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化融合”的靖江探索

发布时间:2012-10-30     稿件来源:《群众》杂志     作者:卢佩民    

  为突破要素资源的瓶颈制约,靖江市积极探索市镇联动、“飞地”发展模式,在全市设立“两区四园”,各镇新上工业项目全部落户园区。作为“飞地”项目承载地之一的城南园地处城南办事处,城南办事处积极探索“飞地”发展模式,初步走出了一条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化融合”发展的新路。

  坚持项目“飞地”布局,推进企业向园区转移。推进“飞地”发展,核心是要构建合理的利益分享机制。靖江市根据“飞地”项目的四种情况,制定了不同的财税分成比例。一是各镇在园区设立“区中园”,园区负责拆迁安置、规划管理等,开发镇招引项目的财政收入地方留成,全额留给开发镇;二是各镇到园区投资建设标准厂房,园区负责外围基础设施配套,项目形成的财政收入地方留成按五五比例分成;三是各镇原有企业到园区新上项目,投产后超过老企业原有税收基数的财政收入地方留成按五五比例分成;四是各镇招引项目落户城南,形成的财政收入地方留成按二八比例分成。

  推行拆迁“飞地”安置,加快居住向社区转移。在拆迁中坚持让利于民,处处为老百姓着想,使老百姓由“怕拆迁”变成“盼拆迁”。一是坚持拆迁连片化。根据项目建设需求和村组布局,以组为最小征地拆迁单位,整体征地,同步拆迁。二是坚持居住社区化。对拆迁农民不再安排宅基地,全部进入集中居住区,杜绝了拆迁户再次搬迁。三是坚持安置人性化。坚持“先建安置区后拆迁”,近年来共建安置区100多万平方米,拆迁3076户,基本实现“零过渡”。城南拆迁给老百姓带来的好处是实实在在的:拆迁户除了用“老房子+宅基地”换两、三套新房,还能获得一笔不菲的补偿款。他们有的将多余房产出租,有的将补偿款用于创业,“造血”功能大大增强。目前尚未拆迁的北六村17组,94.9%的家庭希望尽快拆迁。

  探索人口“飞地”集中,引导农民向城镇转移。积极探索农村承包地流转、宅基地置换的新机制,坚持政策引导、政府鼓励、农民自愿的原则,推行“两分开两置换”,即宅基地与承包地分开、搬迁与土地流转分开,以农村宅基地和住房置换城镇住房,以土地承包经营权置换社保,加快了农民向城镇转移步伐。

  通过坚持“飞地”发展,城南“三化融合”逐步深入,实现了粗放发展向集约发展的转型,助推了传统企业向高新企业的转型,加快了城乡分割向一体发展的转型,促进了农民向市民的转型。然而,“飞地”发展在促进“三化融合”的同时,越来越受到传统体制机制的制约,各种矛盾和困难开始显现。目前,亟须突破的第一指向就是变革资源配置方式,跨越行政区障碍,走出一条“融合式发展”之路。

  确立“融合式发展”理念,在更高层面更广范围整合资源。“融合式发展”的核心是通过资源要素的最佳配置,谋求优势叠加,实现边际效应递增;路径是在更高层面加强统筹,在更广范围配置资源,构建不同利益主体的共赢机制。“融合式发展”是一种发展理念,更是一种思维方式,推进“融合式”发展,要打破区域界限,坚持全市(县)一盘棋,统筹规划,优化城乡生产力、城镇空间、居民社区和生态布局,促进区域之间在错位发展中深化合作、实现共赢,防止乡镇、村搞“小而全”;打破部门壁垒和条块分割,通过政府“有形之手”与市场“无形之手”的深度对接,促进土地、科技、金融、环境容量等资源要素合理流动,发挥资源的最大效应;打破行业局限和利益束缚,把握产业边界日益模糊、行业互相渗透融合带来的机遇,以更开放的视野谋划创新,以更宽容的心态看待竞争,通过行业间的融合创造新的市场需求,通过企业间的嫁接构筑新的优势,在更广阔的空间谋求更大发展。

