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城乡发展是全面小康的题中之义,也是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近年来,洪泽县立足自身实际,坚持城乡互动融合发展,巧借后发优势,创新工作举措,在统筹城乡发展方面作出了一些有益探索和有效实践。
一、立足区域实际,谋划产业布局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必须通过发展经济、突破产业来化解。洪泽县按照“做优一产、突破二产、发展三产”的工作思路,突出城乡产业联动、园区共建主题,积极构筑产业联系紧密、空间布局合理、资源深度整合、区域特色明显、基础设施共享的产业集群发展新模式。
一是产业园区的互建共荣。园区建设反映产业集聚度、体现区域特色化。洪泽县探索创新“政府主导、科学规划、市场运作、集聚发展”的发展路径,形成了“一园多区、特色发展”的集群效应,有效避免了基础设施重复投入、项目零星分散、经营成本加大等现象。现有工业园区载体丰富,配套到位,错位发展,既有适合重大项目发展的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又有适用中小项目落户的镇村工业集聚园;既有高新技术产业园、软件产业园,又有省级化工园区。通过这几年的持续投入和精心经营,“一园四区”的产业集聚框架逐步形成,建成区总面积突破25.5平方公里,标房面积达到114万平方米,接纳各类项目超过760个。
二是产业项目的互相融合。坚持以龙头企业为引领,以产业项目为纽带,把发展的触角延伸到广大城镇和社区农村,把产业的基础夯实、效益做高。洪泽县立足产业基础,组织实施“产业带动创业、创业促进产业”战略,推动产业的整合集聚、联动发展。抓住本土企业“草根”性特点,放大神舟轮毂公司辐射带动效应,由各镇能人大户、村组干部带头带领,实施产业对接、创业嫁接,与龙头企业结成产业联盟,带动和促进更多的农民就业增收、创业致富。
三是产业效益的互助推动。始终秉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理念,以最优的政策发展农业。通过工业园区的不断推进、规模企业的加速集聚,园区的边际效应逐步显现,一大批被征地农民走出了农村,在城里安家落户、就业生存,形成了富民家园、惠民家园等万人以上集聚小区3个,总人数超过5万人,其中在各类园区就业的突破2万人。与此同时,坚持把财力、物力等优质要素资源进行高效整合,集中投向农业园区、基础设施、生态环保等领域,保障农业发展的基础条件。
二、切实关注民生,强化公共服务
统筹城乡公共服务既是群众的热切期盼,也是全面小康的重点难点。为此,洪泽县牢固树立“抓民生就是抓发展”的惠民宗旨,坚持“民生年均投十亿”的目标定位,突出政府投入主导,近五年累计民生投入超50亿元,推动了民生幸福和经济增长的同步提升,城市发展和农村繁荣的和谐共进。
一是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改变传统的“城市、农村”二元规划,建立全覆盖的城乡一体规划,为统筹城乡发展奠定科学的基础。洪泽县每年投入10多亿元,统筹城乡道路、供电、给排水、公交等网络建设,重点抓好农村骨干道路建设、县乡河道和河塘清淤、农村水电改造和重点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村村通水泥路、村村通公共汽车、村村通有线电视。抓住洪泽肩挑洪泽湖、白马湖“两湖”的区位优势,多元筹资近10亿元,规划建设了环湖大道、两湖大道,贯通了洪泽湖东岸4个镇、白马湖沿线3个镇,近20万群众从中受益。
二是推进城乡教育均衡一体化。坚持超前谋划、长远设计、优化配置,把发展农村教育事业作为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着力点,努力提高城乡社会事业发展水平。2010年启动实施“农村初中生进城工程”,撤并6个乡镇初中,有2000多名农村初中生进城读书,今明两年将实现农村初中生全部进城就读,从制度和体制上实现了城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此举分别被人民日报社、新华社以内参形式报中央政治局委员和国务委员参阅,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均予以大篇幅报道。投入8.6亿元,新建改建了8所学校,校园硬件设施走在苏北前列,全县高中学生全部进县城、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进城镇、学前教育省级优质园达70%以上,创成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县,被省政府列为全省首批、淮安市唯一的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改革发展示范区创建县,是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国务院妇儿工委实施的留守儿童社会干预项目5个试点县之一。
