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引领新型文化业态兴起

发布时间:2013-02-20     稿件来源:《群众》杂志     作者:省委研究室调研组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要促进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科技创新促进新型文化业态发展,既是文化产业演进的一般规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强大动力,也是江苏实现“两个率先”的必然选择。  

  一、摸清江苏科技创新促进新型文化业态发展的实情  

  近年来,江苏在文化强省建设中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对文化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新型文化业态加速发展,呈现出比重、规模、影响逐年放大的喜人态势。2011年全省原创动画片产量45913分钟,位居全国第二。骨干文化企业脱颖而出,涌现出凤凰出版传媒集团、省广电集团、省广电网络公司、苏州蜗牛、鸿鹰动漫等一大批自主创新能力强、具有规模优势和品牌影响力的骨干文化企业。产业园区集聚效应凸显,已建成5个国家级动画产业基地、2个国家级影视基地、10个国家级和27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科技创新支撑作用加强,突破了数字内容、创意设计、动漫引擎等领域一批核心关键技术。无锡慈文紫光有限公司开发出EPOD企业级软件综合开发中间件技术,制作的动画片《西游记》以单集10万美元的价格,一举刷新了亚洲动画片海外单集发行价格的纪录。多元投入格局初步形成,在政府加大对新型文化产业投入的示范带动下,民营资本、外商投资热情高涨,初步形成国资、民资、外资共同支撑新型文化业态发展的格局。产业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在财政、土地、税收、金融、人才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新型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高层次文化科技人才引进、培养力度不断加大,文化交易展示平台影响不断扩大。

  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江苏新型文化业态发展尚处于政策哺育期,存在六个方面突出问题:一是管理体制有待理顺。新型文化业态涉及宣传、文化、科技、知识产权等诸多部门,既有的扶持政策难以形成合力。二是产业发展后劲不足。民营文化企业不仅数量少、占比低,而且规模偏小,缺少像阿里巴巴、腾讯、盛大、网易等国内影响力大、优势突出的大型网络企业。三是区域布局不尽科学。苏南地区实力较强,苏中、苏北地区相对较弱。产业内部同质化竞争严重,不利于整个产业形成竞争力。四是专业人才十分紧缺。文化人才尤其是顶尖技术人才、创意人才和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匮乏,企业实用型人才也较为紧缺。五是原创能力亟待提升。受资金、人才等因素的制约,多数企业原创能力不足,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六是政策效应相对滞后。政策框架尚不完善,相关政策有待细化,尤其在创意保护、企业认定、项目扶持、园区建设等方面缺乏统一科学的认定标准和具体实施办法,导致相关扶持、优惠政策难以落实。  

  二、研究江苏科技创新促进新型文化业态发展的思路  

  我省《关于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实施文化建设工程的意见》提出,到2015年,全省文化产业结构更加优化,新型文化业态在文化产业中的比重达60%,培育形成一批千亿级行业、百亿级企业和重点产业集聚区,文化产业总收入超过1万亿元,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6%,成为支柱产业。

  实现上述目标,必须理清新型文化业态发展思路,明确发展路径、推进策略和重点任务。

  路径选择。明确以优势明显的新型文化业态为主攻方向,大力发展创意设计、动漫游戏、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数字出版、手机出版、数字娱乐、文化旅游等产业;明确以推动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为核心环节,推动文化产业转变发展方式、提高科技含量、增强发展后劲;明确以集聚集约发展为模式,建设特色鲜明的新型文化产业基地;明确以形成沿沪宁线文化新业态集群为重点,大力支持该区域培育科技型文化产业集群。

  推进策略。坚持官民并举,促进市场环境公平和竞争多元化;突出政策驱动,以有吸引力的政策“洼地”打造有竞争力的产业“高地”;依靠项目带动,重点实施一批全局性、基础性、示范性重大工程;强化科技支撑,打造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自主文化品牌。

  重点任务。一是打造新型文化业态龙头企业。推动文化资源和要素适度向优秀企业集中,着力培育一批行业性主导企业和地区性骨干企业。二是构筑文化科技人才高地。深入实施高层次文化人才工程和高端紧缺文化人才培养计划,依托国家“千人计划”、省“双创计划”等高端平台,引进一批文化科技创新的高层次人才和高水平团队。三是健全江苏特色创新体系。加快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文化科技创新体系,探索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机制。努力在不断突破核心关键技术的同时,加快推进重大科技成果的转化。四是培育文化科技创新生态。大力实施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加强文化领域的知识产权保护。营造包容多元、宽松和谐的人文环境,鼓励文化科技人才创新创业,使新型文化业态能够快速被市场认可和接受。五是铸造新型文化业态品牌。加快培育一批打得出、叫得响的本土新型文化业态品牌,不断积累产业竞争优势。办好“苏州文化创意设计产业交易博览会”、“中国(常州)国际动漫艺术周”等重点文化展会活动。  

  三、完善科技创新促进新型文化业态发展的对策  

  现阶段科技创新促进新型文化业态发展,既要发挥企业主体作用、社会协同作用,更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进一步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切实发挥省文化改革发展领导小组的综合协调职能,加快建立宣传文化与科技部门会商工作机制,构建有利于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文化创新体系,促进文化与科技创新资源有效整合与协同互动。

  出台更有针对性的扶持政策。各级政府要在土地、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出台更有力政策,推动新型文化业态发展。扩大文化产业引导资金规模,加快创业投资发展,引导社会资本按市场规律开展风险投资,促进有潜力的小微型文化企业发展壮大。对达到一定规模的新型文化业态企业,重点在土地供应、提高资金支持强度上下功夫。积极落实科技税收优惠政策,引导文化高科技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支持银行为文化科技企业打造量身定制的金融产品,探索组建文化产业银行、科技银行等专业金融机构,鼓励和帮助文化企业面向资本市场融资。

  重视规划引导。全省要有统一规划,鼓励各地结合实际,发挥自身优势,在新型文化业态发展过程中彰显地方特色,避免同质竞争,实现可持续发展。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一方面,支持文化企业在海外兴办实体,拓宽对外文化贸易渠道,扩大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海外市场份额;另一方面,积极引进全球最优秀的文化企业,与其开展人才、科研、创作、运营等方面交流与合作,提高文化企业的国际化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以企业为主体培养实用型文化科技人才。在加强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的同时,鼓励和支持企业通过校企联合办班、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学校教师到企业任教等多种方式,培养亟需的文化科技实用型人才,最大限度满足企业对各个层次人才的需求。

  加快调整文化产业统计方法。根据国家统计局出台的标准,尽快调整我省文化产业统计口径,以便全面、客观、真实地反映文化产业发展状况,更好地引导我省文化产业发展。□

  (调研组成员:徐前兵、邹立靖、邱海军、李敏、许洁冰)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