  打造特色产业园区,推进产业与城市深度融合。产业园区是产城融合的桥梁和纽带,是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的核心动力和关键抓手。要围绕产业园区、产业聚集、产业新城三个层次,一手抓产业提升,一手抓功能配套,形成“以产兴城、以城促产”的互动发展格局。一要推进园区产业特色化。打造特色产业园,是园区转型的方向。城南园区节能环保产业有良好基础,也是国家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借助这个优势,城南园区已准备向节能环保特色产业园区转型。二要推进园区功能复合化。把园区发展与提升城市功能相结合,推动园区由“产业孤岛”向产业新城转变。围绕靖江城市西南组团建设,规划建设中央商务区、总部经济区,加快培育面向靖江全市乃至更广区域的现代物流、金融投资、工业设计、技能培训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现代商贸等生活性服务业,推动城南由“单一的生产型园区经济”向“生产、服务、消费多点支撑”城市型经济转型。三要推进园区发展集约化。引导企业建设多层厂房立体发展,向空中要土地;探索建设“廉租厂房”,为小微企业提供低成本的生产空间;利用商务楼盘和闲置用房,引进生产性服务业和都市型工业,发展楼宇经济;将技术含量不高、无污染、无噪音的产品配件或生产环节放到农村家庭生产,利用农村闲置房屋和人员发展家庭加工业。建立集约用地指标评价体系,以产业先进性、土地利用率、投入产出率、税收贡献率为衡量标准,提高项目准入门槛和土地利用效率。

  聚合企业转型动力,推进开放与创新深度融合。企业成长快慢、实力强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全球相关资源的利用能力。企业转型要善于借助外力,用开放的眼界、市场的机制,在更广范围内猎取高端资本、先进技术、优秀人才、科技成果、管理经验,加快国际化、现代化步伐。一要鼓励企业“高端合作”。瞄准行业龙头企业,拿出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和技术,以股权为纽带,强强联合,借梯登高,实现裂变式发展。二要建立开放式创新体系。从解决利益分配、风险分担等核心问题入手,与高校院所建立紧密型科技合作机制。创新“政产学研金”合作模式,搭建企业与高校院所的合作平台,通过定期组织科技对接活动、开展网络科技信息服务、设立大学科技园或产学研合作基地、布局重点产业研发机构,提供更有针对性、实效性的科技服务。三要建立多形式的引才机制。引导企业创新机制,对看准的人才,以产权、期权、股权等激励措施,建立长期、紧密的合作关系。加大“海外工程师”引进力度,发挥他们在工艺技术、生产管理、市场渠道、国际化视野等方面的优势,促进企业品质提升。高度重视员工培养,激发企业内部活力。

  加快城郊“一体化”,推进城市与郊区深度融合。推动城乡二元结构向一体发展转变,城郊结合部是着力点。重点应解决好四大问题:一是充分挖掘农民增收潜力。通过鼓励创业、技能培训等途径,促进农民在转型中致富。引导有投资能力、创业门路的农民自主创业,政府提供创业培训、信息服务、资金支持、发展空间等方面的帮助,培养“创业型”能人;建立“政府买单、社会服务”的农民技能培训长效机制,培养高素质的产业工人;鼓励投资商、农村干部、农技人员从事现代农业,推进农村土地经营权向种养大户流转,培育现代职业农民。二要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统筹推进城乡道路交通、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覆盖城乡的公共基础设施体系。加快构建城郊共享的公共服务体系,推进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均衡发展。高标准建设社区服务中心,强化便民服务、群众议事、休闲娱乐等功能,让农村居民享有更高水平的公共服务。三要创新社区管理机制。对集中居住区逐步建立“一个头”的管理模式,实行社区化管理。探索原村组集体资产管理、运行和分配的新办法。按照“权随人走”的原则,将失地农民的各项权益由原行政村转移到新社区,进行权益重组,确保农民不受损失。四要继续推进农民向市民转型。探索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对在城镇有合法住所、稳定职业或生活来源的农民,可准予申请转为城镇常住户口,推动农民“转身份”;加快城市文明向农村延伸,促进农民“转观念”。□

  (作者系中共泰州市委常委、秘书长)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