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得一片云 机杼夺天工

——南京云锦传承发展观察
发布时间:2013-05-30     作者:本刊记者 张 宁    
 5月的南京,繁花似锦。作为南京2013年二十项重大文化工程之一、与南京云锦密切相关的江宁织造博物馆于5月1日正式开放。5月10日,人们还将迎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北京办事处和中国丝绸协会共同倡议的“世界云锦日”。从上世纪50年代起,在周恩来总理的亲切关怀下,为了南京云锦的复兴,数代云锦人呕心沥血,默默耕耘。随着传统技艺的全面继承,人们物质文化追求的不断提高,全社会对文化遗产价值认识的不断加深,南京云锦越来越引人瞩目。特别是自2009年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后,南京云锦更加快了走向世界、融入生活的步伐,标志着丝绸文化顶峰的南京云锦在现代土壤中重新扎根、开花、结果,其传承发展之路,值得人们深思。

  六朝风流 惊艳世界

  南京云锦,因其绚丽多姿、灿若云霞而得名。它居中国三大名锦之首,集历代织锦工艺之大成,被誉为“中国古代织锦工艺史上的最后一座里程碑”。南京云锦的源头,可追溯至秦汉的“楚锦”、“汉锦”,直接继承了三国的“吴锦”技术。东晋义熙十三年(公元417年)在建康设立专门管理织锦的官署——斗场锦署,被视为南京云锦的正式发祥。从此,云锦业时盛时衰,伴随着南京走过了曲曲折折的1600年。今天,南京云锦已成为六朝文化的“活化石”。南京云锦的极盛期在清朝,康、嘉年间,南京全城有织机3万多台,近30万人从事织锦行业。当时,十里秦淮机户云集,杼声不绝,影响波及周边城乡。

  从晚清起,由于外来侵略、社会动乱、历史变迁等原因,南京云锦不断衰落,濒于失传。1956年,周恩来总理在北京参观埃及织锦展,向在场江苏同志问起南京云锦的状况,殷切指示“南京的同志一定要把云锦工艺继承下来,发扬光大”。这成为云锦复兴的契机。1957年,南京云锦研究所成立。但在文革期间,云锦所的人员被下放到农村、工厂,资料被封存。文革后期,云锦所恢复工作。1973年,云锦所请回老师傅,又招收了第一批学员,再次开始对云锦技术的抢救工作。当时的老师傅已都是70多岁的老人了,是仅存的南京云锦火种,他们终于把云锦技术传了下来。

  近年来,南京云锦在各种场合崭露头角。2003年央视春晚,四位主持人身着吉祥牌云锦服饰登场,让全国人民见识了云锦的美丽。在2004—2012年的四次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博览会、2007年的大连国际服装节、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等重大场合,也都出现过南京云锦的迷人风采。在这背后,是多年的艰苦努力。50多年来,南京云锦研究所保护云锦传承人,收集、整理传统工艺,培训艺徒,出版云锦专著,使濒临绝迹的云锦遗产薪火相传。云锦所不断发掘恢复历史上已失传的珍贵织物品种和工艺技术,不仅为国家文物局和国内外文博单位复制了一批又一批传世和出土的丝织珍品,而且使许多工艺失传、只有文字记载的织品重现人间。当今的云锦织造技艺,已攀升到一个新的历史高度。经过努力,2009年南京云锦成功申遗,从此迎来了新的发展高峰,使更多的人感受到它的独特魅力。

  传播文化 引领时尚

  2010年5月,“南京云锦”专用邮资封在南京上柜。这是继1969年发行“南京长江大桥”专用邮资封后,中国邮政时隔42年发行的第二套与南京文化相关的专用邮资封。集邮爱好者深知专用邮资封发行的难度。这也许意味着南京云锦像当年的南京长江大桥一样,成为南京形象的代表,成为南京文化通向世界的“邮票”。

  云锦文化犹如一座彩虹桥,连接着中国与世界、历史与未来。2010年3月,南京青奥申办团队在加拿大温哥华申办现场上演了一场精彩的云锦秀。他们一身云锦“行头”,先声夺人。当15位国际奥组委委员的云锦脸谱亮出时,脸谱的主人公简直惊呆了。“挥一挥衣袖,作别天边的云彩”。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来南京云锦研究所参观后,却久久不愿离去,他激动地表示,4年后这里将是全世界各国运动员参观、体验的重要场馆。

