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和创新探索

——江苏实施“八项工程”述评
发布时间:2012-12-14     稿件来源:《群众》杂志     作者:李 扬    

  转型升级、科技创新、农业现代化、文化建设、民生幸福、社会管理创新、生态文明建设和党建工作创新“八项工程”是江苏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与创新探索。

  与时俱进丰富拓展“八项工程”,部署创新举措推动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这是江苏大地广大干群坚持科学发展的新姿。

  “八项工程”,是江苏“两个率先”征程上的铿锵步伐,也是观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江苏具体实践的一扇视窗。

  

  2011年“十二五”发展开局之年,为落实胡锦涛同志提出的“六个注重”要求,江苏省委提出将大力实施“八项工程”,作为贯彻落实“六个注重”的实际行动、组织实施“十二五”规划的重要抓手、又好又快推进“两个率先”的重大举措,以更高水平、更高标准协调推进各方面工作。

  “八项工程”是江苏继往开来,与时俱进,顺应发展阶段的新形势新变化新特征,对既有发展思路、发展战略、发展方针的继承和创新,秉承了江苏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上的自觉性、主动性与创新性。

  实施发展战略的工程化。就“八项工程”而言,如果说“两个率先”是一个系统,那么“八项工程”则是其子系统,是高于具体工作、低于战略指导的中观层面部署。江苏以工程的形式整合资源、落实工作、促进发展,对于解决实际工作中存在的突出矛盾问题,推动相关领域的工作上一个大台阶,发挥了积极作用,积累了丰富经验。这为从全省发展的全局出发,在“六大战略”指导下、以中观层面的八项工程总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创新取向和实践经验。

  “工程化”发展的宏观环境。经过多年经济持续较快增长,江苏已经到了亟待全面提升发展水平和发展层次的阶段,需要加强发展部署的顶层设计和整体安排。提出八项工程,不仅体现为八个方面的工作部署,而且注重每个方面工作安排的科学性、系统化。能否准确把握江苏发展的宏观环境,特别是清醒认识面临的困难考验,决定了以什么样的姿态开启未来发展的新征程。从不利因素看,江苏面临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挑战、资源环境对发展硬约束的挑战、促进社会和谐稳定难度加大的挑战、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挑战等等。加之,国际形势的各种不确定、不稳定、不可预测因素增加,应对这些困难和挑战,江苏需要以一个全面系统的发展部署作出科学回答。

  “工程化”创新的战略脉络。站在“十二五”发展的门槛,江苏既取得总体实现全面小康的骄人业绩,也面临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的严峻挑战。如何顺应中央的新期望、人民的新期盼和宏观环境的新变化,创新思路,创新理念、创新举措,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再上一个大台阶,开辟江苏科学发展新境界,则成为江苏新一轮发展面临的重大考验和紧迫任务。在准确判断形势的基础上,江苏加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调查研究,找准发展的重点与难点,选准工作的突破口,以发展思路、发展理念、发展举措的创新迎接未来的挑战。为此,江苏省委确定11个重大调研课题,集中社会各方面智慧和力量为江苏发展“号脉”,为在新的起点上推动科学发展“开方”。通过深入调研、讨论交流,逐步明确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取向和工作重点,提炼出落实“六个注重”、实施“八项工程”、推进“两个率先”的新时期工作的根本指导方针。可见,八项工程,来源于基层群众和工作实践,又高于具体工作部署。指导全省面上工作,又从属于江苏发展的战略体系,对以务实的举措和过硬的成果推进“两个率先”具有重大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

  

  大力实施“八项工程”这一重大部署,科学把握了今后一个时期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符合中央的期望、人民的期盼和江苏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工作连续性、创新性和可操作性的高度统一。

  去年11月,作为今后一个时期全省工作的大局,全面落实“六个注重”、全力实施“八项工程”、又好又快推进“两个率先”,写进了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

  实施一年多来,江苏把实施“八项工程”作为贯彻“六个注重”的主要抓手、推进“两个率先”的现实路径,积极创新发展思路,扎扎实实抓好落实,实现了“十二五”发展良好开局: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6万元,达9545美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突破500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利税突破1万亿元;全社会研发投入突破1000亿元,占GDP的比重达2.2%;发明专利授权量突破1万件,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分别突破2.6万元和1万元。

  2011年,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出炉,转型升级工程被列为推进“两个率先”的“一号工程”,描绘转型升级“路线图”、“时间表”。经济运行质量效益显著优化——GDP增长11%,“万亿级产业”数量、新兴产业产值全国第一。服务业渐成“主角”,占GDP比重达到42.6%,保持了近5年年均提高1.1个百分点的态势,在东部沿海省份中提升最快。

  省委书记罗志军多次强调:“在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的背景下,江苏有基础、有条件主要依靠自主创新实现产业发展赶超,走出一条以创新驱动为特征的‘先发之路’。我们要准确把握世界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的发展趋势,牢牢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努力再创一个黄金发展期。”在科技创新工程的推动下,江苏区域创新能力连续保持全国第一,令人欣慰。

  全省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61.2%,居全国第一;作为农业质量安全水平标志的“三品一标”(无公害、绿色、有机和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总量达1.27万个,居全国第一;去年我省新增8个市、县(市、区)为第二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累计数达到10个,新增数和总数均居全国第一……农业现代化工程,次第“开屏”。

  文化建设工程,再吹文化强省集结号:江苏省及13个省辖市先后两次全部被评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先进地区”。江苏建有5个国家级动画产业基地,10个国家级和27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4家重点文化企业连续入选全国“文化企业30强”,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持续保持30%左右增速。

  民生幸福工程,不断增进人民群众的幸福感:2011年6月,江苏在全国率先以省委省政府文件的形式出台《关于大力推进民生幸福工程的意见》,将“民生幸福”具体化为“居民收入倍增计划”和“六大体系”(终身教育体系、就业服务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医药卫生体系、住房保障体系、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切实解决普通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社会管理创新工程,构筑了平安江苏的“长城”:江苏全省八类主要刑事案件连续9年下降,破案率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前列,其中现行命案破案率连续8年保持全国第一。全省公众安全感连续9年全国领先。

  生态文明建设工程,开创了江苏在生态建设上的新优势:全省共有国家生态市县17个,占全国总数的45%,建成国家环保模范城市20个,国家级生态乡镇238个、国家级生态村44个,生态示范创建走在全国前列。

  党建工作创新工程,营造清正、清廉、清明的政通人和局面:仅通过“三解三促”活动,目前,全省各级领导干部共建立基层联系点28000多个,驻村住户近10万天,走访困难群众30多万户,解决实际问题10余万个。

  从政策着力点,从百姓日常处,从取得的成绩单,我们体认到,八项工程的提出,是以更宽的视角、更高的标准规划未来的发展,带动江苏发展理念的深刻更新。八项工程有别于战略层面的整体规划,也不同于专项工作的具体安排,而是在中观层面上对全局进行系统性部署,体现了指导性与实践性、全局性与操作性、目标与举措的有机统一,突出一个“实”字,彰显了“科学发展观”这一指导思想。

  实践无止境,发展无止境。实施“八项工程”,推进“两个率先”,是江苏在新形势下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的实践创新。“八项工程”覆盖了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建设的重点任务,符合党的十八大精神,契合江苏省情实际,契合人民群众期盼,必须坚定不移地加以推进。

  看今朝,“八项工程”蒸腾澎湃。7800万江苏人民正以更加坚实的步伐迈向更加美好的明天,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江苏展现更加蓬勃的生机!□

  (作者系新华日报评论部主任)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