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创新江苏多样式城镇化发展之路

发布时间:2013-05-30     作者:张颢瀚    

  【核心提示】 江苏多种形式的城镇化之路,给我国当前正在推进的城镇化大战略带来了有益启示。无论何种形式的城镇化,都必须围绕城镇化的目标,统筹解决人口的集中形式问题、生产的集中形式及生产方式的变革问题、生活方式城镇化问题、社会管理的城镇化问题、城镇化的生态文明建设问题以及社会公共服务问题。

  经过多年探索,江苏各地初步形成了富有特色的不同层面、多种形式的城镇化发展之路。从四个层面看,城市群建设打造着“一带两轴,三圈一极”的“紧凑型”城镇空间结构;大城市主要发展要素集聚型、开发区载体型、工业推动型、滨海型、旅游主导型等;县级城市主要发展园区高度集中型、以新兴工业为主要动力型、工业和现代化农业并重型等;村镇主要发展依靠二、三产业快速发展型、循环生态经济型、生态旅游主导型、多种经营型和旧集镇改造型等。江苏各地城镇化建设面临着不同的情况,各地区差异较大,解决城镇化问题的方式不同,各地要把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推进以质量为内涵的新型城镇化作为一项重要工作任务,推动城镇化向质量提升转变,因地制宜,创新路径,不断探索具有新型城镇化特点、江苏特色、人的现代化特征的城镇化发展之路。

  一、探索城市群的城市化新路径

  江苏城镇密集,形成了若干空间和功能有机联系的城市群,城市群担负着区域协调发展的主要任务,是江苏发展竞争力提升的重要保证。城市群的城市化,从城市建设的形态来说,要由分散的城市化开始向聚集、集中的城市化来演变,发展城市群可在更大范围内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增强辐射带动作用,同时促进城市群内部各城市的发展。江苏规划建设“一带两轴,三圈一极”的“紧凑型”城镇空间结构,并提出相应的产业发展的引导原则、方向和策略,引导城市群产业形成良性的发展态势,成为城镇化的引擎。宁镇扬同城化、锡常泰城市经济组团、沪苏通小金三角的规划,也体现了江苏城市组团城镇化的道路选择。

  二、探索大城市的城市化新路径

  一是要素集聚型的城市化。作为资金、人才、技术和信息要素的集聚地,大城市制造业的集约性和规模性、交通的准确性和高效性、生产点和销售点的趋近性聚集了工业发展,带动了服务业的发展,促进了规模经济的产生,规模经济又进一步促进了生产要素的集中,从而推动城市化。大城市城市化道路发展模式符合产业发展要求,符合城市聚集经济的要求,符合城市人口密度空间变动规律的要求。比如,南京作为省会城市,政治、文化中心功能和人才的聚集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明显,2000年以来,南京几次区划调整,特别是最近的撤县建区,适应了生产要素不断聚集的发展趋势,有利于进一步完善南京城市化的格局。

  二是开发区载体型的城市化。把开发区作为区域经济新的生长点和扩大对外开放、发展外向型经济的重要载体,充分发挥开发区城市资源集聚集约、管理成熟有序的优势,推动城市化快速形成。典型案例有苏州。开发区造城阶段,苏州新区及开发区投资力度大,完成了较完善的基础配套设施体系建设,在吸引国内外资金、技术、人才方面形成聚焦,从质的层面上实现了对城市化进程的推动,使城市地域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无锡、常州与苏州相似,通过重点建设开发区,使苏南的城市化道路由农村推动型向外资推动型转变,开发区与老城区建设相结合,开拓出“苏南模式”城市化道路。作为苏北重要中心城市,淮安的开发区建设也对城市化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淮安出口加工区、淮安留学人员创业园、省级开发区和特色产业园以及乡镇工业集中区、村创业点等四级联动的发展平台吸引了资金、技术和人才的汇集。同样,泰州国家医药高新区也在吸引高素质人才、集聚资金技术方面作出了表率,极大地推进了当地城市化进程。

  三是工业推动型的城市化。最早依托矿产资源优势发展早期工业,形成以原材料工业、基础工业为主的重工业雏形,后甩开资源发展,形成以重化工为主的工业体系,工业化推进必然引起人口、劳动力、投资、产业的空间集聚,使中心城市进一步提高集聚效益和经济水平,不断迈向城市化。徐州就是这样的例子。作为全国重要水陆交通枢纽、江苏省和华东地区重要的能源基地,建国后,徐州市域工业生产以能源、原材料和重工业为主。现阶段,积极实施新型工业化和城市化“双轮驱动”战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工业化和城市化互动并进,不断加快新型工业化和城市现代化步伐。宿迁市也是早期以资源利用型、劳动密集型工业推动城市化的例子,如今正在为实现工业化与城市化互动并进不断努力。

  四是滨海型的城市化。利用滨海区域打造低碳高端的产业中心、适宜人居的魅力港城、高速快捷的交通枢纽,集中布局滨海产业,促进人口集聚,推进滨海产业与城镇联动发展,发展滨海型的城市化。南通就是一例。南通沿海开发已明确了寅阳、吕四、包场、东灶港、三余、长沙、洋口、老坝港等8个沿海前沿地区重点中心镇,并对重点中心镇实行沿海开发园区与中心镇“区镇合一”管理体制,以进一步推动沿海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并行发展。盐城、连云港作为江苏沿海城市,港口及临港产业发展同样在推动城市化不断前行。

