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率先改革破解江苏发展难题

发布时间:2012-10-31     稿件来源:《群众》杂志     作者:田伯平    

  胡锦涛总书记在“7.23”重要讲话中指出,改革开放始终是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改革开放对于中国和中华民族前途命运具有决定性意义,“中国奇迹”的辉煌就在于全国人民永不僵化的改革精神,永不停滞的创新实践,因此必须毫不动摇推进改革开放。江苏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实践是最好印证,无论是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还是开放型经济迅猛发展,其本质都是改革突破、开放深化的结果,江苏的发展,既是顺应潮流、抢抓机遇的反映,更是解放思想、勇于改革、不断创新的结果。

  一、率先改革、率先转型才能继续率先发展

  当前,江苏正处在发展的关键时期,一方面,发展目标已确立,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这是更加宏伟辉煌和标准要求更高的奋斗目标;另一方面,面临的经济形势也很严峻,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已成为极其紧迫的任务。全球金融危机已经持续了整整4年,去年欧债危机的爆发及蔓延进一步表明了这场经济危机的严重性和复杂性,世界经济正在进入一个5-8年的深度调整期。如果说危机的第一阶段主要是挤发达国家的过度消费泡沫,那么现在进入了第二阶段,主要挤发展中国家的过度投资泡沫。今年上半年东部沿海主要省市经济都处在深度调整中,上海经济增长全国倒数第一,广东和浙江并列倒数第二,曾为广东“四小虎”之首的东莞市仅2.5%。全球经济的深度调整对江苏经济的转型升级带来了严峻挑战。外需持续下降,今年前7个月增长全省出口贡献率仅2.7%,7月份则为-4.4%;内需扩大不尽人意,不少企业资金链紧张、部分企业资金链断裂;生产成本不断上升,一些有影响的外资企业准备撤离。

  我们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风险和挑战。既要坚定信心,更要正视现实,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国际经验表明,区域发展和现代化建设虽然是一个较长时间的渐进过程,但最关键的也就那么几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就是当前事关江苏发展全局的最关键一步,成功转型就能打开新的发展空间。近几年来,江苏的转方式、调结构无疑取得了显著进展,但进一步推进也越来越遇到体制的障碍和深层次的矛盾。从全国看,资源产业和基础服务业的严重垄断制约了转型升级的扩张空间,服务业中将近一半行业处于垄断甚至高度垄断状态,民营资本进入困难;区域之间的激烈竞争导致盲目转型,光伏产业一哄而上,粗放发展,有些民营企业就是在地方政府盲目转型升级的引导下,投资失误而导致资金链断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已到了必须解决体制障碍的攻坚阶段。江苏率先发展率先面对,无可回避,唯有以率先改革的勇气破解发展的难题,没有率先改革就不可能率先发展。

  二、让改革进一步解放生产力

  大规模引进外资企业,是江苏加快经济发展、实现经济腾飞的最重要的成功经验。上世纪90年代初以来,江苏抓住国际产业转移的机遇,通过大规模引进外资企业,不仅形成了大进大出的加工贸易产业,而且成为国际制造业的重要加工基地。江苏能够顺利实现“第一个率先”,开放型经济功不可没。

  但是,大规模引进外资企业也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一是导致经济增长对国际市场和国际资源的过度依赖,受国际经济的波动和冲击明显;二是大量生产要素以分散的方式被外资企业整合利用,我国开放型经济的一个致命弱点,就是以分散的劳动力、土地、资源等生产要素直接参与国际分工,而国外资本是以组织化的企业形式进入的,这导致了我们处于不利的分工地位;三是形成了主要依靠投入推动的粗放模式,招商引资力度决定了经济增长速度,招商引资成了地方政府的中心工作,经济的内生增长机制薄弱。

