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是能问出为什么

发布时间:2013-07-01     作者:唐宏强    

面对严峻的发展形势,许多地方领导坚定信心、积极应对,千方百计扩内需、保增长;面对日趋激烈的区域竞争,一些基层干部科学决策、迎难而上,招商引资、项目推进等工作捷报频传……与此相反,在困难与考验面前,也有少数部门、个别干部或怨天尤人、悲观叹息,或观望等待、坐失良机,或束手无策、无所适从。当然,其结果也就可想而知了。思索这一现象,我们一定会发出这是“为什么”的疑问与感叹。谈及此事,我的一位朋友说,“为什么”的答案其实很简单。

  一位科学家曾经说过:成功,从根本上讲,是“想”出来的。是啊,“行成于思”吗!只有敢“想”、勤“想”、会“想”,才会有成功的可能。“思”自己以前之所未“思”,“思”别人之所未“思”,先于别人而“思”,就有可能把自己本来办不成的事办成,就有机会把别人难以办成的事办成,才会干出让别人提出“为什么”的业绩! 

  多问、会问“为什么”的动力源泉是什么?从常问、会问“为什么”的同志身上,我们可以明晰地感受强烈的党性观念、神圣的使命感和责任意识、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以及孜孜以求的敬业精神、深厚的理论素养和高超的领导艺术。他们凡事喜欢问一个“为什么”,不仅知道问“为什么”,而且做到“问出为什么”。工作取得了成绩,知道为什么能成功,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高度;工作中出现问题能及时发现,找出原因,抓紧解决。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带着问题学习、带着责任思考、带着感情工作、带着激情创新。 

  怎么样才能多问、会问“为什么”呢?或者说,“为什么”有一些人不愿问、不肯问、不敢问“为什么”呢?我认为,就目前基层干部的工作状态而言,关键是要扫除三个思想障碍: 

  一是工作忙事务多顾不上问“为什么”。持这种观点的基层干部,从现象上看大多数确实忙,常常是“眼睛一睁忙到三更”。但他们忙的内容则令人疑问。一则是沉浸于“会海”、攀登于“文山”,奔波劳顿将上面的会议精神贩回来,连天带夜地开小会、大会贯彻,马不停蹄赶到下属单位会上去作指示。再则是迎来送往,陪吃陪喝陪转悠,沉缅其中,乐此不疲,很少抽出时间看书学习思考问题。不帮助这部分只知道“埋头拉车”的人改进思想和工作方法,把心思放在谋事、干事、成事上,实在有贻误他们的前程、更不利于人民事业之虞。 

  二是情况不明能力差问不出“为什么”。到基层调研,路上隔着玻璃朝外看,到乡镇光听领导介绍情况,尔后由干部陪送下去转一圈,回到宾馆则喝茶喝酒吃饭海阔天空漫谈,最后带上由乡镇报道员写的打印材料打道回府。因为这种调研看似深入下去了,实际是葫芦掉在水井里——还浮在上面。这是一种形式主义,非摒弃不可。还有的人思想水准、工作水平滞后,遇到问题“茫然不知所措”,碰到矛盾绕道走,听之任之,无从下手,驾驭复杂局面、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跟不上时代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在提高自身素质上做文章,在调查研究上下功夫,干一行、钻一行,经常“充电”,深入基层,熟悉和掌握本地区、本部门、本系统的情况,做到看准走势、掌握趋势、把握大势,增强做好本职工作的能力。 

  三是缺乏“亮剑”精神不敢问“为什么”。一些人因循守旧、不思进取,观念上停滞不前,工作上墨守成规。要彻底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破除僵化的思维,从旧框框中解脱出来,不怕困难、不畏强手,敢于挑战、勇于争先,在更大范围内与高的比绩效,与快的比速度,与强的比位次,以舍我其谁的魄力事事争一流、件件争前列、项项争第一;还要强化发展意识,树立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以一流的目标追求创造一流的工作业绩,真正做到在其位、谋其政、负其责。 

  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一半。承担着推动一域发展、维护一方稳定、造福人民群众重任的基层领导干部,在工作中确实应该多问、会问几个“为什么”。倘若能问“为什么”的干部多了,问的“为什么”多了,党的事业就更有希望,我们的明天就会更加美好!□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