  2011年,南京云锦研究所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基地,不久的将来,占地100亩的南京云锦城也会矗立在河西。作为整合了国内国际优质资本和优秀人才的新型时尚文化企业,云锦所实施“产业化推动文化遗产的生活化”战略,推动传统技艺焕发活力,以保护性生产促进非遗的可持续发展。吉祥云锦这个品牌的建立,不仅是开发云锦的商业价值,更是为了把它背后所蕴含的文化传承下去。云锦所在生产传统产品的同时,开发出许多新的优秀产品。广受欢迎的龙缔丝脉品牌服装,就是将国际流行面料与南京云锦织料完美结合,量体裁衣、个性化设计、手工织作打造出的高端精品。

  对于古代艺术珍品,南京云锦研究所也迈出了从复制到开发的可贵步伐,元代褐色地鸾凤串枝牡丹莲纹锦被面的成功开发就是一例。通过云锦,古代艺术珍品走进千家万户,为现代生活增光添彩。

  全面传承 立体发展

  1月29日,在南京云锦博物馆广场上,铺着几十米长的红色地毯,南京云锦收徒、拜师仪式在这里举行。18位徒弟跪在8位云锦大师面前行礼如仪。举行这场浩大的传统拜师礼,是南京云锦研究所成立半个多世纪以来的头一遭,既是为了履行申报人类非遗时作出的承诺,也是南京云锦传承趋向深入的结果。非遗传承,人是载体,也是主体。人的传承,应当是包括传统礼仪在内的非遗文化的全面传承,传统的师徒制是南京云锦传承的一个重要方面。此外,在南京市“非遗传承人倍增计划”的指导下,云锦所对传承人在生活上照顾、工作上支持。如建立代表性传承人工作室,配备助手和工具,方便他们向弟子和助手传授技艺。为了培养更多的云锦人才,云锦所采取联合办学的方式,与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及南京中华职业中专学校、南京轻纺技校等职校开展了广泛的合作。

  非遗传承讲究原汁原味,必须在一定的自然与人文生态环境中自然传衍,与民俗、民风相伴相成。南京云锦这样一个以城市命名的非遗项目,与南京息息相关。南京是一个非遗扎堆的地方。在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馆——甘熙故居,通过文字、图片、音像、动漫、模型、场景复原、舞台演出、传承人现场表演等形式,形象地展示了南京现有的120多项非遗项目以及代表性传承人。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南京云锦传习基地、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云锦所积极开展与城市文化和民俗、民风的互动,并与其他非遗项目相互促进。非遗项目之间存在共生现象,如金线是云锦的原料,南京白局形成于织锦机房,是织锦工人进行枯燥工作时自娱自乐的说唱。为了更加全面地传承南京云锦,云锦所专门请白局艺人向年轻织工传授白局,又选出10名工人进行深造。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人们在南京云锦博物馆不仅能观赏云锦,还能听到机上机下的一唱一和。

  在促进织锦文化全面进步中推动自身发展、扩大自身影响,是南京云锦传承发展的一大特点。南京云锦研究所是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织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和全国云锦产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所在地,每年组织召开年会外,还通过多种方式加强与兄弟单位的交流,倡导筹备全国云锦行业委员会,促进全国织锦的共同繁荣。此外,研究所与国际织锦界亦进行广泛交流。2011年5月,南京云锦传承人前往挪威,帮助恢复了18世纪贾卡织机的功能。云锦所的触角还延伸到了古代的“织锦企业”。云锦所倡议、参与重建江宁织造府,织造府设有单独的云锦展厅。《红楼梦》堪称文字织成的锦缎,无数条丝线牵联着江宁织造,云锦所也是江苏省红楼梦学会的所在地。

  “孔雀妆花云锦烂,冰蚕吐凤雾绡空。”当代云锦人正编织着南京云锦传承史上最华美的篇章。□

  责任编辑:刘卫东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