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经济结构调整的动向、特点与应对

发布时间:2013-07-01     作者:葛 扬  管 陵    

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各国政府为了防止本国经济遭受冲击、陷入衰退,采取了一系列刺激措施,全球产业结构进入了深度调整期。世界经济复苏缓慢、全球工业生产持续下滑、金融市场快速紧缩、世界贸易形势逐步恶化,这些既给江苏造成经济增长压力,也为我们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最新情况 

   

  一、世界经济复苏缓慢,发达国家增长乏力 

  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各国政府为了避免本国经济的快速恶化,普遍采取了凯恩斯式的财政支出方案,实现了2010年世界经济5.1%的高速增长。但过度财政支出引发的政府债务危机和尚未实现稳定的全球金融市场,不同程度地抑制了发达经济体消费与市场需求的恢复,造成了新兴经济体投资与出口的困境,导致世界经济的持续下滑,2011年与2012年世界经济分别增长3.9%与3.2%。 

  作为全球增长的重要动力,发达经济体在金融危机中受到严重冲击,内部金融结构尚未有效改善,经济增长速度不断回落。尽管金融危机时美国采取了大规模金融救助计划,阻止了金融系统的全面崩溃,实现了经济的快速恢复,并在2010年达到超过危机前2.4%的较高增长水平。但是,金融市场和房地产市场崩溃遗留下的隐患仍旧拖累着美国经济。在欧洲,随着欧元区金融压力的增加,欧洲多数经济体正在陷入衰退。由欧洲债务危机引起的财政紧缩打击了投资者的信心,导致内需疲软、失业增加、赤字扩大,不仅无法实现财政刺激经济增长的目标,而且也难以进行长期的经济结构调整。 

  二、世界工业生产收缩,制造业处于下行期 

  原先具有全球产业竞争优势的工业化国家部分产业尚未恢复到金融危机前水平,普遍出现了结构性失衡;金融市场的衰落造成了工业发展的融资困境与流动性缺失;资源与环境的约束不仅推动了世界能源价格的高企,还增加了工业发展的综合成本与转型升级的难度。因此,近三年来世界工业增长出现大幅波动,2012年第四季度,世界制造业产出仅增长1.2%,创出新低。 

  新兴经济体的赶超战略也加剧了全球工业竞争,削弱了发达经济体的工业利润。发展中国家的制造业由于发达经济体持续衰退、产品市场需求大幅减少,速度有所下滑,但随着国内消费市场的增长、工业化与信息化程度的提高、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加快,这种下滑的趋势从2012年第二季度开始逆转。 

  三、世界资本流动减速,金融资产增长缓慢 

  发达经济体对外投资一蹶不振。原先专注于资本输出的国家开始将目光转向国内,使得全球资本跨境流动大幅下挫。欧元区银行在实现快速境外扩张后,逐步减少欧元区内部的跨境贷款。其他发达经济体受其影响,跨境投资也随之出现大幅下滑。当前全球资金跨境流量仅是危机前峰值水平的60%。 

  发达经济体为了消除金融业的系统性风险,用不断收紧信贷政策来抑制虚涨的资产价格。而受全球金融市场不利因素影响,新兴与发展中经济体资本市场动荡加剧,投资回报率普遍下降,吸收的FDI外逃迹象明显,从而限制了未来的投资与增长。 

  四、世界贸易持续低迷,出口形势急剧恶化 

  经济增长的疲软严重拖累世界贸易的增长。由于发达经济体萎靡的产出和较高的失业率,全球进口需求与出口快速减少,导致2012年世界贸易增长由2011年的5.2%降至2.0%。尽管世界各国采取积极的贸易政策来挽救贸易总量的下滑,比如削减关税、扩大出口信贷、加快货币贬值、支持出口企业,然而,世界进口需求的全面衰退几乎吞噬了这些政策所发挥的积极效果。 

