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深呼吸”成为宿迁常态

发布时间:2013-05-01     作者:蓝绍敏    
 在全国人代会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我有幸向习近平总书记汇报了宿迁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提到“宿迁生态环境好,到宿迁可以做深呼吸,洗肺养心”,“深呼吸”一词给总书记留下了深刻印象,总书记在讲话中也进行了引用,并要求我们“坚持不懈抓好生态环境,为建设美丽中国作出贡献”。我们将坚决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最新指示要求,牢固树立“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营造环境就是创造生产力”的理念,紧紧围绕建成国家生态市目标,全力实施好“生态立市”战略,决不走先传统产业再新兴产业、先污染再治理、先做产品再重质量、先粗放型增长再集约型增长的老路,努力走出一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惠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可持续发展道路,让“深呼吸”成为宿迁常态,努力把宿迁建设成为最具自豪感、幸福感和归属感的苏北最美城市。

  一是下决心坚守环保门槛不降低。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代表团明确指出,“我们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欠账太多,负担太重。”李克强总理在会见中外媒体时也强调,“绿水青山贫穷落后不行,殷实富裕环境退化也不行”。应该说,宿迁作为后发地区,由于起步晚、底子薄,在经济建设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有很多的事要做,但我们决不以破坏生态、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一地的、不可持续的、贻害子孙的发展。这是我们的底线,也是硬性要求。我们将始终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发展的重要价值取向,牢固树立环保优先、生态立市的发展理念,切实把维护生态、保护环境贯穿于经济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让我们的发展真正经得起历史和人民的检验。坚持把绿色增长、低碳发展作为实施“生态立市”战略的首要任务,加快建立低碳化发展新体系,调整产业结构,促进转型升级,力争用最少的资源投入、最小的能源消耗,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最大化。继续实行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提高项目引进的“环保门槛”,按照环评审批“四个不批、三个严格”要求,抓好项目审批和“入园进区”管理工作,决不引进、上马“污染难治理、治理不达标、达标增排量”的项目,努力实现物质文明与生态文明协调并进、经济总量和发展质量同步提升。牢固树立鲜明的环保导向,在各行各业、各个领域探索实行“环保一票否决制”,努力为子孙后代守住碧水蓝天、建好绿色家园。

  二是下决心加强硬件建设不动摇。应该说,宿迁之所以保持生态良好,一方面是我们高度重视的结果,另一方面也与我市经济社会活动对环境影响程度还比较低有关。从目前情况看,虽然全市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建成率、配套率、达标率较低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难以满足长远发展的需要。为了超前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环境问题,更好更快地消除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我们将以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节水型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城市为契机,围绕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基本全覆盖目标,未雨绸缪,超前谋划,持续加大生活污水处理、医疗(危险)废物处置、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集中供热、水污染防治及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等项目的建设力度,不断提升环保基础设施覆盖面。更大力度加强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建设,推进扩容升级,完善配套管网,提高运行负荷,确保年内市区和县城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88%以上,省、市重点镇和70%建制镇配套建设生活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农村集中居住点全部建设污水处理装置。扎实推进生活污水处理厂污泥焚烧处置工程、光大垃圾焚烧发电厂垃圾渗滤液处理工程、苏宿工业园区中水回用工程等建设进度,确保年内基本实现固废、危废100%安全处置。

  三是下决心推进绿化造林不停步。实践证明,“含绿量”就是“含金量”。绿地、森林是良好生态的第一资源,是最佳人居环境的第一要素,也是生态安全的重要保障。近年来,我们始终把绿化工作作为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和谐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持续开展植树造林,全面加强森林资源保护,绿化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将把绿化造林作为建设生态宿迁的主体工程,作为打造苏北最美城市的重要抓手,持之以恒推进植树造林,坚持不懈开展城乡绿化,千方百计增加森林碳汇,着力构建布局合理、林种多样、景观优美的绿色生态屏障。紧紧围绕城市森林化、城区园林化、通道林荫化、农田林网化、乡村片林化的城乡绿化一体化目标,抢抓当前春季绿化造林的有利时机,全面实施绿色通道、小城镇绿化、村庄绿化、农田防护林及沿湖低洼地造林绿化等重点工程,完善沿河、沿湖、沿路等生态林网和产业集中区周围绿化隔离带建设,进一步提高林木蓄积量,确保年内营造成片林10万亩、植树1500万株。进一步丰富绿化造林的内涵,不仅以见缝插绿、应栽尽栽的工作要求推动绿色增容,更以精细规划、精心管理的工作理念提升绿化质量,努力为宿迁大地增添更多的美丽色彩。加快洪泽湖、骆马湖湿地保护区建设,加强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的管理,加大退耕退渔退养、还林还湖还湿地的力度,不断提升生态自然修复水平。

  四是下决心严格执法监管不手软。生态环境“三分建七分管”,建是基础,管是关键。我们将按照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深入开展全民生态教育,培育先进文明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提高公众对生态建设的知晓度和参与度,提升公民素质和文明程度,使珍爱自然、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低碳生活等生态文明观念深入人心,成为每个公民、每个家庭、每个单位的自觉行动,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追求。严格落实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度和排污许可证制度,积极做好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试点的总结推广工作,督促企业加快升级改造,推动产业结构绿色转型,确保实现环保达标。进一步强化环保执法监管,深入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人民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对恶意的、严重的环保违法企业坚决追究法律责任,对偷排偷放、超标排放的企业坚决实施惩罚措施,对长期不能实现达标排放的污染企业坚决依法予以关停。针对群众关心的热点环保问题,全面推进环境监测、环境监察、环境应急等标准化建设,及时公布PM2.5、水质监测等数据,积极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各类环保问题,以实际行动保障人民群众都能喝上干净的水、呼吸上新鲜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品、享受到宜居的环境。不断探索完善执法监管的方式方法,充分发挥环保、林业、国土、水务等部门的职能作用,采取专业队伍管理与群众监督相结合、治标与治本相结合、集中整治与常态化管理相结合的办法,加快形成部门联动、群众参与、务实高效的执法监管体系,不断增强环境执法处置能力。□

  (作者系中共宿迁市委书记)

  责任编辑:许 筠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