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把握党和国家工作总要求

发布时间:2012-09-28     稿件来源:《群众》杂志     作者:刘松汉    

  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是一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宣言。讲话庄严宣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这是我们党立足世情国情党情新变化、立足发展新要求与人民新期待,提出的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和国家工作总要求。这个总要求,鲜明回答了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奔向什么样的目标这些事关党和国家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关键是把握好这个总要求,落实好这个总要求。

  把握总要求,坚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不动摇。用什么样的旗帜引领社会进步,靠什么样的指导思想凝聚社会共识,决定着事业的兴衰成败。胡锦涛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也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这是我们党总结近代以来特别是建党90年来长期探索的历史经验、推动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得出的坚定结论。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一条主线,就是寻求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现代化之路。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为中国的发展进步打开了闸门。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当历史进入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世界新科技革命以及与此相联系的世界经济迅猛发展,而此时的中国刚从十年“文革”中走出来,面对世界发展大势和国内困局,邓小平同志鲜明指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30多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接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的壮丽史诗。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三者紧密相连,有机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下,有机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推动社会主义中国不断前行。30多年改革开放创造了“中国奇迹”,从1978年到2011年,我国经济年均增长率接近10%,综合国力大幅提升,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人民生活实现了从贫困到温饱再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江苏以年均12%以上的速度增长,今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可超过5万亿元,人均GDP达到1万美元左右,进入世界中等以上收入行列。历史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特别是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风云变幻中,在近几年国际金融危机、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和国内一系列重大自然灾害的严峻考验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显示出巨大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引领中华民族从落后走向复兴,我们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

  把握总要求,坚持科学发展之路不动摇。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历史性成就和进步,最重要的就是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形成和贯彻了科学发展观,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指导。科学发展观继承和发展了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是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科学理论。科学发展观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以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深刻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方针。近十年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从12.03万亿元增加到47.2万亿元,年均增长10.7%,远高于同期世界平均3.9%的增速,充分彰显了科学发展观的真理力量,充分彰显了科学发展观的实践价值。江苏2003年提出“两个率先”目标,坚持科学发展与率先发展、和谐发展的有机统一,实行富民优先、科教优先、环保优先、节约优先,强化科学发展的政策导向、工作导向、考核导向,部署和实施“八项工程”,在科学发展道路上迈出坚实步伐。可以说,江苏的“两个率先”,是在科学发展道路上的率先;没有科学发展,就没有“两个率先”的巨大成就。面对发展阶段新变化和人民群众新期待,面对前进道路上存在的一系列矛盾和困难,只有以更加坚定的决心、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完善的制度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才能确保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把握总要求,坚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不动摇。胡锦涛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我们必须抓紧工作,抓紧落实,在未来5年到2020年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进而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我们党提出“两个100年”的发展目标,即到建党100年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小康;到建国10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这是我们党对人民群众的庄严承诺,也是13亿人民同心同德的共同意志。全面建成小康,一要牢牢把握“全面”二字,小康要惠及十几亿人口,不能以总体小康代替县乡全部达标,不能以平均数代替大多数;二要清醒看到小康更多体现为人民生活的富足安康,不仅要关注经济总量的指标,更要关注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让经济发展的成效更好体现在人民群众生活的改善上;三是还要看到全面小康是现代化建设中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全面发展的历史进程,党的十七大对全面小康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我们要根据胡锦涛总书记讲话中提出的要求,更加奋发有为、兢兢业业地工作,继续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继续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奋力完成时代赋予的光荣而艰巨的任务。江苏2003年制定了全面小康指标体系,用以科学引领率先全面建设小康的实践。2007年根据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新要求,丰富充实了全面小康目标内涵。2010年全省总体上达到省定全面小康指标,去年超过3/5的县达标。去年召开的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作出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的战略部署,成为全省人民的共同目标和追求。我们要紧紧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努力再创一个黄金发展期,确保到2015年全省以县为单位达到省定全面小康指标,全面建成体现党的十七大要求、惠及全省人民的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同时江苏作为东部沿海发达地区,苏南等有条件的地方要在巩固全面小康成果基础上努力向基本现代化迈进,为全国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先行探索、积累经验、提供示范。

  把握总要求,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胡锦涛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全党同志必须牢记,我国过去30多年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我国未来发展也必须坚定不移依靠改革开放。可以说,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今天;离开改革开放,也没有中国的明天。一方面,实现全面建成小康进而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不容须臾懈怠、半点停顿;另一方面,当前世情、国情、党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突出,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既躲不开,更绕不过。越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越要珍惜改革开放的探索和成就,越要在解放思想、改革开放上开辟新境界,在凝聚力量、攻坚克难上取得新突破,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江苏以思想解放为先导,较早开始市场取向的改革,从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外向型经济突飞猛进,到民营经济蓬勃发展,推动全省实现了由农到工、由内到外、所有制结构“由单一到多元”的历史性转变。只有更加自觉、更加坚定地推进改革开放,才能不断增创新优势、增添新动力、赢得新发展,才能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作者系省委副秘书长)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