  世界商品与服务贸易的出口正在经历深度调整。就世界商品出口额而言,2012年为183230亿美元,增长率不仅远低于2010年的22%和2011年的20%,还落后于2005-2012年8%的平均增长率。而2012年服务贸易的出口额仅比2011年增长2%,为43450亿美元。这种出口结构的变化不仅意味着全球需求结构的调整,还预示着各出口国内部生产结构的转换。 

   

  明显特征 

   

  一、世界经济增长格局发生变化 

  过去几十年,发达经济体在推动世界经济增长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高速的消费增长、旺盛的投资需求、显著的全球贸易优势、独一无二的产业创新,从不同层面引领着全球经济的增长。然而,金融危机后,高额的政府债务、投资机会的缺乏、欧债危机的冲击、产业创新的缓慢、紧缩的货币环境、居高不下的失业率等因素,严重动摇了发达经济体在全球经济增长中发挥的主导作用。 

  随着发达经济体陷入增长的困境,新兴与发展中经济体始终保持着较高增长率,逐渐成为稳定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在产能限制和金融市场恶化的影响下,新兴与发展中经济体不断收紧政策,对本国经济进行结构性改善,有效抵御了潜在的下行风险。不过,发达经济体需求的减弱和各国自身特有的因素仍旧拖累了新兴与发展中经济体一贯保持的高速增长。整体而言,我国、印度、巴西、土耳其、俄罗斯等经济体的增长速度远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在全球经济中的影响力显著提升。 

  二、世界工业生产格局出现分化 

  发达经济体工业增长的减速加快了世界工业生产格局的分化。在欧洲,过度的政策干预与不适当的财政改革不仅没有达到预期效果,还产生了意想不到的负面效应。当金融危机对经济增长的威胁尚未彻底消除的时候,欧洲各国领导人为了巩固本国富有竞争力的工业基础,盲目出台新的工业政策。尽管这些政策着眼于促进工业增长、扭转就业形势,但缺乏足够的财政支持,使得结构性改革不仅无法有效刺激需求,还加快了部分产业的空心化。 

  新兴与发展中国家工业增长表现虽然优于发达经济体,但作为工业增长引擎的制造业,回落的外部和内部风险依然存在,要想实现工业的平稳较快增长、在全球工业生产格局中凸显领导力,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三、世界资本流动格局发生逆转 

  金融危机前的资本输出国变得更加谨慎,开始大幅减少境外投资,加速全球资本的回流。而对于传统的资本输入国来说,特别是发展中国家,资本流动的逆转与本国货币的贬值,不仅恶化了融资环境,还使得自身无力偿还外债,加剧金融体系的不稳定。这意味着新兴与发展中经济体不仅在全球资本流动过程中缺乏主导权,而且自身的金融体系更容易遭受发达经济体资本流动政策的冲击。 

  四、世界贸易格局进一步分化 

  近年来,世界主要经济体的贸易情况出现显著分化。在商品出口方面,美国、欧盟、亚洲发展中国家在刺激政策的作用下增长较快,而日本受政治因素影响,出口形势急剧恶化。在商品进口方面,亚洲发展中国家增长强劲,继续保持领先;美国在2012年第三季度开始逐步减弱;作为世界主要进口国,欧盟进口持续疲软。这不仅打乱了传统的世界贸易格局,还由此引起了相关贸易伙伴进出口形势与贸易条件的变化。 

  在全球贸易环境恶化的背景下,各国贸易政策随之发生了重大调整。在短期增长压力与财政约束的影响下,发达经济体的政策组合往往倾向于冒险,维护本国利益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甚嚣尘上。而发展中国家则加快内部转型,尽力摆脱对外部需求的依赖。正是这种经济国家主义政策严重打击了现存的多边贸易体系,威胁到了贸易在全球经济增长中发挥的引擎作用。 

   

  应对之策 

   

