业、产业协会,以及为项目选址提供咨询服务的中介机构,比如五大行、四大会计师事务所、涉外律师事务所等等,而招才要跟踪的是校友会、留学生组织、专家库、产业前沿领军人物等等。但是,招商和招才在方法上是相通的。目前,南京的招才引智充分发挥原有的招商引资专业队伍的作用,利用其经验、人脉和资源优势,将之整编成为优秀的招才引智队伍。相对另起炉灶、重新组建招才队伍来说,这是一个更加积极有效,充分体现工作延续性的做法。在考核方法上,南京市正在着手改革现有的、以到位外资为核心的招商考核指标体系,把人才的引进培育和创业项目的推进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指标考评体系,纳入基本实现现代化指标体系,实行量化评价考核。
二
南京市委领导指出:“人才是‘长着脚’的,南京留不住、用不好,人才就会外流,使南京沦为人才的‘原油输出’地;科技成果是‘可转让的’,南京本地不能有效转化,就会到外地转化,使南京成为外地创新型经济发展的‘抽水机’;门户城市是‘四面洞开’的,如果南京没有足够的集聚和辐射能力,门户就会成为‘管道’和‘走廊’”。投资驱动时代所引进的制造业项目,投产以后有比较强的路径依赖,机器设备和熟练工人不那么容易搬走。但是,指望用路径依赖这种方式来留住当今的人才,恐怕已经行不通。人才的核心竞争力是知识、管理,存在于人才的头脑里,转移非常容易。因此,人才即使引进来了,如果后期服务跟不上,同样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此,要靠软环境服务,靠事业留住人才。
南京市高度重视引用人才。南京正在完善海外人才库的建设,丰富人才库信息,建立与海外高层次人才密切、畅通和便捷的联系。为什么这么重视海外人才,特别是海归人才?这绝不是“崇洋媚外”,而是因为这些人身上具备很多创业的成功要素。其一,海归当年勇敢地走出国门,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有着自强、敢冒风险等创业基因;其二,在国外,特别是欧美日等西方发达国家的留学生,往往能接触到了先进的技术、理念和管理制度;其三,回到国内创业创新,留学生易于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南京目前已活跃着近万名留学归国人才,累计创办企业数百家,其中大部分都是高新技术企业。
在大力引进海归人才的同时,南京对本地人才培养使用,对本地科研成果的开发利用工作也在加强。南京本土人才的实力和潜力巨大,在南京的53所高校、600多个科研机构、众多大企业大集团中,多年来积淀了大量的人才有待发掘。南京每万人大学生数量全国城市第一,每万人研究生数量全国第二,两院院士数量和“千人计划”特聘专家数量全国第三。如何将南京的本土科教创业人才转化为现实的科技生产力,是南京市重点考虑的课题。2011年下半年开始,南京市委书记、市长等市领导亲自带队,分别到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重点高校,远至北大、清华、中科院,宣讲南京如何打造中国人才与创新创业名城,怎样实施321计划。随同宣讲的,除了相关部门的主要负责同志以外,每个宣讲团还分别有一位本土创业成功人才和海归创业成功人才。南京驻地高校、科研院所的人才正不断走出象牙塔,由创新人才转为创业人才,在南京科技创业的大潮中大显身手。
三
“321计划”的最大特点就是聚焦科技创业人才,以应对南京的科教人才资源长期未能转化为经济发展成就的现状。创业人才是诸多人才类型中的主动性力量,能够为其他各类人才的发展提供平台。技术人才、科技人才、知识人才都要依附完善的组织才能够创造价值,而创业人才是开拓性人才,他们的价值在于从无到有的开拓创新,可以通过创立一家公司,甚至是创建新的行业增长点来汇聚、成就其他类型的人才。回顾南京历史上的各项人才政策,对创新人才的扶持政策相对较多,而对于承担了巨大生存发展压力的科技创业者来说,反而没有得到足够的、系统的政策支持,结果就是南京的国家“千人计划”、省“双创计划”人才中,创业人才的比例很小,远低于苏州、无锡等兄弟城市创业人才80%的比例。这次南京推出“321计划”,就是希望能补上这一课。计划实施的对象,无论是3000名科技创业人才、200名科技创业家,还是100位“千人计划”创业人才,前面的定语都是“创业”。
人才工程,是个系统工程,南京市的“八大计划”,形成一套组合拳,营造人才创业创新的整体环境。这八大计划中,除了“领军型科技创业人才引进计划”和“科技创业家培养计划”这两个人才计划以外,其他六大计划都定位为人才配套工程:科技创业特别社区建设计划,通过“充分授权,封闭运行,减少干扰”,营造包括孵化器、加速器、中试基地、人才公寓等在内的特殊小环境,提高科技人才创业和企业孵化的成活率、成功率,大规模、科学化“育苗造林”。科技创业企业辅导上市计划,重点为具有爆发式增长潜力的科技企业提供量身定做的上市辅导服务,加速企业做大做强,实现人力资本和货币资本的保值增值,并为人才价值的充分实现提供制度化保证。科技创新创业平台共建计划,通过共建大学科技园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中心,破解创新人才和科研成果难以走出大学围墙、实现本地转化的突出问题。高端研发机构集聚计划,是根据南京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进行“大树移栽”,有主次、分阶段地引进一批世界500强和中国500强企业研发机构,集聚一批高层次科技和管理人才。科技创业投融资体系建设计划,通过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建立健全覆盖人才创业的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等各阶段的多元化投融资服务体系。自主知识产权开发计划,以知识产权创造培育、运用推进、保护强化、管理优化和人才培养等“五大工程”为抓手,为人才的知识创造成果提供法律制度保护。八大计划的整体出台,是以人才发展为最终目的,营造整体氛围,寻求方方面面的支持和配合,帮助人才完成从初创到发展到壮大的整个奋斗历程,铺设从人才群到创业群到产业群的整个发展轨道。□
(作者系南京市人才工作办公室副主任)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