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肃然起敬的“修车老人”

发布时间:2013-05-30     作者:刘根生    
 南通86岁“修车老人”胡汉生因病去世后,社会各界上千人自发前往吊唁。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国之声、东方卫视、凤凰卫视、江苏卫视、新华日报及网络等媒体,纷纷刊发了“修车老人”胡汉生事迹。许多人通过微博向老人致敬,并表达深切哀悼。2013年4月18日,省委书记罗志军作出批示:“胡汉生老人的事迹,值得我们很好宣传、学习、弘扬。”4月21日上午,江苏省文明办前往南通看望胡汉生老人家属,颁发了“‘江苏好人’胡汉生,美德流芳”纪念牌匾,追认胡汉生为“江苏好人”。一股正能量,让官方和民间两个舆论场都肃然起敬。

  胡汉生老人是南通市港闸区闸西供销社一名退休职工,今年1月当选为“感动江苏人物”。14年来,老人一直在唐闸镇鼓风机厂门前修车。每天早晨6点从家里骑自行车到车摊,下午5点收摊,从不间断。他修车也不是为改善自家生活,而是为了做善事。他说:“我不喝酒不抽烟,想做点好事,这是我目前最大的心愿。”至今,他已累计捐出善款103000元。他还在“修车小结”中说:“老牛耕田不拉磨,同样会老,像我这样老去,也就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修车老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令我们肃然起敬。老人对自己多年捐助的初衷,给予了最简单的解释,“我2000年退休在家,每月能拿养老金,生活多么安定。我现在身体又好,有什么理由不为社会做点贡献回报社会?”“人不能虚度了光阴,像我这样既锻炼了身体,又挣钱做了好事何乐而不为?”从中我们不难体会出,“修车老人”不仅把“凡人善举”当作是责任,更把“回报社会”当成了快乐之源和人生价值所在。

  现实中,更多人都在普通生活中。但平凡也能成就伟大:当你无论处于何种境地,都能凭借道德、良知、善意、爱心而把“助人为乐”付诸实践时,你也就超越了平凡而成为一个高尚者了。这不仅是“乐”了别人,也“乐”了自己。人在追求功利价值之外,还要追求道德价值和审美价值,并从中享受着美好情感体验。当一个人觉得自己因帮助别人而受到尊重之时,快乐和幸福之感也会因深感人生价值得以实现油然而生。可以说,当我们成为别人的幸运之星时,也成了自己的幸运之星。

  “修车老人”的“抠门”和“大方”令我们肃然起敬。老人自己一辈子过得清苦,生活显得很“抠门”。平时,他连一分钱零花也舍不得用,理发都是让老伴用剪刀替他打理。但在慈善助人上,确实“出手大方”。就在老人离开的前一天,他还跟女儿念叨,又积攒了好几千块钱,加上区里刚给的奖金,过两天一起捐出去。他用行动告诉我们,“助人”和收入多少之间并不是等号。有种说法由来已久,即道德水平取决于经济水平。经济发展对提升道德水平当然很重要,问题是当我们把经济决定道德绝对化后,就会因相对贫困而“不管他人瓦上霜”,或因有些富人尚且不仁而放弃了从我做起。面对“修车老人”我们更坚信,意识形态具有主观能动性,无论经济状态如何,我们都能凭借道德良知尽己之能帮助他人,让人生放出光彩,温暖社会。

  “修车老人”的一辈子做好事精神让我们肃然起敬。自1999年起,胡汉生修车行善从没间断。起早贪黑,风里来雨里去,从不间断。他还说过:“如果身体允许,我要修车修到90多岁。”乐善好施,助人为乐,贵在“一辈子”,也难在“一辈子”。胡汉生老人做到了,难能可贵。他也以其实践启示我们:有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就能持之以恒做好事,“一辈子”做好事。建设“美丽中国”、“美丽江苏”,尤其需要“美丽心灵”支撑。只有在美德照耀下,科学发展才能有不竭动力。“修车老人”胡汉生,又为我们做了个好样子。□                    

  责任编辑:刘 忠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