三是推进城乡环卫管理一体化。坚持把改善农村环境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中之重,实行县镇村三级联动,全力开展生态创建行动,建成国家级生态示范区、4个国家级生态镇、6个省级生态镇,80%以上的镇有污水处理厂和垃圾中转站。深入开展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建立健全“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农村垃圾处理运行机制,两年来共完成村庄环境综合整治193个,创成省市康居示范村11个,美丽乡村初步呈现。大力推广应用秸秆气化、太阳能、沼气等清洁能源,实现资源循环利用,有效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
四是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持续加大社会保障向农村倾斜和延伸力度,努力让广大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进一步完善以大病统筹为主、与财力增长相适应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覆盖率均达100%,城乡低保对象补助标准高于省、市平均水平。在整合医疗资源上,新建了县医院病房楼、中医院和公共卫生服务中心,改造提升12家镇中心卫生院,村(居、社区)卫生室实现全覆盖,建成“15分钟卫生服务圈”,实现城乡优质医疗资源的普遍共享。
三、加快农旅融合,盘活旅游资源
推进农旅融合、发展乡村旅游已经成为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崭新课题,农业已经从满足人们的基本生存需要扩展到满足人们发展与享受的需要,使农业服务业得到了优化发展。洪泽农业特色明显,旅游资源独特,发展乡村旅游基础优越,正在积极探索前行。
一是用规划来引领。在统筹城乡旅游发展中,把由主城区构成的区域中心、次区域中心、中心城镇纳入大旅游体系,通过全球公开招标,编制洪泽湖古堰旅游总体规划,将沿堤5个镇纳入“总盘子”,进行乡村旅游定位,先期形成观光农业、休闲农业、体验农业、生态农业等旅游农业,推动整个古堰景区旅游与农业旅游形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老子山镇按照5A风景名胜区标准,围绕资源优势、区域优势,聘请北京达沃斯巅峰设计院、山东名城规划院和北京中科院规划院对该镇旅游开发进行规划,重点打造“温泉休闲度假区、大湖生态观光区、龟山古迹保护区、宗教文化游览区、洪泽湖鱼类博物馆观赏区”5个旅游特色景区,使自然资源、名镇风貌与文化底蕴相融合,展示大湖名镇魅力。
二是用产业来支撑。按照“环境生态化、居住城市化、风味乡村化、服务标准化”发展旅游产业,建设旅游名镇名村。以景建点、以线串点,优先选择景区景点周边村落、城市近郊、新农村示范村布点培育具有特色的旅游名村名镇,打造旅游名镇名村品牌。朱坝镇以活鱼锅贴为主导的农家乐特色餐饮品牌,集聚了近100家特色餐厅和农家客栈,催生了年交易额10亿元的水产批发大市场,带动了8.8万亩特种水产养殖,目前已形成“餐饮—市场—基地”产业链式发展业态。越来越多的渔民、农民从都市休闲农业的发展中增收益、得实惠。
三是用营销来打造。要实现真正的农旅融合,必须依靠立体的、到位的宣传营销来保证。洪泽县连续五年联手央视、举力打造的洪泽湖国际大闸蟹节品牌,吸引了30多家媒体的聚焦关注,近20万游客的广泛参与,成为旅游营销的经典样本。每年在北京、上海等地举办洪泽湖旅游资源推介会,实行项目招商与市场营销相结合、集聚资金与吸纳人才相结合,区域影响力和旅游吸引力逐步扩大。根据客源市场和旅游活动的变化情况,特别是结合“休闲游”、“自驾游”的规律和特点,找准目标市场,推出不同的乡村旅游线路,进行重点宣传促销。同时,积极创新区域旅游合作机制,推动泗洪、盱眙等环湖地区的旅游合作,打造以洪泽湖为纽带的沿湖旅游环线和无障碍旅游区,带动一批乡村客栈、农家乐等经营实体的加速兴起,实现了旅游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跨越。□
(作者系中共洪泽县委副书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