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锦涛总书记在“7·23”重要讲话中强调指出:“我们必须以更加坚定的决心、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完善的制度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真正把科学发展观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大力量。”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十六大以来,正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江苏坚持科学发展、率先发展,不断探索科学发展的新路径、新举措,率先建成了全面小康社会,率先开启了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在“两个率先”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步伐。
一、科学发展的新探索
十年来,江苏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发展理念,调整发展思路,创新实践路径,不断探索科学发展的新思路、新途径、新举措。
首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创新科学发展理念思路。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科学发展观以后,省委省政府及时组织全省党员干部认真学习,提出了明确要求、进行了全面部署。2006年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明确提出,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实行富民优先、科教优先、环保优先、节约优先,着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又好又快地推进“两个率先”。2011年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明确提出,牢牢把握推动科学发展、建设美好江苏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全面落实“六个注重”,大力实施“八项工程”,在新的起点上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其次,实施“六大战略”、“八项工程”,探索科学发展具体路径。省第十次党代会提出实施科教兴省、经济国际化、城市化、区域共同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五大战略,推动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在更高起点上实施“五大战略”。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在“五大战略”基础上发展升华为实施科教与人才强省、创新驱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经济国际化、区域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六大战略,提出以工程化方式推动科学发展的新思路,全力推进实施转型升级、科技创新、农业现代化、文化建设、民生幸福、社会管理创新、生态文明建设、党建工作创新“八大工程”,形成江苏推动科学发展的完整战略思路和整体布局。
再次,完善政策体系、推出重大举措,以一系列行动计划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把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扎实推进各项工作,省委省政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推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重要行动方案和重大政策举措。例如,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江苏研究制定了发展创新型经济的战略构想,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加大研发投入。为加快经济集约化发展,江苏推进各类经济技术开发园区、规划主体功能区建设,促进经济布局优化,加快培植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出台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计划、服务业提速计划和传统产业改造升级计划,等等。
二、科学发展的新进展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江苏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成就辉煌,科学发展不断取得新进展。
第一,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发展水平跃上新台阶。2002年至2011年,江苏地区生产总值从10606.85亿元增加到49110.27亿元,增长4.63倍,以2003年为基期年均增长13.5%。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从14369元增加到62290元,增长4.34倍,年均增长12.7%。进出口贸易额从703.05亿美元增加到5397.59亿美元,增长7.67倍。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从643.70亿元增加到5148.92亿元,增长7.99倍。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从10.6∶52.1∶37.3调整到6.3∶51.3∶42.4;2011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35%,新兴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高效农业占比达到1/3以上,农业现代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第二,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社会秩序和谐稳定。十年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8178元增加到26341元,增长3.22倍,农民人均纯收入从3996元增加到10805元,增长2.7倍。公民的合法权益得到依法保障,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不断丰富,社会矛盾纠纷得到有效化解,社会公平正义的环境不断改善,和谐社会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第三,城乡一体化和区域协调发展加快推进。近年来,江苏走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发展道路,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步缩小。进一步加强分类指导,促进区域发展协调互动,采取财政转移支付、技术转移、人才与干部支援、产业转移、苏南苏北共建经济技术开发园区等多种举措,大力推动苏北发展。苏中、苏北主要经济指标增速连续多年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呈现出南升北快的新态势,区域优势互补,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态势初步呈现。
第四,实施节能减排、“清水蓝天”工程,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十六大以来,江苏开展绿色江苏和生态省建设,加快经济转型升级,低碳理念深入人心,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实施“美好城乡建设行动”,对全省50500个乡村进行环境整治,初步改变了村庄脏乱差的落后面貌。
三、科学发展的新经验
十年的探索丰富多彩,十年的建设成效卓著,十年的经验弥足珍贵。十六大以来,江苏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创新实践及其成就,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经验。
第一,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确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鲜明导向,着力推动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十年来,江苏始终坚持科学发展的鲜明导向,牢牢把握发展是第一要务,着力推进从“又快又好”向“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转变,不断增强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全面推进社会的整体进步,着力提升发展品质、形成比较优势。
第二,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的发展理念,把民生幸福作为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十年来,江苏各级党委政府深入理解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不断丰富发展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始终将富民优先、民生幸福贯穿于推动科学发展的全过程,大幅度增加民生和社会事业投入,每年兴办一批民生实事和惠民工程,人民生活显著改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幸福感普遍增强。
第三,坚持以“两个率先”为目标导向,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基本实现现代化指标体系引领经济社会发展。“两个率先”是引领江苏科学发展的一面旗帜,是江苏实践创新的集中体现。2006年,省委省政府发布江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标体系,将建设目标具体化为4大类18项25个指标。2010年江苏在总体上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全省以县为单位2/3以上达标。2011年省委省政府及时开启了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新征程,与国家有关部门合作研制、发布了由4大类、30项、44个客观指标和一个综合评判指标构成的江苏基本实现现代化指标体系,这必将对今后十年江苏科学发展发挥重要的建设导向作用和目标激励作用。
第四,坚持以“三创三先”精神凝心聚力,以科技创新和体制改革为动力,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创业、创新、创优,争先、领先、率先”既是新时期江苏精神气质的科学概括和高度凝练,也是江苏科学发展的不竭精神动力和源头活水。党的十六大以来,省委省政府将创新能力建设作为推动发展的核心要素,坚持科教优先;将深化改革作为动力源泉,深入推进行政管理、财税金融、科教文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农村综合改革和社会管理创新,不断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人民群众创新活力得到有效激励和释放。
第五,坚持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为科学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证。十年来,江苏将党的建设作为各项事业的根本保证,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将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作为科学发展的重要基础,开展法治江苏建设,积极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为科学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政治保证和法制保障。□
(作者系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南京师范大学教授)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