  江苏作为我国外向型经济先行示范区,其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与全球经济结构调整休戚相关。为了顺应全球经济结构调整趋势,抓住全球产业调整的机遇,必须审时度势、统筹全局,因势利导、趋利避害,实现江苏经济发展的新跨越。 

  一、坚持国际化战略与全球要素配置相结合,争创开放型经济新优势 

  继续转变外资利用方式。积极引导境外资金、跨国公司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的转移,使外资的利用朝着优化结构、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向发展,着重提升科技与国际资本的紧密度。 

  强化贸易产业政策协调。在出口方面,利用出口退税制度与产业补贴政策,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出口竞争优势,增强出口商品国际市场竞争力。在进口方面,以增强创新能力和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为目标,重点鼓励关键设备和核心技术进口;加快苏南进口集散地和“购物天堂”建设,打造现代化、高效率、多功能进口示范基地。 

  加强国际经济区域合作。促进与OECD、APEC、东盟、港澳台地区经贸合作区的建设,降低本土企业参与国际技术研发、生产、投资、营销等方面合作风险;支持企业到境外建立研发机构、国际营销网络、境外资源合作开发基地和生产加工基地,提升企业整合利用全球研发创新资源的能力,加快与国际资本、先进技术的融合。 

  二、坚持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相结合,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 

  随着全球产业竞争的加剧,科技创新已成为推动产业升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支撑。江苏正处于工业化发展的关键时期,当前最为紧迫的任务就是充分利用现有的科教资源,将产学研紧密结合起来,并迅速转化为产业竞争力。 

  建设产学研合作创新载体。突出企业主导产业技术创新的工作导向,推进高校优势学科与企业深度对接,促进由一般项目合作向联合开发、共建平台、成果转化、管理咨询、人才培养等战略性合作提升;鼓励高校加快学科群与产业群的对接,提高研发成果产业化速度。 

  充分调动国内外创新资源。加强与跨国公司、国内先导企业的沟通与交流,吸纳其参与各级发展规划、产业技术政策、科技基础设施布局和计划指南编制;设立高端人才聚集特区,营造智力资源密集、创业氛围浓厚、创造动力强劲的国际化人才发展环境。 

  促进科技与产业紧密结合。引导社会资本、金融资源向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建立健全风险补偿机制,不断完善间接融资体系;全面落实“人才、专利、标准”三大战略,建立以服务需求和提升创新能力为导向的科技评价和科技服务体系。 

  三、坚持城镇化发展与扩大内需相结合,增强经济发展新动力 

  城镇化是改善内需结构、优化产业结构、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实现经济结构调整的着力点。应当以此为重点,培育经济长期、可持续增长的内生动力。 

  加快推进城镇流通与消费市场一体化。在乡镇,统一规划与建设重点商贸中心和交易市场,提高信息化水平与网络化程度,完善物流交易与信息服务平台,促进产销对接速度与效率。在城市,鼓励消费信贷,引导消费时尚,提高消费品位,促进城镇消费市场的繁荣。 

  激发生产要素活力,提高要素生产力。加大对乡镇人力资源开发的投入,将剩余劳动力转化为城市人力资本;利用市场机制和产业政策,调整与控制劳动力的流动方向、流动规模与流动速度。建立和完善土地产权流转收益分配机制;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创造乡镇产业投资机会、完善乡镇招商引资政策,引导城市资本流入乡镇。 

  统筹城镇产业布局,促进投资有机衔接与互动。在发展规划上,扩大教育、医疗、住房基础设施在乡镇的布局,建立城市次级中心、卫星城镇以及支撑城市发展的多条发展带,形成“点—线—面”立体式空间布局的城镇化格局,使更多的乡镇承担城市的发展职能。在产业分布上,推动工业从城市向乡镇的梯次转移,突出城市的服务业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布局、乡镇的新型工业化与现代农业的协同发展布局。□ 

  (葛扬:南京大学经济系主任;管陵:南京大学经济学博士)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