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准村干部能力转型的着力点

发布时间:2012-12-07     稿件来源:《群众》杂志     作者:顾万勇    

  当前,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正在农村基层如火如荼地开展,在制度设计、载体创新、整改问题等方面都取得了明显成效。但要想形成长效机制,还必须以此为契机,适应新形势要求,实现村干部能力转型,用一支高素质的村干部队伍来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持久发展动能和坚强保障。

  村干部能力转型必须以深入了解农村基层工作面临的新情况为基础,准确把握能力需求,有的放矢。分析发现,当前农村基层工作具有以下特征。一是农村生产组织形式逐渐市场化、自主化。在农村,出现了“分”得彻底、“统”得不够的问题。不少村集体收入很少,甚至成为“空壳”。这种新的生产组织形式使农民对以党组织为核心的村级正式组织的依赖程度大为降低。二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性较大。一些村经济社会发展势头较好,成为了“小康村”、“示范村”;另有一些村长期摆脱不了贫困,蜕化为领导班子软弱、集体经济薄弱、基础设施脆弱的“三弱村”。三是农村社会结构、产业结构呈现多元态势。从社会结构来看,由高度同构不断走向多元,一大批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打工、经商;从农村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来看,农业比重不断下降,工业比重不断上升,现代产业迅速发展。基于上述特征,村干部能力转型必须重视以下四个着力点。

  提升运用政策驱动的能力。作为村干部,应注重制定政策的科学性和执行的艺术性。一方面,要符合上情。制定政策不能与上级政策和法律法规相抵触,但同时也不能盲目照抄照搬,或者把政策变成僵死的“紧箍咒”,或者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使上级的政策或指示在村支部这一级“卡壳”或走样。另一方面,要适应下情。村干部在工作中必须以实事求是为准则,在实际工作中充分摸清情况、找准症结,针对基层群众的所思、所想、所需,发挥集体智慧,民主议事决策,确保政策的科学性、可行性和实效性。要密切关注群众的实际利益,让群众在执行政策中看到和得到实惠。

  提升把握市场规律的能力。村党支部书记不仅要懂得市场经济的一般知识,更要懂得市场经济运行的规律,增强驾驭经济的能力,不断提升村级经济总体发展质量。要大力开发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新产品,用市场的眼光审视本村现有的工业产品、农副产品,加快产品结构调整,对滞销产品抓转向、平销产品抓升档、热销产品抓批量、紧俏产品抓市场。村办工业经济要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使村级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向前发展。村级农副经济要以市场为导向,强化产前、产中、产后服务,走科技兴农、科技兴村的路子,不断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民奔小康的步伐。

  提升带动村民共富的能力。广泛建立“产业型党支部”、“产业型党总支”,通过组织带动、党员帮扶,增加农民收入。结合当前农村实际,一要搞好就业服务,引导农民“离土”创收;二要搞好信息、技术服务,促进农民“守土”增收。实行“离土”创收和“守土”增收这两个轮子一起转,既要靠农村党组织充分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并通过这种领导核心作用去整合资源,激活农户,实现底层突破,又要靠农村党员干部和农村能人发挥带头作用,全面激发农村广大群众的创业热情,大力发展农村民营经济。要大力开展村干部“双带”(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活动,实行“双带”的实绩与年终评优相挂钩、与个人奖金相挂钩、与干部任用相挂钩的“三挂钩”制度,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提升社会管理创新的能力。要顺应群众的需求开展创新,为群众提供力所能及的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建立完备的农业生产资料和生产工具网点,不断丰富生产生活资料供给。建立超市,配套提供管理服务和货源供应,让村民在“家门口”购物。不断简化村民办事程序,健全便民服务网络,推动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健全安全防控体系,发动村民(居民)群防群治,组织开展以民警、联防队员为主体,专职、义务相结合的安全防控活动,为村民(居民)的生产、生活提供安全保障。依托文体活动场所,开展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文明创建活动,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形成健康文明的新风尚。□

  (作者单位:中共南通市委组织部)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