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民生十年新跨越

——江苏公共文化惠民亲民渐入佳境
发布时间:2012-12-07     稿件来源:《群众》杂志     作者:嵇亚林    

  文化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在城乡大街小巷升腾弥漫,文化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入人心,成为寻常百姓离不开的精神家园。十年来,江苏公共文化随着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迈进的强劲步伐,与普通百姓的生活联系越来越紧、越来越近。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正打破时间和空间限制,以全方位、个性化服务的发展态势,让全省每个人都能尽情地沐浴着文化的阳光雨露。

  公共文化设施由“量增”到“质增”

  文化设施是文化发展繁荣的重要载体,也是一个地区经济实力与文化和谐互动的直接体现。在江苏省,加快各类文化设施的规划与施工,成为文化强省建设的重要内容。2002年,我省公共文化设施万人拥有330.1平方米,十年后这一指标已达到896.12平方米。我省的苏州市已实现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2400平方米,无锡为1616平方米,远远超过省里提出的“十二五”期间万人拥有1200平方米的标准。全省实现了“省有四馆、市有三馆、县有两馆、乡有一站、村有一室”建设目标,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基本建成。

  近年来一大批公共文化设施的相继建成,不仅成为普通百姓享受文化成果的好去处,而且已成为当地的文化景观。各地依据经济发展和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在公共文化设施功能配备上不断提档升级,努力提升服务功能,以满足社会发展和不同人群新的文化需求。据统计,至2011年底,全省有公共图书馆112个,总建筑面积67.76万平方米,比2002年增加108.49%;文化馆117个,总建筑面积46.11万平方米,比2002年增加88.98%;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1330个,总建筑面积193.37万平方米,比2002年增加94.34%;全省“两馆一站”覆盖率分别达到91.6%98.3%99.7%

  有了好的公共文化场馆,就要让百姓享受到相对优质的文化服务。各地文化部门不断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积极开辟延伸服务项目,努力实现服务效能最大化。图书馆开设各类文化讲坛、设立24小时自助图书馆方便读者借还书,文化馆举办个性化艺术培训、开办惠民剧场,美术馆不定期的艺术欣赏讲座、提供观众休息的长椅,文化站(室)内的电子阅览、网上冲浪和健身房,博物馆增设供残疾人使用的轮椅,如此优质的服务,无不体现出公共文化服务越来越贴心、温情和人性化。

  公共文化产品由“单一”到“多元”

  十年来,我省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越来越丰富多彩,既保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又不断运用新技术,丰富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

  2002年,针对江苏艺术生产处于“有高原,无高峰”的尴尬局面,我省实施精品带动战略,设立了舞台艺术精品工程、重大主题美术创作工程。十年来,江苏有4台剧目获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精品剧目,6台获得提名剧目;在全国文华奖评比中,有3台剧目获得文华大奖,8台获得文华新剧目奖,1台获文华大奖特别奖;在省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的评选中,有41台获精品剧目、9台获优秀剧目、23台获精品提名剧目。在第十一届全国美展,江苏有53件作品获奖,其中金奖3件,是我省前十届所获金奖总和,江苏美术再次跻身全国领军地位。群众文艺在第1415届全国群星奖获得36个奖项,位居全国前列。

  突出文化惠民,打造文化品牌,成为各级政府和文化部门的责任和担当。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活动,对外具有感召力,对内具有渗透力。现在全省各地区的“激情周末”、“幸福进万家”、“精彩365、幸福每一天”,“时代潮”、“百姓剧场·周末戏苑”、“镇镇结亲,文化串门”等各具特色的文化活动在江苏城乡蔚然成风,“文化民生”带给人们更多新的收获和惊喜,使原本平常单调的生活有了鲜活的亮色。

  加快公共文化资源共建共享,增强各级公共文化单位的数字文化服务能力。近年来,江苏凭借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坚实的经济基础,一批现代化的公共图书馆新馆建成并对外开放,全省数字图书馆已初具规模。2012年,全省建成90个文化共享工程支中心、1089个基层服务点,覆盖1000多个社区和1.7万个行政村,让群众免费上网,享用优质文化资源。如今,全省已有11个市级图书馆、26个县(区)图书馆建立了规模不等的数字图书馆,有8个区馆共享市馆资源平台为读者提供数字资源服务,2011年全省数字资源访问量为680万次,服务效益日益显现。

