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江苏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的主要措施
江苏之所以能取得全国区域创新能力“四连冠”的成绩,绝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省委省政府进行科学谋划的结果,是政府各有关部门制定有力措施的结果,更是全省上下奋力争先共同奋斗的结果。
站在全局高度,形成创新驱动鲜明导向。江苏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科技进步与创新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坚持把科学技术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2006年召开的全省科技创新大会,提出到2015年在全国率先建成创新型省份的奋斗目标,江苏进入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省份的新阶段。进入“十二五”以来,省委、省政府把创新驱动战略确定为核心战略,召开全省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进科技创新工程大会,将科技创新贯穿于“两个率先”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形成了以创新驱动经济转型升级、以科技现代化促进基本现代化的鲜明导向。2012年,省委、省政府根据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精神和江苏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把增强企业创新能力作为事关长远发展的基础性、全局性、战略性重大任务,研究提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一系列重大举措,江苏进入创新型省份建设的攻坚期。省委、省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使科技创新成为江苏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驱动力。
采取集成方式,推动企业成为创新主体。《报告》显示,江苏企业创新能力连续四年全国第一,这是江苏保持全国创新领先优势至关重要的因素。近几年,江苏以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份建设为契机,大力推进技术、人才、资金等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企业专利申请量、授权量连续多年保持全国首位,企业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一是引导企业普遍建立研发机构。江苏2012年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研发机构建设的意见》,提出“两促进、双提升”的任务要求,引导企业主动增加投入,企业研发机构建设覆盖面迅速扩大,建设水平和运行质量稳步提高,新建企业研发机构2279家,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建有率超过75%。二是引导高层次人才向企业集聚。实施人才培养引进计划,强化载体、项目、金融和服务的“四位一体”联动,累计引进海外人才9万多人、创新创业团队2200多个,有320名国家“千人计划”人才。三是引导金融资本支持企业创新,大中型企业获得科技贷款额全国第一,江苏的金融环境指标全国第一。作为全国唯一的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省份,江苏出台《关于加快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的意见》,建设15个省级科技金融合作创新示范区,新建26个科技支行和科技小贷公司,创投机构数超450家,管理资金规模1200亿元,均居全国第一。
坚持高端发展,提升高新技术产业质态。《报告》中体现创新绩效的宏观经济、产业结构、产业国际竞争力等指标,江苏均居全国第一。在产业前沿技术创新方面,江苏先后制定实施《江苏省高科技产业发展(841攀登计划)技术纲要》、高新技术攀登计划,针对产业发展面临的技术瓶颈问题,建设产业技术研究院等重大创新载体,实施重大自主创新项目,突破支撑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2012年,江苏主持和参与完成的49项成果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奖,总量居全国省份第一位。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2004年设立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资金规模由最初3亿元增长到目前每年11亿元,着力加快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和创新产品的应用示范。目前累计实施省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839个,总投入1088亿元,达产后实现销售收入4630亿元,利税720亿元,有44家项目承担企业成功上市,有力支撑了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在新兴产业培育方面,江苏出台了“十二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设立专项资金实行重点支持,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智能电网和海洋工程装备等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形成一批创新能力强、竞争力强的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2012年十大新兴产业销售收入超过4万亿元,比上年增长20%,高新技术产业产值4.5万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37.5%。
加强国际合作,利用全球科技创新资源。《报告》中数据显示,江苏与省外和国外合作的科技论文数均居全国前列。一方面,立足国内,着力深化产学研合作。江苏设立每年2亿元的产学研联合创新资金,重点支持400多个重大前瞻性研究项目,引导企业主动介入高校院所早期研发,努力从源头上强化应用需求导向。组织建设7216个“校企联盟”,引导江苏企业与国内近千家高校院所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形成了资源共用、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长效合作机制。每两年分别举办面向国内的“产学研合作成果展示洽谈会”和面向国外的“国际产学研暨跨国技术转移大会”,成为各具特色的产学研合作品牌。另一方面,面向国际,积极融入全球创新体系。加强政府间科技合作,设立“江苏-以色列”产业研发合作双边计划,在生物医药、IT、半导体、软件、通信等领域共同实施合作项目,取得了良好成效,被以色列誉为国际科技合作的“江苏模式”。围绕纳米、新能源电动汽车、生物医药、传感网、智能电力电气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组建10大产业创新国际合作联盟,建设18个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主动介入全球研发分工,提升创新国际化水平。
二、江苏区域创新能力存在的薄弱环节
总体上,江苏已进入科技创新活跃期,成为我国创新活力最强、创新成果最多、创新氛围最浓的省份之一。但是,从《报告》中反映的数据来看,江苏在知识创造、知识获取、创新环境等指标上较领先地区还有一定差距,特别是对照国内外创新型区域的更高标杆,江苏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深层次问题。
