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升级引领文化产业发展

发布时间:2012-09-28     稿件来源:《群众》杂志     作者:卢桂平    

  近年来,围绕建设文化强市目标,扬州以项目为抓手、园区为载体、改革创新为动力,优化发展环境,强化要素集聚,在推进文化产业发展方面不断取得新突破:文化产业增加值近年来增速均在30%以上,占GDP的比重稳步上升。工艺美术集团坚持人才兴企战略,突出创新创造,经济总量连续5年实现增幅30%以上,2011年集团公司销售超10亿元,名列同行业全国第三。扬州报业传媒集团、广电传媒集团坚持新闻宣传和产业经营“两手抓、两手硬”,化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双双进入成为苏中、苏北地区同行业排头兵。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江苏笛莎公主、甘泉影视服务外包基地等主体影响力也在不断跃升。5个国家级、22个市级文化产业园区等载体承载力明显攀升。当前,文化产业发展的大政方针已定,关键在狠抓落实。我们要坚持用抓经济的方法抓文化产业,以重大项目的突破带动文化产业大发展,以转型升级的思路引领文化产业快发展。

  

  坚持“三个发展”,着力创新发展理念。深刻认识文化产业作为新兴产业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进一步强化发展意识,创新发展理念。一是坚持融合发展。文化产业渗透性强、覆盖面广,既是培植支柱产业的重要目标,也是推进产业转型的重要抓手。加强文化与旅游、科技、建筑、工业、体育、休闲等产业的融合,用科技为文化产业增添发展的动力,借文化创意为制造业插上腾飞的翅膀,把文化基因植入各行各业,在融合发展中壮大文化产业,发挥文化软实力对经济转型的支撑作用。二是坚持特色发展。充分发挥扬州文化底蕴深厚的优势,把握消费需求升级的有利时机,以市场为导向,加快转化,变文化资源优势为文化产业优势,变历史文化名城的特质为文化产业发展的特色。三是坚持集聚发展。删繁就简,突出重点,在现有27个园区、基地的基础上,按照产业定位、功能布局,着力打造一批高质量的文化产业集聚区,以利于要素的集聚、政策的聚焦和产业的集约发展。

  

  扎实推进“三转”,着力推进产业转型。扬州文化产业发展正处于加速崛起期,既面临千载难逢的机遇,也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在工作推进中要找准方向、选对路径、用对方法,重点抓好“三转”。一要加快观念转变。充分认识文化产业具有经济和社会的双重属性,面向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依靠内资和外资两种资本,发挥教化和娱乐的双重功能。坚持优化融合发展和自主创新发展并重,把什么是文化产业、怎样发展文化产业的问题搞清楚。当前要特别强化三个意识:克服重事业轻产业的倾向,树立担当意识。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到提升文化软实力有利于城市的转型发展,文化产业大发展有助于提升世界名城的综合实力。培养一支既懂文化又善经营的文化产业队伍,自觉担当建设世界名城的重任;克服重资源轻产业发展的倾向,树立经营意识。充分认识文化产业的经济属性,自觉以市场为导向,在实践中学会经营文化,把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把文化遗产转化为文化财产;克服重投入轻管理的倾向,树立效益意识。在坚持社会效益的同时,把经济效益作为文化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坚持效益至上,经营文化,加快体制机制创新,让文化成为育民、乐民、惠民、富民的不竭动力。二要强化资源转化。扬州深厚的文化底蕴为文化产业提供了重要支撑,当务之急是加快资源转化,特别要围绕“文化产品化”和“产品文化化”下工夫。“文化产品化”,就是要通过创意,把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资本、股本和产权,把握市场需求,研发生产适销对路的文化产品,提供优质的文化服务,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产品文化化”,就是加大科技研发力度,通过创意、设计、品牌等环节的附加,增加产品的文化含量,提高附加值和竞争力,推进文化创意产业快速发展。三要推进产业转型。文化产业既有增量的硬任务,也有提质的硬要求,加快文化产业转型势在必行。加强规划,精心策划,在载体打造上,改变遍地开花的做法,打造重点园区,以利于要素集聚;在产品开发上,把握好供给与需求、投入与产出、目的与手段的关系,力求新开发的文化产品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发挥其溢出效应;在项目选择上,向带动性强的重大项目聚焦,针对龙头型、旗舰性重大项目出台一事一议的优惠政策,以大项目的实施带动文化产业的大突破。