  五是旅游主导的城市化。发展旅游业,挖掘、利用、塑造和强化地方特色资源,并通过维持地方个性来形成持续的旅游吸引力,建设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形成发展旅游业为导向的“非工业化”新型城市化道路。镇江市在历史上就是旅游资源非常丰富的城市,景区规划促进了区域经济的集中定向发展。镇江也是首批“国家智慧旅游试点城市”,镇江在新型城市化的发展道路上,取得巨大成效,以旅游业为代表的新经济,正在全面提升镇江的核心竞争力。同样,扬州以“人文、生态、精致、宜居”为特色,旅游经济也不断推动其城市化进程。

  三、探索县级城市的城镇化新路径

  一是县城园区高度集中的城镇化。实现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良性互动,推进产业向园区集中,园区向城镇集中,建设产业聚集区,实现县级城市的城镇化。典型县级城市有昆山。昆山开发区是国家级开发区,目前全市工业产值99.9%都来自各类园区,正是县城园区高度集中,加速了昆山的城镇化进程,塑造了昆山特有的城镇化之路。

  二是以新兴工业为主要动力的城镇化。工业化带动和支撑城镇化,推动工业发展,强力激活城镇化工业化“新引擎”。沭阳就是其中一例。沭阳牢固树立“规划先行”理念,从农业主导到坚持把做大做强做优村镇工业作为首要任务,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同时,沭阳也避免走粗放式、“摊大饼”式的扩张之路,转型为城市的内涵式发展,强调新型工业化,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城市现代化发展、集约化发展、生态化发展,让沭阳的城镇化发展进入一个向内涵发展的新阶段。

  三是工业和现代化农业并重的城镇化。坚持发展工业和发展现代农业并重,拓展增加农民收入的渠道,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太仓市发挥沿江沿沪的优势,在搞好经济技术开发区和特色工业园的同时,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大力发展观光旅游农业,以工业农业的协调发展推进城镇化进程。

  四、探索村镇的城镇化新路径

  一是依靠二、三产业快速发展的农村城镇化。村办工业在加快工业迅速发展的基础上,推动第三产业的大发展,实现由工业为主的经济转变为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经济,从而迅速走向城镇化。江阴华西村在实现村办工业突飞猛进的发展后,制定了新一轮的村镇建设规划,现代服务业实现大发展,共拥有八大公司、60多家企业,一、二、三产的比重分别为1%、54%、45%,重点发展旅游业、金融服务业,是由农村迅速走向就地城镇化的一个新型城市,通过不断创新农村发展理念,走出一条具有华西特色的农村城镇化之路。

  二是循环生态经济的农村城镇化。发展循环生态经济,走上良性循环的道路,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和谐统一,推动农村城镇化发展。常熟市蒋巷村结合农业、种植业结构调整,合理配置土地和河塘资源,建起了集农业经济、自然环境、生态效益于一体的“生态种植园”,成为产业、休闲、居住相宜的生活空间,生产、生活、生态结合的现代化新农村。

  三是生态旅游主导型的农村城镇化。建设以生态为导向的城镇化农村,做好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发展旅游业,加入类似国际慢城的国际组织,开发旅游资源,建设配套设施,促进城镇建设,打响村镇知名度,加速城镇化进程。如“中国第一水乡”周庄镇利用旅游优势,搞活当地旅游经济,最大限度地解决农民就业问题。南京市高淳区桠溪镇,整治城乡环境,推进生态建设,为城乡居民创业就业以及休闲提供了理想宜居地,加入国际慢城联盟组织,积极打造旅游景点和旅游文化,为村民培训旅游服务技能,帮助农民开设“农家乐”等项目,成功导入并孵化旅游产业,搞活农村观光旅游业,实现农村城镇化发展。

  四是多种经营型的农村城镇化。引导农民走高效农业规模化发展、产业化经营、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的道路,从农产品深加工入手,发展乡镇企业,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迈向农村城镇化。徐州沛县草庙村,与高等院校、农业生态科研机构合作,提升农产品科技含量,拓展销售市场,创办了“农易搜”网站,申请注册草庙村强基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和“草庙牌”蔬菜系列品牌,走多种经营的农业产业化之路。村里按照“五统一”模式,规划建设了4万平方米的农民新居,建设了6000平方米的综合服务区,完善了基础设施,提高了村民的生活品位,实现了由传统农村向现代小城镇的历史性转变。

  五是旧集镇改造型的农村城镇化。这种形式的主动力是乡村工业化,通过乡镇办企业,吸引农村人口就近进入小城镇工作,把旧集镇改造建设成工业城镇,实现乡村就地城镇化。常熟市虞山镇就是一例。在产业升级发展过程中加快城镇化建设,非农产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不断增加,亦工亦农人口群体形成,虞山镇走上一条具有苏南乡镇工业发达地区特色的城镇化道路,是农村内部工业化的结果,实现乡村就地城镇化。□

  (作者系江苏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教授)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