支持科技创新的投入强度还不够大、导向还不够强。江苏各级政府部门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认识程度不断提高,科技创新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显著,但传统发展模式的惯性还比较大,经济增长仍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我省的税收优惠政策更多地用于支持出口,2012年全省共减免的各类税收中,出口退税占比高达56.8%。虽然科技创新政策落实取得很大成效,2012年科技税收减免额超过200亿元,位居全国第一,但占全省各类减免税收总额不足7%,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政府财政科技投入不足,财政科技投入占全社会投入比重不足20%,占GDP比重只有0.3%左右,排在全国第12位;而世界主要创新型国家政府R&D(研发)投入占比一般在30%左右,占GDP比重在0.8%以上。
企业的创新能力还不够强、主体作用还不够突出。企业自身创新能力不足是影响创新整体效能的最大障碍。2011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户均研发经费内部支出仅为207.5万元,排在全国的第10位;研发经费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为0.84%,位列全国第6位。企业研发投入的不足,造成企业经济效益、创新绩效长期处于全国发达省市的中游水平。2011年,江苏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户均申请专利1.68件,列全国第6位;户均开发新产品0.88项,列全国第11位;户均新产品销售收入0.34亿元,列全国第9位。大中型工业企业研究经费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仅为1.08%,离1.5%的目标差距较大。
原创性成果不多,自主知识产权创造能力不强。尽管主要专利指标上处于全国领先位置,但体现创新水平的国际PCT专利申请明显偏低。2012年江苏申请总量915件,只占全国的0.37%,不到广东(9211件)的1/10,仅相当于深圳华为的1/3、中兴的1/4。专利密度方面,2012年江苏每万人拥有有效发明专利5.72件,居全国第6位,仅为北京(34.45件/万人)的1/4,上海(17.17件/万人)的1/3;与发达国家和地区差距更大,2011年日本这一数值为105.2件,美国为35.6件,韩国也高达96.1件。在知识产权创造绩效方面,2011年江苏每亿元(美元)GDP的专利授权数为1.48件,低于广东的2.25件和浙江的1.85件。
三、进一步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的对策建议
目前,距离在全国率先建成创新型省份的目标还有不到三年时间,江苏要以加快推进创新型省份建设为动力,进一步提升区域创新能力,以国际创新领先区域为参照系,确立更高的目标定位、更高的发展水准,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深入推进科技创新工程,加快建设创新型省份,使江苏的科技创新始终走在全国前列。
更大力度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深入推进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建设,实施“百千万工程”;深入推进创新型领军企业培育工作,培育百家创新型领军企业、千家科技型拟上市企业、万家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企业集群。大力推进企业研发机构建设,以国家级为龙头、省级为重点、市级为基础,加快推进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机构实现全覆盖,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建有率不断提升。建立企业主导的技术研发机制,引导高校、科研院所主动对接企业的技术需求。大力推动企业创新国际化,设立海外技术成果转化专项,组织重大项目国际招投标,吸引跨国公司在江苏设立全球性或区域性研发中心,加大科技创新政策在外企的落实力度。
更大力度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加强产业基础性、前瞻性、战略性布局,围绕3D打印、智能机器人、高温超导、未来网络、高效储能等前沿领域,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新建一批科教结合产业创新基地,探索科教协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有效途径。创新科技成果转化组织方式,推动项目、人才、资金、平台和基地的配套衔接,努力形成“一区一战略性产业、一县一主导产业、一镇一特色产业”的发展格局。积极探索建立省级产业技术研究院,充分发挥其在产业发展的战略研究和规划组织、产业关键技术的研究攻关和成果转化、中小企业的孵化和服务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广泛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信息技术,提高装备和工艺水平,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更大力度打造高端人才高地。实施十大重点人才工程,改善人才发展环境,完善人才政策,推进人才发展国际化,不断提高高端人才在全球的影响力。启动建设苏南人才特区,推进区域人才一体化开发,形成国际高端人才密集区。扩大青年科技人才专项规模和支持范围,支持一批杰出青年科技人才和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加快培养储备科研带头人。实行科技计划和人才计划联动配套,探索市场化运作机制,进一步加强企业研究生工作站、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等载体建设,集聚海内外高端人才和创新团队。鼓励企业设立“企业创新岗”,推动高层次人才到企业任职或兼职。加强“科技镇长团”选派工作,进一步推动高校院所科技人员服务基层、园区和企业。
更大力度促进科技惠民富民。把民生科技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实施民生科技促进行动,着力解决人口健康、环境保护、生态宜居、公共安全等方面的重大科技问题,提高城乡居民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加快建设一批以“新知识普及、新技术示范、新产品应用”为核心内容的科技社区,规划建设一批特色鲜明、成效显著的国家级和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布局打造一批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的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努力实现诊疗技术的重点跨越。广泛开展科学普及工作,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使科学技术成为社会公众的普遍认识和自觉追求。进一步完善农村科技服务超市网络,重点创建一批示范店面,为农业现代化提供坚实科技支撑。
更大力度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完善统筹协调的科技宏观决策体系和部门沟通协调机制,建立健全科技项目管理运行机制。总结推广南京科技体制综合改革试点经验,鼓励各地加快探索促进科技经济结合的有效机制。深入开展国家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工作,加快建设一批省级科技金融合作示范区,设立省级天使投资引导资金,布局新建一批科技支行、科技小额贷款公司等专营机构,促进全社会研发经费不断增长,加快完善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科技投融资体系。启动制定省级层面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条例,完善科研院所、高等学校、企业科研设施开放运行机制。建立健全以应用和产业化为导向的评价考核体系,引导科研活动更好地面向实际需求。□
(作者单位:江苏省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
责任编辑:张 宁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