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和谐发展之根

发布时间:2012-12-14     稿件来源:《群众》杂志     作者:王小锡    

  诚信,顾名思义,即是诚实守信。一个社会和谐发展的状况与程度往往取决于社会诚信。没有诚信的社会往往是矛盾百出乃至动荡的社会,也是没有活力、没有希望的社会。因此,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诚信既是经济社会和谐的平衡器,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源。

  

  一、就经济建设来说,诚信是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在现有社会条件下,竞争必须讲诚信,丧失诚信的经济行为,实质就是经济自杀行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主张真正的高效的自由经济,然而,自由经济离开了诚信,就会成为尔虞我诈、互相拆台的经济,所谓的自由经济也不可能真正实现。同时,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化大生产并非只是投入、产出、效益等纯物质的经济过程,而是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经济合作。利益相关者的任何一方或任何一个环节的诚信缺失,都会导致整个经济秩序的混乱,并带来经济发展的严重挫折。

  诚信是企业无声无影的广告。企业讲诚信,必然会吸引更多的顾客从而不断扩大市场占有率。可以说,大量中外企业以自身的繁荣或衰败为企业发展与诚信经营之间的此种关联提供了生动的实践例证。假如不讲诚信,即便是国际或国内知名品牌,只要在产品设计、生产、销售和服务中出现偷工减料、以次充好、夸大功能和空头承诺等失信问题,就会导致企业经营形象的毁损,并带来产品销量的下降和企业利润的减少,更可能因此葬送企业的前途。

  诚信是降低经济交易费用的重要路径。经济的发展与交易的内容、品种和频率有着十分密切的正向关系,可以说,交易的内容或品种越多,交易的频率越高,产生的效益也就越好。然而,经济交易的内容或品种越多,交易的频率越高,越是要求诚信交易。因为,交易中的利益相关者都想获取更多的利润,如果缺乏基本的信任,交易各方往往互相封锁应予公开的经济信息,从而使信息获取过程耗费了大量原本可以节约的精力和资源。更有甚者,经济主体为了自身的利益不惜破坏正常的经济信息渠道,或窃取经济信息,或制造虚假信息,此类不诚信的行为会造成更多的“摩擦消耗”,并进而影响经济效益和经济发展速度。事实上,如果交易各方以诚相待,不仅可以减少许多无谓的消耗,而且能够形成诚信的投资环境,更好地吸纳各种经济资源。

  

  二、就民主政治建设来说,诚信是民主政治建设的基础和根本

  

  民主政治建设说到底就是以人为本,取信于民。要取信于民,首先应该诚信于民。一是要真诚地想民之所想,急民之所急,真诚地为民众多做事、做好事。尤其要多为民生幸福问题全方位考虑工作内容、目标和举措,让广大民众深切地感到党的干部是人民的代表,由此不断增强社会或政府的公信度。二是要选拔德才兼备的充分反映民意的好干部。民主政治建设进程中的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是被选拔的干部是不是民众信得过的干部,是不是民主进程中得到公认的干部。如果干部选拔不能体现民意,那么,可以说,整个社会就没有诚信可言。一个在干部选拔上的公信度受到质疑的社会,即是民主政治建设开始走向败落的社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干部选拔制度的改革和发展,尤其是公推公选制度等的实行,以及干部选拔、监督机制的不断科学化,使得社会诚信度越来越高,推动了民主政治建设进程不断向纵深发展。三是要保障言论自由。在一定意义上社会是民众的社会,要相信民众的意见、建议是对社会负责,倾听民众呼声并积极主动地解决相关社会问题是诚信于民的关键,也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关键所在。

  民主政治建设的关键在于党员的诚信。作为中国共产党这样一个执政大党,党员的素质直接影响到民主建设进程。党员首先要有党德,如果连基本的党德都没有,那党性就无从谈起,也就谈不上遵守政治原则和党纪国法。那么,党德是什么?党德是作为一个党员在组织上、思想上、作风上“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这种“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即是党员应尽的责任和义务。然而,党德最基本的要求是诚信,一个执政党党员的诚信度直接影响党和政府的公信度,影响到民众对当今社会的认可度。因此,民主政治建设需要加强党员的党性修养,尤其需要培养党员的诚信觉悟。民主政治建设,舆论应该最大限度地公开,这不仅是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手段,更是诚信社会建设不可忽视的途径。因为,民主政治建设必须有权力监督机制,若是没有权力监督机制,民主政治建设就没法向前推进。问题是怎么监督?监察制度、问责制度、法律、道德、官员行为准则等等都是权力监督的重要手段或依据。特别要关注的是,在目前社会条件下,舆论公开是诚信于民、取信于民的重要路径,也是民主政治建设新的重要手段。一个舆论不太公开甚或不能或不愿公开的社会,是诚信度或公信度最弱的社会,这样的社会是无从谈和谐社会建设的。当然,要指出的是,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并不是什么舆论都能随便公开的,有的所谓舆论或新闻舆论,哪怕是正面的舆论,只要传出去之后可能会引起社会动荡,那就应该制止,因为引起社会动荡对我们没有好处,影响社会的发展进程,影响我们自身的利益,最终影响民主政治建设进程。因此建设诚信社会并不是主张舆论可以无所顾忌,尤其在网络时代,正确地管控舆论是社会诚信建设的重要环节,否则,混乱或不正当的舆论破坏的是社会诚信机制。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诚信于民的根本,是民主政治建设的生命线。一个国家或一个社会能否真正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一个国家或一个社会诚信还是不诚信、民主还是不民主的分水岭。可以说,法制没有信誉,那社会的一切皆不可信,民主政治建设将会是一句空话。

  

  三、就社会建设来说,诚信是社会和谐之重要条件

  

  科学的社会管理即诚信式的管理。社会建设要靠管理,而管理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从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到人们的福利支持,从交通出行、旅游到节假日人口大移动,从社区生活配套到日常交往、休闲生活,从学校、家庭到公共场所等无不需要管理,在这可统称为社会治理的庞大社会管理工程中,需要法律、行政、道德等综合管理手段。然而,科学的社会管理其核心或基础管理手段是诚信式的管理。一是因为社会管理是社会成员和管理者共同参与其中的,惟有诚信管理才能获得社会成员情感上的接受、管理宗旨上的广泛认同和支持,也才能实现社会管理上的有效配合。二是惟有诚信管理才能营造互信、多赢的社会氛围,避免一切可以避免的社会矛盾和冲突,实现社会和谐。三是现代社会是“陌生人”社会,尤其是新的社区成员多半是“移民”而来,在这样的社区坚持诚信管理,有利于在不断增强互信的基础上形成互帮、互助、互谅的和谐社区,更有利于大社区的治理。

  社会矛盾的解决需要诚信承诺。社会矛盾在任何一个社会发展阶段是不可避免的,只是矛盾有大小或性质不同之区分而已。然而,社会矛盾不管大小和性质如何,只要引起矛盾的问题或事项不能及时解决,甚至解决不好,都会酿成更大社会矛盾甚至社会冲突。往往在解决社会矛盾过程中需要时间,需要过程,为不至于使已经产生的矛盾扩大或延伸,就需要相关方面的诚信承诺。只要承诺的诚信兑现,没有解决不了的社会矛盾。失信是社会治理的大忌。

  诚信是社会和谐协调的保证力量。社会的和谐协调是人与人、心与心的和谐协调,是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和谐协调,惟有诚信才能沟通心灵、协调关系。□

  (作者系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