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就必须切实增进惠及群众的健康福祉。重温毛泽东同志当年“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六·二六”指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和市委五届十次全会精神,我们切实围绕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原则,进一步有效利用卫生资源,建立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增强综合服务能力,以有扬州特色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制和运行路径,推进“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总体目标的更好实现。
探索一:着力打造“15分钟健康服务圈”,在基层医疗机构的基础建设上下功夫
医疗服务的对象绝大部分在基层,建好基层群众身边的医疗机构,在远离城市大医院的情况下,保证群众就医及时、有效、安全是卫生基层建设的主旨所在。围绕统筹城乡卫生发展,我们在全市进一步加强乡村一体、防治结合、分工合理的农村、城市社区的新型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充分挖掘和发挥“15分钟健康服务圈”守护生命的功能。
我们根据全市行政区划调整和城乡居民分布及生活特点,汇同各县市区对现有基层卫生资源,进行审核取舍、合理布局。经整合、重建、新建,共建成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08个,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1067个,村卫生室994个,基层卫生服务机构覆盖率达100%。在此基础上,制定下发基层医疗机构标准化建设意见,并协调争取中央和省市6995万元,用于基层医疗机构的标准化建设。全市82%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达到了标准化建设要求。80%村卫生机构配备电脑,通过基层卫生信息化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并建好规范的城乡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将中医中药引入基层医疗机构,逐步设置标准的中医科、中药房。首批建成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12个,使基层医疗机构朝着中西结合的方向发展。对376名乡镇卫生院急救骨干进行专门培训,增购急救装备,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的急救能力。基层医疗机构以能防、能治、能救的综合水平,提高在群众中的信赖和依存度。
探索二:注重卫生人才的培养和爱护,为医疗卫生基层建设提供智力支撑
人才是兴卫之本,基层卫生发展关键靠人才。基层医疗机构人员组成成份复杂,整体素质参差不齐。我们针对基层卫生人才严重短缺的突出问题,不等不靠、立足自我,在构建基层新型卫生人才方阵上有作为。一是聚集力量大抓培训。集中城市大医院、市卫生培训中心和驻扬医学院校等各方力量,加大培训培养基层卫生人才的力度。遴选建立三个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从2009年开始每年招收30名医学本科生参加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使其“小病能处理、大病能鉴别”,为全市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输送“新鲜血液”。组织1892名乡村医生,在67个教学点上接受中专学历补偿教育。开展对基层医疗机构及厂(校)卫生技术人员转岗培训,累计达9060人。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培训3058人次。分批分期组织基层医疗机构管理人员到县级医院进行见习。二是搞好院校定向培养和人才引进工作。在扬州户籍高中毕业生中,招收以大专层次为培训目标的农村卫生人才,进行免费定向培养,并落实事业编制。协调市政府建立基层卫生人才引进基金,对城乡基层医疗机构引进医学本科生予以连续三年的资金补助。三是切实解决好乡村医生的养老保障。乡村医生是卫生服务体系的网底,直面基层群众,处于卫生工作最前沿。2008年与人社、财政部门联合出台乡村养老保障意见,反复协调和督促全市各地,对在农村工作的在册乡村医生,按当地灵活就业人员的参保办法,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解决了2955名乡村医生的后顾之忧,保持了最基层卫生人员的稳定。
探索三:积极组织城市医院开展“对口支援”,帮助基层医疗机构“强筋壮骨”
以大带小、以强助弱,是加强医疗基层建设的有效措施。我们充分发挥城市大医院的特有优势,实行大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建立长期稳定的对口支援和合作制度,以“扶技”为重点,采取临床服务、技术指导、人员进修、设备支援等方式,帮助基层医疗机构提高医疗水平和服务能力。
为做好对口支援工作,我们划分了城市大医院及县级医院实施帮带的区域和对象,对基层医疗机构进行有计划、有针对性的技术支援,并制定城市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对口支援管理及考核措施,切实保证落实到位。组织城市大医院副主任医师以上专家到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坐诊,每年达1000多个工作日。坚持城市医院晋升职称人员到基层工作的制度,全市25个市、县级医疗卫生单位每年安排500多名医疗人员对口支援基层医疗机构,平均每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有一名城市医院医生帮助工作。同时,发挥城市医院科教优势,由支援人员替换部分急待提高技术的基层医生到城市医院进修。在对口支援中,城市医院医生既帮忙做事,更热心传技,与基层医疗机构医生一起开展适宜医疗项目,有效提升了基层医疗的层次。专家到社区坐诊在全省首创,省政府社区卫生服务以及农村血防工作等现场会多次在扬州召开,推广了我市的做法和经验。
探索四:大力推行新农合和基本药物制度普及,切实减轻群众看病就医的经济负担
新农合面广量大、覆盖人数多;基本药物流通环节多、交易主体多,虚高定价多,都与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我们通过三年的强力推进,全市筹集新农合资金4.65亿元,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9.2%,基金使用率90%以上,调整和完善了住院和门诊统筹相结合的补偿模式,最高支付限额提高到当地农民人均收入的8倍以上,农民住院报销比例达45%以上。确定1195个新农合定点机构。新农合经办管理体系逐步完善,实行审核、稽查,严格监管。邗江区的网上结报系统已延伸到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方便了农民的就医结报,基本上做到了“即看即报”,被省表彰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先进单位。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进行基本药物制度试点,先后在一市四区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机构实施基本药物制度,集中采购和统一配送、零差率销售基本药物。同时不断规范基层医疗机构及医师用药行为,基层医疗机构以药养医机制开始得到扭转。基本药物制度实施以来,基层门诊量上升18%以上,群众医药费用下降30%,降低了群众医药费用负担。
探索五:深入调研,开拓创新,拓展卫生基层建设新的有效途径
新形势下,卫生基层建设是一项十分艰巨而复杂的工作,无现存经验可循,有许多空间需探索拓展,有许多问题需要研究解决。我们要不断深入调查,掌握社情民意,虚心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把准卫生基层建设的特点规律,善于发现总结,勇于攻难克弱,用扎实的调查研究和创新精神,推动全市卫生基层建设实现新的跨越。
我们围绕卫生基层建设的各个侧面,认真做好调研工作,适时进行集中交流,把调查与研究有机结合起来,对抓好基层建设各项工作落实和创新,起到了较好的思想引领作用。近三年集中研究了50多篇调研报告,出台了19个文件,指导卫生基层建设。探索开展的新农合付费方式改革、设立门诊统筹基金、门诊总额付费制度等经验和做法,获得了国家卫生部的高度肯定。调研后建立的以服务质量、效率和群众满意度、居民健康状况改善等为核心的绩效考核机制,加快了基层医疗机构的综合改革。通过调研引导基层医疗机构结合自身实际和特点,努力开展各类创建活动,有1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8个乡镇卫生院创成省级示范。调研中发掘整理和宣传的好医生典型,“扬州好人”陈宏如,为广大基层卫生人员树立了扎根基层、艰苦奉献、心系群众的学习榜样。我们为满足基层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药卫生需求,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健康素质,研究制定了“2011年卫生为民惠民十项措施’”,下一步,我们将群策群力、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认真抓好落实,为建设“创新扬州、精致扬州、幸福扬州”作出积极的贡献。□
(作者单位:扬州市卫生局)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