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技术创新引领和适度规模发展兼顾,着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的产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利于提升产业层次、高起点建设现代产业体系,体现了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的根本要求,已成为世界主要经济体抢占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的战略选择。近年来,科技创新对我省经济增长的驱动效应不断增强,区域创新能力已经连续四年位居全国首位,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37%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已具备一定基础。但同时也要看到,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综合优势特别是技术优势尚未真正确立,掌握的关键核心技术少、市场话语权小,对经济增长的带动支撑作用有待增强。为此,必须长期坚持科技创新与产业化紧密结合、整体推进与重点领域跨越发展紧密结合,一方面不断完善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力促若干产业关键技术跻身国际先进水平,抢占科技竞争制高点;另一方面,按照我省已经发布的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二五”规划,坚持以市场为主导,明确主攻方向、发展重点和区域布局,组织实施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年度行动计划,促进新兴产业前沿高端发展和适度规模发展,抢占经济竞争制高点。用好用活省级专项资金和引导基金,发挥专项资(基)金杠杆作用,引导企业、金融和社会资金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制定首台(套)重大装备及重点产品首购首用扶持政策,组织实施新技术新产品示范推广应用工程,发挥本省市场需求对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发展的拉动作用。加快完善扶持新兴产业发展优惠政策,发挥好政策的激励引导作用,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稳中快增,以质量和效益为前提,力争新兴产业规模总量年均增长率保持在30%左右。
坚持产业占比提高和结构优化提升并重,着力发展现代服务业。近年来我省服务业发展势头良好,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2012年底达43.8%。但从总体上看,我省服务经济产业占比依然偏低,服务业发展水平与世界发达经济体相比差距较大。下一步,我们必须既着眼长远又狠抓当前,更加主动地将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中之重,将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作为服务业转型升级的战略取向,促进全省服务业规模实力和层次水平的双提升,确保2015年全省服务业增加值占比达到48%左右的阶段性目标。持续实施“十百千”行动计划,积极推进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提升工程和服务业创新百企示范工程,在金融服务、现代物流、科技咨询、信息服务、工业设计、商务会展、文化创意、节能和环境服务、旅游休闲以及传统服务业转型升级等十大领域优选百个重大项目加快建设,带动年新增千亿社会投资;推动百个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提档升级,年新增千亿元营业收入;培育百家创新型服务业领军企业,户企年均达到千万元利税水平,坚持数年,滚动推进,切实增强有江苏特色服务业的比较优势和综合实力。全面执行现代服务业用水、用气、用电价格并轨政策,不断加大服务业要素保障支持力度。制定出台省级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总体方案,采取“一区一策”的创新举措,积极探索先行先试的路径和方法,创新服务业发展体制机制,推动其在又好又快发展中实现新的突破。
坚持关键环节改造和过剩产能消化齐抓,着力提升传统产业发展水平。实体经济一直是我省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和核心竞争力,制造业总量规模位居全国第一,注重传统产业竞争优势的强化与发挥始终是我省产业结构调整的题中应有之义和切合省情的重要选择。一方面,要着力推进产业升级改造。深入实施“万企升级”行动计划和“百项千亿”技改工程,扎实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两化”深度融合,强化鼓励扶持企业通过技术改造提升产业层次的政策措施,加快提升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石油化工三大主导产业发展水平,加快调整振兴纺织、冶金、轻工、建材等优势产业,推动传统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提升产业层次和竞争力,力争2015年全省工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2%以上,信息化水平总指数位居全国前列,更多的江苏名牌向中国名牌、世界名牌跃升。另一方面,要着力化解产能过剩矛盾。在摸清全省各相关行业产能现状的基础上,加强对各个产能过剩行业发展趋势的预测,并按照国家层面即将出台的“四个一批”化解方案总体要求,出台省级层面实施方案,通过扩大和创造市场需求,消化一批产能;通过支持企业加快“走出去”,转移一批产能;通过优化产业组织结构、推动企业兼并重组,整合一批产能;通过严格执行市场准入标准,淘汰一批落后产能。同时,严把项目审批关口,严控“两高一资”和过剩产能产业新上项目,防止盲目投资加剧产能过剩矛盾,通过分业施策、多措并举、标本兼治,逐步实现全省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坚持市场导向为主和行政推动助力结合,着力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实践证明,产业空间布局的优化是产业结构调整的核心要件之一,在科学合理规划的引领下有效实施,将有助于全方位提升产业层次和核心竞争能力。近年来,我省在“苏南提升、苏中崛起、苏北振兴”总体战略指导下,充分发挥各地比较优势,着力打造“四沿”产业带,在促进产业规模持续扩张的同时,产业布局和结构得到明显改善。从“十二五”起,国家启动了新一轮重点产业布局调整和重大产业基地建设,这对我省来讲既是挑战更是机遇,我们必须超前谋划、主动对接、抢占先机,根据全省现有产业分布和区位条件,按照主体功能清晰、发展导向明确、开发秩序良好、各类要素协调的要求,推动形成分工合理、优势互补、各具特色的全省产业空间布局。在这一过程中,要特别注重规划的引领作用,根据十八大关于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的新要求,认真落实国家即将批准的全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继续深入实施国家层面沿海发展规划、长三角发展规划和已报国务院审批的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规划等重大规划,推动各地区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和战略规划科学发展、转型发展、和谐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三个效益的有机统一。始终坚持市场导向和政府推动相结合的原则,积极引导区域间产业转移与协作,进一步促进苏南苏中苏北融合发展、错位发展、联动发展,推进产业集聚集约集群发展,鼓励沿江及内陆地区钢铁、化工、粮油食品等大进大出产业加快向沿海地区转移,在推进沿海地区新型工业化进程中,加快构筑沿海制造业新高地,谋求在转型升级中继续保持稳健增长态势的双重效应。□
(作者系省发展与改革委员会主任)
责任编辑:金 雯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