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领军型科技创业人才脱颖而出

发布时间:2012-12-14     稿件来源:《群众》杂志     作者:马千山    

  领军型科技创业人才,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最为稀缺、最可宝贵的战略资源,是发展先进生产力最核心、最活跃的决定性因素。在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我省各市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引进和培养科技创业人才计划,其中南京市重点推出的“321人才计划”,在全球延揽高层次人才,使南京人才引进工作喜获丰收,一大批科技人才走出书房、走进企业,一大批科技成果走出围墙、走向市场。下一步如何做好领军型科技创业人才引进工作,让领军型科技创业人才真正成为创新创业的主力军,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政府主抓与市场主导并重。近年来,各地都高度重视人才引进和培养工作,通过考核,突出人才发展的刚性要求。如南京在对区(县)年度百分制综合考核中,人才引进占7分,而GDP和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只各占4分,“第一资源”的第一考核权重得以充分体现。政府主抓的同时,要鼓励和引导本土企业走出去、引进来,积极参与新世纪人才争夺大战,将更多的科技人才吸纳至本土企业麾下,为我所用,帮助本土企业做大做强。政策效用不能替代市场作用,政府的作用表现在出台政策、宏观协调和做好服务方面,而科技创业人才引进后面临的产品和金融等问题,需要更加突出市场主导的作用。

  政策环境服务与政务环境服务并重。为规范引进人才的秩序,在对人才的政策环境服务上,要保持全市范围内的一致性。在此基础上,倡导各地立足自身实际、打造差异性的政务环境,通过比拼服务来吸引人才,通过比拼服务来留住人才。比如,宽厚的使用政策,充分信任、放手使用,鼓励成功、宽容失败,充分满足引进人才的发展愿望;完善的保障政策,为引进人才提供良好的工作生活条件,解除引进人才的后顾之忧;宽松的环境政策,营造人才来去自由、进出“零障碍”的流动环境。

  刚性引才与柔性引智并重。“刚性引才”是根据本地岗位需求直接引进人才,对人才在本地实际工作时间有所要求。“柔性引智”遵循人才“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不求常在,但求常来”的理念,打破国籍、户籍、地域、身份、档案、人事关系等人才流动中的刚性制约,在不改变和影响人才与所属单位人事关系的前提下,建立政府引导、市场调节、契约管理的柔性人才引进方式,采取智力引进、智力借入、业余兼职、人才创业、人才派遣等多种途径,实现对接急需人才的路径超越。“刚性引才”是有效途径,“柔性引智”是重要趋势,“刚柔并济”则是两全之策。

  资金扶持与扶持体系建设并重。南京“321计划”入选重点扶持和一般扶持项目的,给予200万元、100万元创业启动资金及其它扶持。要助推人才成功创业,除了初期的启动资金以外,还要重点持续构筑全方位、全过程的扶持体系。组建创业创新导师团队,接受人才咨询,开展实时辅导,提供智力支撑。在直接的资金扶持之外,强化与风险投资(VC)、私募股权投资(PE)等机构的合作,加大社会资本的引入,为创业企业搭建金融桥梁,解决企业融资需求。要把握创业进程中的各要素,按照创业项目运行的客观规律,围绕项目发展建立一套全面完善的长效机制,构建项目培育体系、园区发展体系、金融支撑体系、产业指导体系、培训教育体系,打造相对完整的全社会创业服务网络。

  政府推动与高校互动并重。今年上半年,近240名教授和研究员申报入选“321引进计划”。与高校教师高昂的创业热情相比,有些高校管理层对科技创业的态度则显得不那么积极。很多高校出于维护教学科研秩序、便于管理等方面的考虑,要求教师将主要精力用于教学科研。对于部分教师离岗创业的行为,校方虽然没有明令禁止,但也没有大张旗鼓地加以鼓励。南京的高校众多,建议进一步有效调动高校校方的积极性,通过走“利益捆绑式”的市场化合作之路,推动政校企合作互动,真正把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解放出来。□

  (作者系南京市玄武区委组织部副部长、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