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省坚定不移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进创新体系建设,坚持面向经济、服务经济的方针,按照市场引导、企业主体方向,着力优化创新资源配置,努力提高创新效率,为江苏科学发展、率先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我省把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作为科技体制改革的重点任务,为企业集聚创新资源、推动企业开放创新。一是把科技政策落实到企业。企业要成为创新主体,首先要成为投入主体。引导企业增加科技投入,最重要、最普惠的办法是落实创新政策。2009年启动科技政策辅导员服务企业活动,帮助企业落实各项创新政策,当年全省企业享受研究开发费用加计扣除额51亿元。2008-2010年,高新技术企业、先进服务型企业累计享受所得税优惠182亿元。2011年,全省各类企业科技税收减免额达到142.6亿元。二是把研发机构建设到企业。依托行业龙头企业,建成江苏(沙钢)钢铁研究院、尚德光伏研究院、联创软件研究院、扬子江新药研究院等一批重大创新载体,鼓励企业从一般产品应用开发走向自主创新,从面向自身发展转向引领行业发展。全面推进企业研发机构建设,本土大中型企业70%以上建有研发机构,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数量居全国第一。目前我省80%的研发投入、80%的科研成果来自企业,80%的研发机构建在企业、80%的财政科技经费投向企业,企业已逐步成为我省研究开发、成果产出和应用的主体。三是优化产学研与成果转化机制。我省与中科院、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和北大、清华等国内重点科研单位建立了工作会商机制,打造政府引导推动产学研合作与成果转化的平台。省内企业与国内高校院所建立各类合作载体1000多个。我省在全国率先设立了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推动各地和高校普遍建立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机构,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措施,大力度支持新兴产业领域的重大科技成果转化。截至去年底,已累计安排省级财政资金80多亿元,实施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800多个,引导社会投入800多亿元,涉及新兴产业的占80%以上,带动光伏、风电装备、生物医药、轨道交通等新兴产业的爆发式增长。四是大力推进科教结合协同创新。2012年,在科技部教育部支持下,先行选择苏州工业园区、泰州医药城、南京无线谷,建设了纳米技术、生物医药、通信与网络3个科教结合产业创新基地。今年将集中资源,加大建设力度,争取多出快出成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强规划布局,按照“一区一主导产业”的总体构想,再论证启动一批“新兴产业科教协同创新基地”,积极探索发挥科教资源优势培育新兴产业的有效路径。
优化创新创业人才队伍结构。江苏高校院所众多,人才资源较丰富,但人才结构不尽合理,尤其缺少引领产业高端化的领军人才、拔尖人才和紧缺人才。确立科技人才创新创业的鲜明导向,通过人才结构的调整引领产业结构的调整,通过人才结构的高端化引领产业结构的高端化,是科技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一是大力引进高端人才。从2007年开始,我省在全国率先实施“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计划”,并带动全省13个省辖市及大多数县(市、区)制定专项引才计划,其中,无锡“530计划”、苏州“姑苏人才计划”、南京“紫金人才计划”等已成为海外人才中知名的引才品牌。我省还相继组织实施了“科技创新创业双千人才工程”、“科技企业家计划”、“企业博士集聚计划”等专项人才计划,目前全省各级人才专项资金超过60亿元,近三年引进高层次人才近9万名、创新创业团队2200多个,列入国家“千人计划”246名,形成了引进高层次人才、创办高科技企业、发展高技术产业的链式效应。二是大力引导科技人员进入基层和企业创新创业。积极开展“校企联盟”建设,动员和组织全省高校院所与企业建立校企联盟5500多个,吸引6万多名科技人员活跃在企业一线,接受企业委托开展科技攻关。大力推进百名科学家、千名博士、万名研究生到企业从事创新工作,形成人才“千军万马”下基层进企业搞创新的良好局面。三是探索高校院所与企业创新人才双向流动配置的机制。在全国率先实施“产业教授”选聘计划,从骨干高技术企业中遴选科技企业家担任大学特聘教授,并对研究生培养实行双导师制度。组织实施“企业博士集聚计划”,资助高校院所博士进入企业创新创业。开展“科技企业家培育计划”,大力提高全省企业家创新队伍的层次与结构。
构建新型科技投融资体系。促进科技成果加快转化,加快实现知识成果资本化,必须构建完善的科技金融体系,建设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一是扩大科技信贷规模。2008年省级设立银行贷款增长风险补偿资金,2009年设立省科技成果转化风险补偿专项资金,三年累计发放风险补贴近3亿元,推动银行新增科技型企业贷款300亿元。完善信用担保体系,到“十一五”末,基本形成了以省再担保公司为龙头的再担保体系,担保机构注册资本188亿元,按5倍放大倍数可为全省企业提供近1000亿元贷款担保。二是建设新型科技金融机构创新产品。在全国率先设立面向科技型中小企业、投贷结合的科技小额贷款公司,到2011年全省已设31家。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特点,实行专业化的科技信贷运营模式和考核评审机制,目前全省共成立科技支行18家。推进知识产权质押贷款,鼓励支持银行等金融机构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业务。三是发展风险投资。到“十一五”末“十二五”初,各类创业投资机构管理资金规模超过650亿元。设立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投资引导资金,鼓励创业投资机构加强对初创期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投资,过去三年安排引导资金1.2亿元,支持近100家(次)创业投资机构向600多家中小企业投资近14亿元。四是加快科技企业直接融资。到“十一五”末,全省境内上市企业169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95家,占总数的56%。
发挥科技计划管理的导向激励作用。目前我省科技计划体系由基础研究计划(省自然科学基金)、科技支撑计划等8个资金计划和苏北科技发展计划(苏北专项)等3个工作计划组成,具有比较鲜明的导向激励作用。一是面向应用。我省科技计划工作坚持地方科研以应用研究和发展研究为主,推动高等学校、科研机构的科研成果由技术供给导向型为主向市场需求导向型为主转变,成果转化模式由自主型向许可型和转让型转变。政府政策的着力点从简单资助研发更多转向支持应用和开拓市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方式从项目推动更多转向环境建设,使政府对产业的规划功能和市场对技术的选择功能有机统一起来,让科技资源进产业、科技成果进市场;同时,通过市场筛选成果,对能够突破重大关键技术、具有较大市场潜力、企业成长性高的项目,集中资源加以滚动支持,为新兴产业持续提供源头活水。二是集成资源。一方面是计划集成,按照国家产业方向和创新工作部署来实施地方科技项目,各级科技部门上下联动,主动配套。80%以上的国家项目都由省市科技计划先行培育;另一方面是资金集成,将分散在科技、发改、经贸等不同部门的13个省级科技专项资金进行整合,集中为一个省级专项引导资金,并统一由省科技厅管理。2011年省科技厅管理经费达26亿元。
基于江苏科技体制改革的经验,我们深深感到,必须始终坚持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科技才能真正成为第一生产力;必须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加快转变江苏经济发展方式;必须着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才能持续提升江苏的核心竞争力。□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