 

  打造三大优势产业,着力做大文化特色。围绕全市已明确的文化产业8大行业行动计划,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抓住重点,积蓄力量,加快突破,加速崛起。一是打造文化旅游产业。发挥扬州文化底蕴深厚的优势,按照文化旅游产业链的发展要求,抓住打造“世界公园”的有利时机,强化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的龙头地位,大力发展休闲度假游、商务游、参与互动游、感知体验游等新的文化旅游业态,通过突出文化主题提高传统旅游景点的产出。发挥文化旅游的渗透融合功能和溢出效应,拓展旅游消费领域,整合工艺美术业,使工艺坊与个园、瘦西湖旅游融为一体,融入扬州大旅游格局之中。打造雕版印刷、剪纸、玉漆器三位一体的扬州“文化三把刀”旅游产品,不断开拓工艺美术产品市场,提高扬州文化旅游产品美誉度和市场占有率。针对扬州晚间文化旅游产品相对薄弱的现实,在继续扶持“高老庄”大舞台、“看东方”大舞台等晚间演出的基础上,策划开发一台体现扬州文化特色的大型室内常年演出节目,进一步丰富扬州文化旅游产品内容,增加文化旅游的附加值。引进开发融文化感知、休闲娱乐、互动体验、餐饮购物为一体的大型文化主题公园,建设一个高水平的文化游乐项目。二是打造文化创意产业。文化创意产业是朝阳产业。围绕产业转型升级引导企业加大创意人才的培养引进,加大科技研发投入,用文化和科技为企业插上腾飞的翅膀。通过创意增加产品的文化含量,使老产品有新功能,老企业有新形象,老摊子有新增长点。借助五亭龙国际玩具城二期6万平方米的科技文化综合体这一载体,发挥全国毛绒玩具生产基地的集聚效应,通过研发、设计、物流、电子商务、品牌维护推广等项目的开发,使传统的毛绒玩具焕发新的生机,把五亭龙打造成扬州乃至全国文化创意产业的知名品牌。充分利用工艺美术集团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的优势,一方面发挥大师的创造性,使“天下玉,扬州工”的美誉度进一步提升;另一方面,开发中低端的玉漆器旅游产品,让扬州的美名随着玉漆器等工艺品的扩大销售传遍全国,漂洋过海。发挥笛莎公主的示范效应,加大项目招引力度,加大推进“一带两圈三点”建设,使扬州智谷文化创意产业园真正成为城市西区的经济亮点、特色板块。三是打造文化休闲产业。休闲文化产业是城市的黄金产业,目前已成为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城市软环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扬州文化休闲业发展必须立足现实,在丰富休闲旅游的文化内涵、创新多样类型模式、满足多元化消费需求的基础上,构筑以休闲娱乐业为主导的立体多元的文化休闲产业体系。解决好长期以来困扰扬州文化休闲业发展所需的资金、人才和技术不足等问题,鼓励更多的社会力量、民营资本参与和投资文化休闲业,夯实文化休闲业发展的经济基础。充分发挥文化旅游的产业优势,借梯上楼,把文化休闲产业抓上去。发挥凤凰岛生态资源和区位优势,整合资源,明确产业定位,注重包装策划,形成自己的拳头产品,使其文化休闲产业为江广融合地带的文化科技产业高地做好配套。充分利用瓜洲国际旅游度假区、沙头生态农业示范区的文化休闲资源优势,突出休闲特色,开发新的旅游产品,举办各种节庆活动,增加互动体验氛围,让生活节奏快的现代城市人在田园风光里缓解压力。□

  (作者系中共扬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