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六个明确”,领会精神实质
十八大报告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原则、目标、任务进行了全面、系统、深入的论述,深刻领会十八大精神,需要牢牢把握“六个明确”。
第一,明确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将建设生态文明鲜明地写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上,定格在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使之成为全党、全民族为之共同奋斗的事业。第二,明确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理念,即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第三,明确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目标,就是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第四,明确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方针。党的十八大提出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两个优先”、“一个为主”字字千钧,为正确处理发展与保护、建设与修复之间的关系指明了方向,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在未来发展道路上的价值取向,以及对自然规律的深刻理解。第五,明确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途径。通过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第六,明确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举措。党的十八大从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四个方面,提出了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等一系列重要措施,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制度安排。这些重大的制度创新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
推动“三大发展”,优化“三大空间”
十八大报告提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重大飞跃、发展理念的重要升华。“美丽中国”作为全新理念,应包含以下内涵:一是在总体构成上,主要包括美丽生活、美丽社会、美丽环境、美丽心灵,追求的是生产发展、生活和谐、生态优美、生命博爱。二是在特征效果上,主要包括时代之美、社会之美、生活之美、环境之美,探索的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的现实模样。三是在实现路径上,核心是按照生态文明要求,通过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繁荣、生态良好、人民幸福。为此,需要推动“三大发展”,优化“三大空间”。
三大发展即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其中,绿色发展是主导,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是各有侧重的两大方向。绿色发展是“包容性发展”,循环发展是“低消耗发展”,低碳发展是“低能耗发展”。它们集中反映了科学发展的本质要求,都追求永续发展的终极目标,体现生态系统、生命系统和社会系统持续动态平衡与协调发展的导向。我省在实施生态文明建设工程的过程中,必须把推动三大发展作为核心任务,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提升发展质量、增强发展后劲,加快建设发达的生态经济体系,实现绿色增长的目标。
三大空间即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三者共同构成我们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外部环境和空间格局。其中,生产空间体现了我们的发展质态,生活空间体现了我们的生活质量,生态空间体现了我们的环境容量,生态空间是基础和前提。更大力度建设生态文明,我们必须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以环境容量优化发展空间,以资源禀赋提升宜居程度,努力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为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为农业留下更多良田,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完善规划设计,加强制度建设
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本质上讲,生态文明是一种制度文明。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我们要着力抓好以下方面:一是积极探索建立“绿色GDP”的考核体系,充分考虑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二是编制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强化基础性、战略性和先导性作用,将其贯彻和融入到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区域发展和城乡建设等规划的过程中,从源头上树立导向效应。三是加强生态文明法制建设。率先探索《生态文明促进条例》的立法工作,加快制定水污染治理、大气污染防治、土壤污染防治、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等地方法规,出台推行生态补偿等政府规章或规范性文件。四是加强生态文明经济政策建设。对生态优化区域实施以生态保护修复为基本导向的激励型财政机制,将生态补偿纳入省财政一般性转移支付,与地区生态环境挂钩。完善太湖流域及通榆河区域补偿办法,建立重点河流上下游污染补偿机制。加快建立多元化的环保投入机制,逐年增加政府财政投入。五是加强生态文明保障体系建设。全面加强环保能力标准化建设,努力使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管理能力有一个较快的提升。加大环保、节能、海洋、林业、国土、水资源管理等方面的执法监督力度,健全司法协作和联动执法机制,始终保持执法高压态势,严厉打击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违法行为。□
(作者系省环保厅副厅长、江苏生态省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
责任编辑:丁和平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