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浙两省文化经济和谐发展的启示

发布时间:2012-09-28     稿件来源:《群众》杂志     作者:肖本明    

  文化建设既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浙江、广东两省作为经济发达省份,在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过程中,注重把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摆在极为重要的位置,走在了科学发展的前列,找到了一条具有两省特点的协调发展新路子。

  一是注重以经济的理念引领文化产业发展。文化既具有事业的特征,也具有产业的特点。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浙江、广东两省富有前瞻性地把“文化力”的内核注入到经济的结构中,并用文化去“包装”经济,不断抬升经济的品位和价值。早在1999年,浙江省就在全国率先提出建设文化大省的战略目标,把加快发展文化产业作为新的重要经济增长点摆上了突出位置。“发展文化产业,建设文化大省”的口号,浙江人耳熟能详,文化已深深渗透于浙江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2002年,广东省通过了《关于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的决定》,提出建设文化大省的重大战略决策,把发展文化生产力作为增强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内容,加快推动经济与文化的融合,极大地增强了广东省经济的动力、活力、实力和竞争力。正是由于两省较早确立了发展文化产业的全新思路,注重以文化产业园区为平台,以市场化运作为手段,以政策扶持为举措,以开放改革为途径,以高新技术为核心,以创意为推手,用工业化的思维、抓项目的精神去谋划、去落实,推动了文化产业的规模化、集群化发展,促进了文化与经济的融合,实现了文化产业的大发展大繁荣,成为国民经济的新支柱和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引擎。从两省文化经济的发展理念中,让人体会到,发展文化产业,既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也是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二是注重以无中生有的智慧创造文化产业品牌。文化产业的主要特点之一,就是“无中生有”。而文化品牌是文化产业的卖点,更是文化产业的生命内核。在发展文化产业的实践中,两省通过“无中生有”、“借题发挥”、“化虚为实”,创造出一大批独具特色、富有影响的文化产业品牌。在浙江杭州,由宋城集团投资5000万元打造的《宋城千古情》,以杭州的历史典故、神话传说为基点,融合世界歌舞、杂技艺术,运用现代高科技的手段营造如梦似幻的意境,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让游客体验“给我一天,还你千年”的历史厚重。自推出至今,《宋城千古情》已累计演出13000多场,接待观众3000万余人次,成为目前世界上年演出场次最多和观众接待量最大的剧场演出,被誉为与拉斯维加斯“O秀”、法国“红磨坊”并肩的“世界三大名秀”之一。广州番禺通过建设全国首批、广州唯一的国家5A级景区长隆旅游度假区,让游客在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中体验新奇、享受愉悦,放松身心。该度假区成为世界各地旅客向往的欢乐天堂,也是国家文化部命名的“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作为一个主题景区,长隆旅游度假区年接待游客量超千万人次,全世界仅迪斯尼乐园、环球影城、欧洲公园等少数几家顶尖景区才有这样的骄人成绩。浙江、广东两省创造文化品牌的实践也告诉我们,发展经济可以使一个城市变得更富有,只有文化才能使这个城市历时更悠久。

  三是注重以开放包容的环境集聚文化产业资源。发展文化产业,需要一个开放包容的社会氛围。凡体制领先、民间活力充沛的地方,其文化产业就发达。仅有200多年历史的美国,之所以能够在文化产业领域执全球牛耳,关键就在于开放、包容、活力的社会特性。浙江、广东文化产业的崛起,亦得益于其开放包容和充满活力的地域文化。早在2004年,广东省就发布了《社会资本投资文化产业指导名录》;2006年,浙江省发布了《文化产业项目投资指南》,两地都向人才、资本等要素市场全面敞开大门,鼓励非公有资本投资文化产业领域,打破了文化资源行政壁垒。两省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国有、民营共同发展,特别是随着大量民间资本涌入文化市场,形成了腾讯、长隆、华谊兄弟、宋城集团、横店集团等一大批民营文化企业巨头“群雄鼎立”的格局。目前,浙江拥有民营文化企业4万多家,从业人员75万人,投资总规模达到1300亿元以上;广东民营文化企业超4万家、从业人员25万人,分别占全省文化企业和从业者的80%以上,由国家及省认定命名的文化产业园区,80%以上也是由社会资本投资建成的。开放包容的发展环境,使浙江、广东成为“文化人的天堂”。杭州通过兴建文化别墅“筑巢引凤”,吸引潘公凯、蔡志忠、朱德庸、姚非拉以及英国创意大师约翰·霍金斯等一批文化名人名家入住“西溪湿地”,巨星影视、华策影视等文娱机构先后进驻西子湖畔,形成了影响力极大的“文化群落”。可以说,唯有开放、包容和充满活力的环境,才能造就博大文化气象,汇聚天下文化资源,融合天下文化发展。