  什么是经济强省?关键是看有没有一批世界领先的企业!区域经济竞争力强的实际含义是拥有一批竞争力强的企业。2010年我国出口超过了德国,成为世界第一,但德国拥有世界领先的制造业企业2300多家,出口产品中80%是自己设计制造,我国出口产品中70%是加工贸易,主要是给跨国公司加工装配。江苏作为国际制造业的重要加工基地,年出口超过3000亿美元,而真正有自主知识产权、有技术、有品牌的世界领先企业寥寥。企业是经济的基础和市场的主体,企业的整体发育程度和创新能力决定着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和竞争能力。江苏的现代化必须有一批世界领先企业来支撑,靠引进外企是不可能成为经济强省的。

  因此,江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首要任务就是改变政府主导模式,强化企业在市场创新和发展经济中的主体地位,主体强了,才能推动转型和创新。然而,多年来的经验总结、相互模仿、路径依赖和相关考核激励制度已经固化了政府主导模式,并且在利益关系和政绩驱动下还不断自我强化,一些地方政府越来越把企业作为自己的附庸和实现政绩的工具,对企业的行政干预越来越深入,不仅鼓励企业发展什么产业,而且鼓励企业发展某某产品,并动用各种资源和手段诱导企业,使得企业不是跟着市场走,而是跟着政府走,资源配置和要素投入进一步扭曲。因此,如果不从根本上解决体制机制问题,单从经济结构上推动转型升级,仍然会落入粗放发展的老路。

  企业是生产力的集中体现,政府的过度行政干预必然影响和束缚了企业的发展,改革就是要打破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障碍,解放生产力。首先要改革官员考核激励制度,不再以GDP论英雄,而是经济、社会、民生综合考核;其次要淡化区域竞争,强调和鼓励区域间的合作和协调,鼓励各地区根据自己的特点发展,事实上不同区域的资源禀赋是不同的;第三要规范政府行为,敬畏市场和尊重企业,让企业自主经营、自主决策。

  三、以思想飞跃推动发展飞跃

  改革的决心来源于思想的解放,思想解放的深度决定了改革开放的程度。没有“真理问题”的大讨论和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拨乱反正”,就不可能有改革开放时代,没有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方向,就不可能有今天的中国经济奇迹。解放思想,一方面是突破传统理念的藩篱,这体现了敢于创新和担当的勇气,正是这样的精神和勇气,改革才会有强大动力;另一方面是对原有发展方式的创新与发展,这需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正是对存在的问题和弊端有非常清晰的认识,改革才会有正确方向。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实质是一场生产力革命,即原有的生产方式已经与发展形势和发展要求不相适应,必须调整和改变。然而调整和转变要有先进的理念和正确的方向指导。不转不行,慢转也不行,盲目转、随意转更不行!因此,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打破传统理念和经验主义的束缚,深刻反思现有发展模式的问题症结和思想根源,破除政府官员根深蒂固的“政府主导、投入推动、成本竞争”的工作思维和“工业为重点、招商为中心”的工作习惯,增强创新发展的意识和主动性,敢于突破路径依赖,积极探索符合江苏实际、彰显江苏特色的转型发展之路。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方向,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的基本配置作用。既然我们选择了市场经济体制,就要相信市场的配置功能,不要轻易干预市场,政府需要做的,就是为市场中的创新活动营造一个较好的制度环境。

  江苏经济转型升级的本质核心是从模仿走向创新,改变原来经济增长主要依靠资源和要素投入推动的模式,转为主要依靠科技创新推动。省委省政府确定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的本质是突破路径依赖,而行动的突破有赖于思想理念的突破。因此,创新首先应该是理念的创新,要解决企业中普遍存在的跟随和模仿经营模式,以及习惯于低成本竞争、不愿意创新和冒风险的思维理念,激发企业创新发展的积极性,让创新成为企业的自觉、普遍、持续行为。

  思想解放永无止境,改革探索未有穷期。江苏只要坚持改革创新不动摇,脚踏实地、坚定笃行,就一定能够再创经济发展的新辉煌。□

  (作者系省社科院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