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驱动环保经济发展

发布时间:2013-05-30     作者:朱旭峰    
 宜兴环科园作为唯一环保主题国家级园区,是中国环保产业最大的集聚区。但是,随着后期市场的规范、竞争的加剧,常规制造业的利润越来越薄,宜兴环保制造业的相对优势正在丧失,前期由于竞争不充分形成的高利润的趋势不可持续。因此,宜兴环科园正处在破解难题、转型发展的攻坚期,迫切需要依靠科技创新解决环保产业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通过建设创新驱动实验区,提升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能力,推进环保产业跨越式发展,支撑环保经济发展转型升级,使创新驱动成为推动环保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

  在资源整合机制上,园区首创的“哈宜模式”、“一品一所一公司”机制,成为全省乃至全国产学研合作的示范案例。这些成功的机制模式得到了业界的广泛认同和国家部委的赞许支持。因此,国家部委已经把中国环保技术与产业发展高峰推进会、国家环保装备检验检测中心、国家科技兴贸创新基地、中国-东盟环保技术与产业合作示范基地等十大“国字号”平台放在园区,其目的也就是要让环科园承担更多的国家课题,担当起环保领域国家队的重要使命,以支持环科园的发展来带动环保产业的转型提升。

  一、探索以环保企业为主体的创新驱动体制。企业是创新的主体,创新驱动以满足企业需求为导向,企业在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中的主体作用。积极支持环保企业参与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和各级各类科技计划,牵头组织实施国家、省、市重大科技产业化项目,承担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中心等建设任务。支持环保骨干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联合组建研发平台和科技创新战略联盟,合作开展核心技术、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研发和攻关。宜兴环科园在环保企业创新驱动方面,已经培育了哈宜戴沃思、碧诺环保、格林节能技术等一批创业企业。政府主导,培育孵化一批新企业。在新材料新能源方向有嘉铂科技、米锐克半导体等为代表的海归创业项目,还有宜欧环保有限公司拥有10多项填补国内空白的欧洲技术。签约引进一批来自日本、荷兰、芬兰的重量级环保技术,成立了中芬清洁技术对接中心、中荷清洁技术对接中心等“七大国际清洁技术对接中心”。推进北布拉邦省6项清洁技术、金诺公司10个储备项目的落地;联合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组建10亿规模的技术基金;推进丹麦低碳设计中心、芬兰汽车锂电池、韩国纳沛斯节能玻璃等新技术落户;加快与北控、中节能、浙大网新、同济科技等大央企、大集团对接,推进“园中园”建设。出台《环科园转型发展指导意见》,加快推进“腾笼换鸟”,加速拆迁步伐,加紧淘汰劣质企业,以装备的升级换代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增强核心竞争力。目前,一批重点培育的成长型项目,成为了环保单项技术的制高点,如哈宜鼎泽的高浓度有机废水处理及资源化系列技术,开创了国内先河,打破了该技术的国际垄断;国内曝气器市场占有量第一的菲力环保和世界500强企业日本伊藤忠合作开发的WEP水环境修复系统,不仅技术国际领先,而且致力打造“世界一流曝气系统研发制造基地”;国内领先的污泥干化技术、土壤修复技术、全球首家中压紫外水处理设备等都是园区主导引进、重点培育的优质种子。在市场的博弈和洗礼中,涌现一批志存高远、专注环保的企业家,造就江苏金山环保、宜兴市化工成套设备有限公司、江苏鹏鹞集团、俊知集团、凌志环保股份有限公司、江苏远航精密合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江苏博大环保股份有限公司、江苏一环集团有限公司、江苏卓易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等一批产值超50亿元、100亿元的大环保集团公司,塑造一批在全国领先的产品、技术和叫得响的品牌。率先组建宜兴环保产业集团公司,整合相关公司,通过对省、国家工商总局申报,升格为省级乃至国家级——中国宜兴环保产业集团,以集团为平台,以联盟为依托,以资本为纽带,以资质为支撑,以东盟为阵地,积极实施环保企业“走出去”战略,打造一支资质齐全、实力雄厚、能征善战的“环保企业国家队”

  二、探索以科研机构为主体的创新驱动机制。鼓励各环保主体创办科研机构,引导建立适应不同类型科研活动特点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推动环保科研机构创新能力进入世界前列。目前,宜兴环科园与清华、南大、哈工大、辽工大等一批知名高校合作建立的产学研载体运作良好。江苏省(宜兴)环保产业技术研究院目前正在推进两个技术领先的示范项目;南宜研究院拥有发明专利技术40多项,研究成果在全国相关工程被广泛应用,环科园获得“南京大学政产学研合作贡献奖”;辽宜矿山环保研究院及公司正式成立并签约多项业务。环科园的企业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新获2项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完成专利申请537件,完成发明专利授权43件,实现大中型企业研发机构与专利申请的全覆盖。启动节能降耗水处理装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工作机制,推动中国东盟环保技术与产业合作示范基地挂牌,今年将举办第一届中国技术与环保产业发展高峰推进会等。率先采用“专家+企业家”、“技术+民资”等多种整合模式,扩大国内外技术成果的转化率,包括和世界500强日本伊藤忠公司的“WEP水体修复系统”、与清华大学合作的餐厨垃圾资源化利用等一批领先技术的合作公司已经注册,并在宜兴率先建设全国首个示范项目。与中国最大的基金公司——中科招商投资管理集团合作打造“三基工程”;与北京金诺公司合作成立了金诺清洁技术转移中心,专门面向欧洲从事节能环保技术产业筛选、推介以及先进装备引进;与中国进出口银行签署了总规模达50亿元的贷款协议,首批扶持资金3亿元已经发到企业。

  三、探索以人才为主体的创新驱动引领。建立以集聚高端人才团队、发展高端化产品,为环科新城注入强大的人才源泉。重点引进在环保产业、新材料、新能源领域的国际国内顶尖人才、科技创业创新领军人才、创新创业领军团队来园区,成功获批2个江苏省“创新团队”;汇聚了钱易、曲久辉、任南琪等一批“两院”院士,引进了戴晓虎、马放、许国栋等一批业界知名人士,引进各类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百余人(“双高”人才95人,海归人才38人),其中谢乾、余建军入选中组部“千人计划”,戴俊彪入选江苏省“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余建军被评为江苏省第二批“产业教授”,4人入围第一批“陶都英才”工程——科技创业领军人才计划。

  四、探索以服务为主体的创新驱动环境。推行以“专业服务专家”为导向,并专门成立国际技术对接、合作平台管理、楼宇管理、环保产业生产力四大服务中心,确保条线工作有特色、重大项目有专人,形成服务体系,使各类优质资源“留得住、用得好”。围绕“项目建设提速年”、“企业发展提质年”、“企业服务提升年”的工作要求,针对园区发展新阶段资源汇聚和创业需求,在组织建设上率先创设“两办四中心”,即国际技术对接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楼宇管理中心、平台管理中心、绿色节能低碳产业办公室、金融资本办公室,优选精干力量充实到发展一线,形成全新的行政服务新构架,对现有的重点资源实施高效管理、优质服务、重点保障。在政策服务上,鼓励大力发展环境服务业,力争五年内占到总环保企业数的25%;鼓励国际技术进入中国,建立专门的对接管道,让宜兴成为国际技术进入中国的首选地;鼓励企业抛弃门户之见,对实施兼并重组、整合、谋求上市的企业给予重奖。□

  (作者系宜兴市委常委、环科园管委会主任)

  责任编辑:戈尚达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