  四是注重以完备配套的政策扶持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产业作为一种新兴产业,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扶持和引导。浙江文化产业之所以能在短短几年时间取得突破性、跨越式的发展,政府有力的政策扶持是最根本的因素之一。从2000年开始,浙江省连续三年出台文化产业发展扶持政策,先后制定了《建设文化大省纲要》等文件;陆续出台了动漫产业、体育产业、影视产业等针对性、实用性很强的行业政策,财政、税收、金融、工商、土地、人才等部门都对文化产业制定扶持政策,逐步形成了“决定—意见—规划—政策—举措”一以贯之、成熟配套的政策支持体系。而广东省也先后出台了《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并制定极为优惠的产业发展扶持政策,从财政补贴、税收减免、规划立项、技术交流、技能培训、市场网络、信息资讯、人才引进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支持,为文化产业企业发展提供了优越的服务体系和发展环境。两省出台的文化产业扶持系列政策,既形成了吸引文化资源加速涌入的“洼地效应”,也为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发展增添了强劲动力。

  淮安作为发达省份的后发展地区,发展文化产业,具有优结构、扩消费、增就业、促和谐的独特优势,既是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城市转型发展的一条“捷径”,也是加快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建设、打造富庶美丽幸福新淮安的一个着力点。从浙江、广东两省文化产业发展的历程中,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几点重要启示:一要科学规划,重点突破。发展文化产业,规划是前提,项目是基础。我们要把文化产业与城市建设、产业发展等紧密结合起来,通过文化的注入来提升城市的品位、丰富产业的内涵、提升人的幸福指数。淮安市清河区在新城建设过程中,注重规划引领,把淮安的古淮河生态文化、名人名著文化、淮扬美食文化、明清时期江淮流域建筑文化等有机渗透到项目建设中,短短三年时间,建成了以中国淮扬菜文化博物馆、中国西游记文化博览馆、中国城市化史馆等为重点的博物馆群,打造了国家4A级旅游景区——古淮河文化生态景区,既让人们切身感受到具有地域特征的国家级文化资源的魅力,也极大地凸显了新区发展的特色和品位。二要挖掘资源,彰显特色。淮安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具有名人、名著、名菜、名湖等特色文化资源,是一个“有宝可挖”的文化宝地。我们要深入挖掘淮安的地域特色文化资源,打响具有淮安特色的文化产业品牌。以淮扬菜为例,淮安是淮扬菜的主要发源地,完全可以放大淮扬菜文化资源优势。我们通过组建淮扬菜产业集团,不断提升集团的运作和营销水平,加快集团的上市步伐,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建设和推广“品鉴堂”这一核心品牌店,通过发展美食经济、文化经济来营销城市,进一步提升淮安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三要扩大开放,广纳资源。区域有界,开放无疆;资源有限,创意无限。我们要坚持招商引资、招才引智并重,善于借脑借力、借梯登高,以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的理念和机制,精心搭建中国淮扬菜美食文化旅游节、中国西游记动漫峰会、中国城市化论坛等更多吸引文化资源涌入的“管道”,大力引进凤凰传媒、江苏演艺集团等更多国内外知名的文化创意企业和文化人才,为文化产业发展集聚更多优质资源,支撑淮安文化产业的赶超和跨越。四要完善政策,加强扶持。文化产业投资周期长、成本高、风险大,需要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示范作用。我们要不断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制定系列政策措施,及时解决各种问题,更为有效地带动社会资本对文化产业的投入,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作者系中共淮安市委常委、秘书长)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