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梦筑梦圆梦 泽被天下苍生

发布时间:2013-05-30     作者:匡吉州    

  2012年11月29日,在国家博物馆这一极具象征意义的地方,习近平同志向世界宣示“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2012年11月17日,习近平同志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畅谈中国道路,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

  中国梦、中国道路,这一兼具价值导向力、文化凝聚力、社会动员力的精神符号,生动体现着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走新路、布新局、开新篇的现实要求,强烈呼唤着中华民族继往开来的担当意识、责任意识、标杆意识,充分激发了华夏儿女建设幸福家园、泽被天下苍生的奉献精神、拼搏精神、主人翁精神。中国道路,一头连接着国情,一头连接着理想;既承载着过去,也标示着未来;既反映了中国人现实的利益诉求,也凝聚着中国人相同的理想目标。同心共圆中国梦,既是中华民族的历史使命,也是华夏文明的历史传承,更是炎黄子孙的价值追求。

  寻梦筑梦圆梦,泽被天下苍生,就要有“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的忧患意识。孟子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范仲淹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中国真正进入全球化的坐标体系,也就在这短短30多年。但就是在这30多年里,我们写下了让世界惊叹的“中国故事”。从硝烟弥漫的革命战争年代,到激情燃烧的建设岁月,再到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时期,在不断探索和奋斗中,我们形成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找到这条道路,我们深切体会何谓“来之不易”、何谓“倍加珍惜”、何谓“始终不渝”。沿着这条道路,科学把握了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新中国60多年的持续探索、近代中国170多年的历史经验、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传承,确立了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想的根本遵循。沿着中国道路,实现伟大复兴,需要增强忧患意识;梦圆中国,泽被天下苍生,需要保持忧患自觉。面对浩浩荡荡的时代潮流,面对人民群众的殷切期待,不能有丝毫自满,不能有丝毫懈怠,牢固树立忧患意识、危机意识、风险意识,是助推我们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动力。

  寻梦筑梦圆梦,泽被天下苍生,就要有“敢于争先、勇于担当”的奉献精神。功崇惟志,业广惟勤。在探索积累和开创发展中国道路的过程中,始终贯穿着对现代化之梦、社会主义之梦、民族复兴之梦的追求。没有一种“闯啊”、“试啊”的精神,没有一种敢于争先、勇于担当的气魄,就不可能实现中国梦。当今各国各地区呈现出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态势,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惟有敢为人先、敢为天下先、争抢先手、抢抓先机,勇向高处攀,敢与好的比,在变革中前进,在开拓中发展,才能实现中国梦,才能达到辛弃疾名句“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所概括的人生境界。对于沿着中国道路阔步前行的人们而言,机遇与挑战同在,机遇多于挑战;希望与困难并存,希望大于困难。大转折孕育大机遇,大改革创造大机遇,大发展带来大机遇,大调整赢得大机遇。惟有站在全球化的潮头登高望远,融入信息化的棋局争抢先手,把握现代化的规律因势利导,敢为人先,敢为天下先,争夺先机,争夺制高点,方能集腋成裘、聚沙成塔、事半功倍、宁静至远。正如荀子所说: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是故,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涓细流,无以成江海。

  寻梦筑梦圆梦,泽被天下苍生,就要有“兼收并蓄、宽厚包容”的开放思维。林则徐说过: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也没有一成不变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我们既不能把书本上的个别论断当作束缚自己思想和手脚的教条,也不能把实践中已见成效的东西看成完美无缺的模式。环顾世界,很少有哪个民族,像中华民族这样,历经苦难与辉煌。也很少有哪个国家,像中国这样,在持续奋斗中,始终坚持着同一个梦想。这个梦想的背后,蕴藏着绵延已久的“家国天下”情怀,折射着内心深处的“命运共同体”意识,也凝聚着“振兴中华”的探索与奋斗。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需要大胆借鉴人类文明成果,需要充分汲取现代科技营养,需要兼收并蓄一切进步思想。屈原尚能发出“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呐喊,当代共产党人更应树立“兼收并蓄、宽厚包容”的开放思维。从中国道路延伸的轨迹来看,始终闪耀着中华民族探寻真理、追求真爱、弘扬真情的人性光芒,真实记载了华夏儿女勇于担当、敢于争先、勤于实践的不懈探索。法国作家雨果有一句名言:“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肩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使命的当代共产党人,都应当是视野开阔、思路开阔、胸襟开阔的人,都应当成为创业的领路人、创新的带头人、创优的先行军。

  寻梦筑梦圆梦,泽被天下苍生,就要有“自强不息、革故鼎新”的坚韧毅力。“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是中国一句传世格言。中华民族所以能在500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生生不息、发展壮大,历经挫折而不屈,屡遭坎坷而不馁,靠的就是这样一种发愤图强、坚韧不拔、与时俱进的精神。中国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具有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从形态构成讲,它是实现途径、理论指导和制度保证三种形态在实践中的有机统一。习近平同志反复强调要树立道路自信。道路自信源于何方?道路自信来源于伟大的历史征程,道路自信植根于辉煌的实践成就,道路自信蕴含于宏伟的理想愿景。鲁迅先生讲:不满足是上进的车轮。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党带领人民推进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跃上现代化建设的时代快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吸引力、凝聚力不断增强,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持续取得新进展,综合国力、国际影响力迈上一个大台阶。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实现中国梦,贵在自强不息、实干兴邦,重在锐意创新、革故鼎新。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坚持发展不动摇、改革不停步、开放不松懈;无论在什么环境中,都要善于把握新机遇、争创新优势、开创新局面。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写道:“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要达目的,必须“有志”。要争取理想的实现,就必须意志坚定,奋发图强。因为: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鲁迅说过:“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走过“雄关漫道真如铁”的昨天,跨越“人间正道是沧桑”的今天,向着“长风破浪会有时”的明天,中国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广阔空间。我们将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矢志不渝,砥砺前行!□

  (作者单位:省物价局)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