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城镇化是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十八大报告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城镇化的核心是人,发展城镇的目的是为人服务。新市民是城镇的新兴主体,是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如何让新市民融入城市、生活得更加幸福美好,是城镇化建设面临的一大问题,也是民生建设的重要任务。在此,我们发表一组笔谈,既有理论思考,也有样本分析,从理论与实践的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新市民的社会融入及其美好生活的构建
叶南客
十八大报告提出“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努力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驻人口全覆盖。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从而为转型期中国的广大流动人口身份和角色转型指明了方向。
一、新市民的新特点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民走进城市,成为城市里的新市民。当前中国的新市民群体主要由两类流动人口构成,一是以农民工为代表的主动转移进来的新市民,二是以城市郊区失地农民为主体被动转化而来的新市民。新市民的总体特征在于他们虽然不是完整意义上的城市居民,但也与传统农民有了很大差异;不少新市民对城市生活方式有着强烈的向往,但其角色地位、价值观以及生产生活方式仍和城市居民有明显的区分。
具体而言,新市民的新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一些方面:首先是地域的流动性。新市民大多从农村或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出,并流入经济较发达的城市,且经常在流出地与流入地间往返,进行“候鸟式”的地域流动。其次是职业的变迁性。新市民大多由农民转化而来,他们到城市之后以非农工作为主要职业,主要收入来源为非农活动。再次是身份的过渡性。新市民中虽然有些已拿到城市的“绿派司”,但还有不少户籍身份是农民,以“暂住证”作为其在城市工作生活的凭证,处于身份过渡状态。最后是文化的交融性。新市民早期接受的是农村传统教育,工作后学习了大量城市文化,随后又将城市文化带回农村,逐步促进城乡协调互动,正在实现着自身文化角色的融合统一。
二、新市民融入城市生活的主要难点
新市民融入城市生活,表面上看是一个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深层次看则是一次文化大流动和社会大变革的过程。在新型城镇化战略中,解决物质空间形态的城镇化容易,解决人的城镇化却是真正的难点。其具体表现在:
一是边缘化的生存状态。新市民难以真正融入城市的原因,一方面是一些地方政府在征地拆迁中“要地不要人”的急功近利思想倾向明显,在城市化的过程中搞区别对待,把进城的新市民当成负担,忽视了人的城市化问题;另一方面各种保障不全,相应的服务不到位和管理不科学,政策落实难,新市民的工作和生活面临种种实际困难。
二是歧视性的就业取向。尽管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促进农民在城市就业,但各个省份城市现行的就业政策制定仍然重点考虑保证本市劳动力的充分就业,地方政府对于农民市民化就业显得态度暧昧,实际工作缺乏热情,实行的政策排斥和抑制多,使得新市民在城市就业中一直处于竞争力的下风。
三是边际性的文化认同。文化认同是一个逐渐积淀的过程,在城乡文化互动到文化认同的过程中,新市民旧有的文化积习使他们主观上自觉不自觉地对抗着城市文化,他们在自己的生活领域里和较为封闭的交往中逐渐形成了一种介于现处城市和乡村老家间的边际性亚文化。不少新市民对自己的新身份缺乏认同,总认为自己不是真正的城市人,总觉得老市民对自己有歧视,因而造成心理上难有真正的社区归属感,这对新市民真正融入城市有着深层次的消极作用。
四是矛盾性的生活方式。小农经济思想在很多新市民头脑中根深蒂固,他们对乡土有强烈的留恋之情,普遍感到城市生活不如农村生活自由自在,不愿遵守许多城市规则,对交通拥堵、高楼社区、虚拟信息交往、邻居关系陌生等城市现象难以接受,而偏重血缘或地缘性交往,这也加剧了新市民和所处城市的文化隔离,更易造成城市对农民的社会排斥,阻碍了市民化的进程。
三、如何让新市民生活更美好
城市化的本质不仅在于空间物质形态的城市美化,更在于让越来越多的新增城市人口特别是新市民更有尊严地生存,更有质量地生活,进而得到更多丰富个性的全面发展。为了让新市民生活得更加美好,我们亟需付出更多努力。
创新社会政策和体制,打破新市民融入城市的社会藩篱。政府应该通过观念创新、制度创新、机制创新,更多地为新市民创造各种条件,让新市民能够更方便地开展各种经济社会文化活动。同时提供更完善的公共服务,对其从就业行为、社会参与、文明素质、遵纪守法等诸多方面积极引导,让他们真正在城市扎下根来,从心底里增强对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加大社会管理力度,“完善和创新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的管理服务”。在社会生活管理方面,应该对新市民的户籍制度、社会保障、人口就业和社会参与各方面加强调研、管理和创新服务;在经济管理方面,要积极探索农业富余劳动力的转移路径、新市民的劳动管理和权益维护;在政治管理方面,要加大新市民的思想政治工作、政治参与、政治管理和综合治理力度。同时,建立有针对性的社会组织来吸引社会各界的资源,从而更好地帮助新市民;社会工作者可以运用专业知识帮助新市民疏导心理问题,引导他们尽快适应城市社会,创造美好生活。
加快以住房保障为代表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构筑新市民享受美好生活的物质基础。提供更多住房及其它保障,不断降低新市民进入城市生活的社会成本和门槛。通过实施积极的保障性住房政策,使更多的新市民能够顺利进入城市社会。
以完善社会教育体系为重点,在提升新市民素质中加快他们的角色转换进程。建立健全新市民的社会教育体系,以促进其现代性素质和人格健康全面发展,使其成为懂文明、会技术、尚科学、爱城市的合格市民。在不断增进新市民对城市社会的认知与认同中,促进城市与城市人的和谐发展。□
(作者系南京市社科院研究员、博导)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