  公共文化服务由“传统”到“现代”

  公共文化属于每一个公民,公共文化服务只有坚持公益性、均等性、便利性,才能体现出公共文化的公共属性。十年来,江苏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不仅仅取得了一座座崭新的现代化设施,更是对原有服务理念和服务形态的历史性蜕变。

  在服务对象上,关注社会各个阶层,特别是弱势群体,凡区域内所有公民均纳入公共文化服务范畴,享受普惠、均等、便捷的公共文化服务。2011年,全省公共图书馆总流通人次3542.1万人次,同比增长17.84%,比“十一五”时期年均增速提高6个百分点;全省文化馆组织开展文艺活动3.1万次,举办展览1.6万次、举办培训班1.5万个。越来越多的人走进了公共文化机构,尽情享受文化的魅力,公共文化资源的社会效益成倍放大。

  在资源利用上,充分发挥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建立以城带乡、城乡联动机制,促进城乡文化资源优化配置、科学整合和综合利用。自2006年以来,我省已连续6年向47个财政转移支付县和黄茅老区送去613万多册的科普书藉,在农村放映电影20万多场,送戏近2万场。省文化馆主办的“欢乐家园——江苏省文化民生基层文艺巡演等重大文化活动”,每年向全省各地送去精彩的节目到百姓身边。

  在服务方式上,公共文化服务的重心进一步下移。近年来,我省图书馆实现“一卡在手,通借通还”总分馆制。这一体制机制的突破,使得图书馆的服务功能得到拓展延伸,老百姓能就近、便捷、充分地享受普遍均等的文化服务,有效地实现资源与服务共享。开拓创新,大胆实践,不断拓宽公共文化基本服务的方式方法。吴江市的“区域文化联动”;张家港市的“网格化公共文化服务”;无锡等地逐步实行“全年无休,免费开放”、“朝九晚九”等服务模式,为江苏乃至全国创造了很好的经验。

  公共文化政策由“不足”到“给力”

  公共文化政策制度滞后、执行不力,政府财政对公共文化事业投入不足、欠账过多。“一手硬、一手软”成为文化界长期存在的现实问题。十年来,这一现象有了重大改变。2006年,省委、省政府三次召开全省文化工作会议,对大力发展先进文化,加快建设“文化江苏”作出了全面部署;2007年,省委提出了“使江苏成为文化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前列的文化强省”的战略目标;2011年,省委十一届十次全会提出,到“十二五”末基本建成“文化凝聚和引领力强、文化事业和产业强、文化人才队伍强”的文化强省。各地政府积极采取政府采购、项目补贴、定向资助等政策措施,加大了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投入。特别是在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文化经费保障、文化资源提供、文化人才培训等方面提供必要的政策和资金保障。

  2011年,各级财政继续加大对江苏文化文物事业的经费投入,财政拨款增幅明显。全省文化文物部门经费中,财政拨款30.84亿元(不含基本建设投资额),比上年增加7.95亿元、增长34.7%,比2002年增长196.82%。全省人均文化文物事业费拨款39.04元、是2002年的322.97%。2011年全省公共图书馆总藏书量5381.85万册,比2002年增长93.81%;新增藏量购置费9113.7万元,比2002年增长198.57%。

  据不完全统计,2012年省财政对公共文化投入的专项经费已经增加到26亿元,比2004年的0.19亿元番了7翻。政府公共财政持续加大投入,为健全完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权益提供了有力支撑。

  2011年,省文化厅、财政厅决定在全省范围内创建江苏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未来五年,全省力争有3个市入选国家级示范区,3个市、30个县(市、区)、300个乡镇建成省级示范区,并将投入4500万元用于创建奖励,这一新举措必将引领和带动全省各地公共文化事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境界。□

     (作者单位:省文化厅)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