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基层切忌光“开处方”不“抓药”

发布时间:2012-12-06     稿件来源:《群众》杂志     作者:纪 亮    

  今年以来,各地相继采取了一些方法和措施,推动领导干部下基层。在此过程中,不少地方又把“深入调研”作为首要环节,要求领导干部沉到一线去,亲自“问诊把脉”,开出好“药方”,以便有的放矢、对症下药。

  应该说,绝大多数领导干部按照这一要求,不仅通过“望闻问切”,开出了基层致富的“良方”,而且“照方抓药”,起到了“药”到病除的效果,深受群众好评。但也有少数领导干部,“处方”开得挺好的,铺路、修桥、兴产业一套又一套,不单让基层干部热血沸腾,也让一线群众充满希冀,可一年半载下来,却一副“药”都没帮着基层抓,“药单子”还是“药单子”。群众戏称这样只开“药方”不“抓药”的干部是“走方郎中”、“说嘴郎中”。

  农村情况特殊,各村村情不一,能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吃透社情民意,找准薄弱环节,并按照轻重缓急的原则,拿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这诚然是好事。但如果仅仅满足于写在纸上、说在嘴上,或者草草应付一下,就搁在一边、偃旗息鼓,则明显有悖于下基层的初衷。对基层来讲,“脉”把得准不准,“药方”是不是切中要害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照着“方子”给他们多来点“特效药”,唯此,才能真正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单靠自身无法解决、或者一时解决不了的难题和困惑。

  干部下基层,是玩虚的,还是来实的,是诚心的,还是应差的,是浮在水面上,还是沉到了最底下,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心里自有本账。他们可能也在乎你了不了解基层,分析是不是头头是道,开出的“处方”是不是对时对路,但更关注或者更指望的是,你开出的“方子”落实了没有,是不是落实到了点子上,有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如果“光说不练”,只是“纸上谈兵”,不想着法子让基层把药吃到肚子里,纵然开的都是些“灵丹妙药”,有这个“方子”没这个“方子”又有何异?□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