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经济为贵州发展注入正能量

发布时间:2012-12-14     稿件来源:《群众》杂志     作者:张 宁 杜梅萍    

  贵州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独特的民族文化,怡人的生态环境。近年来,该省充分利用先天优势和良好条件,大力发展旅游经济,促进了各业的健康持续发展。2011年,贵州省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5%,居全国第三位;今年前10个月又取得了多个世人瞩目的“历史第一”、“前所未有”和“继续趋好”。

  盘活红色资源

  贵州乃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重要发生地,红色资源最多、红色记忆最多、政治会议遗址也最多,因而是热爱红色旅游的游客们最热衷向往的地方。该省现有88个县(市),其中有67个县(市)留下了红军的足迹。遵义、娄山关、赤水、乌江、息烽、黎平、瓮安、仁怀等都是重要的红色旅游胜地,这些地方留下了众多的革命遗迹和光辉传奇。现在,贵州拥有200多个国家级、省级、地县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这些基地已成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及党政干部培养学习的“大课堂”,也是很多老年人前来感悟回忆曾经那段激情燃烧岁月的最佳去处,每年吸引数百万游客前来参观学习。

  依托如此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资源,近年来,贵州的红色旅游事业发展迅速。目前,贵州以“历史转折,出奇制胜”为主题,重点在黔北遵义发展红色旅游;全省已初步形成以“遵义会议”为龙头,以娄山关、息烽集中营等重要历史遗址为支撑,以重走长征路、长征文化、爱国主义教育为延伸的多样化红色旅游体系。

  贵州遵义是全民皆知的著名红色旅游胜地。遵义会议和红军长征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深深滋养了这方热土,也为遵义市稳中求进、科学发展,打造宜居、宜业、宜游之城,注入了无限生机与活力。在发展红色旅游上,遵义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红色为先、全面推进”。即以“遵义会议”“四渡赤水”“娄山大捷”“突破乌江”等红色旅游产品为重点,开展市场宣传,全面推进文化旅游、生态旅游、休闲度假旅游和乡村旅游等的发展,打造“红色遵义、人文遵义、醉美遵义”的旅游形象品牌。近年来,遵义的红色旅游持续升温,如今已步入淡季不淡、旺季更旺的良性循环。2012年“十一”黄金周,仅国庆当日,遵义会址、烈士陵园的游客就已过万,红色旅游呈现井喷之势。

  而依托红色基地,发展红色旅游、乡村旅游,打造红色旅游产品,也成为遵义、息烽等市(县)以红带绿,以红促彩,促进旅游产业向深度发展的得意之笔。红色歌曲的音像制品、红色读物、纪念邮票、遵义会址的主楼模型等围绕“红色”元素而制的特色旅游产品,深受广大游客的欢迎。以红色历史、红色文化为主体的旅游业,也极大地带动了遵义的城乡发展与城镇建设,社会面貌日新月异。近年来,遵义市投入近4亿元,进行了红色旅游重点景区及环境的建设与改造。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遵义先后获得了全国双拥模范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级创业型城市等荣誉称号。

  一颗“红”子激活了一盘棋。贵州的部分红色旅游景区已成为当地旅游业发展的龙头,红色经典在带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招商引资、增加就业、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用足民俗风光

  贵州风光秀丽奇特,民族风情浓郁,既有自然保护区的原始风貌,又有各具特色的田园风光;既有气势磅礴的天下奇观,也有魅力无穷的民族文化。丰富多彩的自然资源和特色鲜明的民族文化资源,加上红色文化资源,使得贵州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层次上,都称得上是一个旅游大省。

  在自然资源方面,贵州有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如诗如画的潕阳河、大小七孔景区和梵净山、黄果树瀑布、赤水竹海等知名景区;有丰富多彩的动植物资源,黔金丝猴、活化石鸽子树(珙桐)等不仅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更有重要的科学价值;有怡人的夏季气候,吸引广大游客来黔避暑。此外,贵州的民族旅游资源丰富多样,特色鲜明。全国55个少数民族,贵州省内就有53个,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三分之一以上。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了风格各异、类型多样的民族文化、风俗习惯、节日礼俗、特色服饰、村舍建筑等,构成了贵州旅游资源的一大特色和优势。

  面对自己拥有的良好资源,贵州放弃“超市旅游”,全力将山水资源和文化资源组合为一体,打造文化旅游产品;坚持自然、人文景观与民族风情相结合,文化与旅游相结合的发展之路,让贵州的民俗风光誉满天下、陶醉世人。

  近年来,贵州大力建设黄果树、荔波、梵净山、雷公山等精品景区,培育“爽爽贵阳”、“梵天净土”、“水墨金州”、“凉都六盘水”等一批旅游休闲度假胜地,力争走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旅游文化繁荣发展之路。首府贵阳市依托良好的山水风光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将旅游业作为三次产业的龙头来发展。2007年,贵阳首次推出“避暑季”活动,逐渐形成“中国避暑之都”品牌。2011年,贵阳市接待游客5250.42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612.3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3.03%和43.76%。

  作为著名的“文化千岛”、“百节之乡”,贵州拥有一万多个特色村寨,有着丰厚多样的民族文化和古朴神秘的民族风情。将这种文化符号深植在旅游中,“保护一方山水、传承一方文化、造福一方百姓、促进一方经济、推动一方发展”,成为贵州特有的乡村旅游模式,深受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的认可。“十一五”期间,贵州省共推出乡村旅游自然村寨3000多个,帮助42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安顺屯堡、丹寨石桥、西江千户苗寨、黎平肇兴侗寨等极具民族原生态风情的村寨,已成为中外游客到贵州的必至景点。

  而由贵州省委、省政府倾力打造的《多彩贵州风》大型歌舞,则是贵州传递给外界的新形象。贵州的人美、山美、水美,苗族的艳、水族的俏、布依族的雅、侗族的奇等等,都在其中得到了充分展现,令人叹为观止。

  创建公园大省

  贵州遍地是风景,到处有风情,且大多没有经过工业化洗礼,全省就像一片“天然公园”。

  今年1月,国务院出台《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将加快贵州发展提升到国家战略地位,明确提出把贵州建设成为“文化旅游发展创新区”,打造成为世界知名、国内一流的旅游目的地、休闲度假胜地。根据这一战略定位,贵州编制了《贵州省生态文化旅游发展规划》,全力打造“国家公园省”这一旅游品牌,促进文化、体育、交通、城建、生态等与旅游的融合,走出一条符合自身实际和时代要求的旅游业转型升级、后发赶超之路。

  “国家公园省”的建设,是贵州生态、旅游、文化三位一体的融合。这一定位有六大功能内涵,即生态涵养地、山水大观省、文化千岛省、避暑养生地、国民休闲地、国家度假省。“国家公园省”的建设,遵守三反开发原则:反城市化、反同构化、反庸俗化,追求差异化、个性化、品质化的发展;采用农业围绕旅游提升,工业支撑旅游做强,三产依托旅游延展,文化联姻旅游做大,城镇结合旅游做靓的“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旅游产业化”的四化融合模式,在保护生态的基础上,促进城镇、乡村的经济发展。

  为了建设公园省,贵州省希望辖内的88个县各自推出一个旅游项目。此外,贵州加快培育特色小城镇,计划“十二五”期间在全省范围开发50个“旅游小镇”,打造一批具有产业支撑,富有地域特色,人居环境良好的旅游城市和风景、风情旅游小镇,提升旅游品质。

  贵州围绕“国家公园省”而设的《规划》期限为2012—2020年。其目标是:到2020年,力争贵州当年旅游接待总人数达到4.5亿人次,旅游业总收入达到6800亿元,旅游业增加值达到2300亿元左右,占全省GDP比重的12%左右;实现旅游带动就业人员达到300万人,通过旅游受益人群达700万人以上。为此,贵州目前正在进一步优化旅游发展环境,推动旅游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以后工业化时代的眼光,挖掘前工业化时代的资源,打造超工业化的产品,让这片秀美之地真正成为祖国西南部的一座大花园。□

  (作者分别系本刊记者和北京市委《前线》杂志记者)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