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流动儿童沐浴在均等化公共服务的阳光下

发布时间:2013-07-01     作者:万闻华    

伴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进程,数亿的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除规模上不断扩大外,结构上也从单身型流动为主转变为家庭型为主,产生了大量学龄流动儿童。2012年9月,教育部公布全国义务教育随迁子女超1260万,留守儿童2200万,两项之和占总在校生的20.1%。江苏约有80余万流动儿童,主要集中在苏南地区。从来源上看,主要集中在7个省份:江苏38.5%、安徽20.3%、河南14.1%、湖北8.2%,四川、山东和江西在3%左右。

  流动儿童是城市中的边缘群体 

  流动儿童主要是指,年龄在义务教育阶段、户籍在农村老家、本人随父母在城市求学和生活的青少年。流动儿童由于受到户籍、学籍的制约,以及城市公共资源有限、家庭经常性流动和经济条件相对薄弱等原因,在教育、医疗、安全等方面遇到一定的困难。 

  1.课业学习障碍。流动儿童普遍反映“提高学习成绩”是列第一位的需求。从全省的情况看,流动儿童的父母大多分布在准入门槛低、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的二、三产业。有的因忙于生计,往往重养轻教疏于沟通;有的本身文化水平一般;有的家庭学习环境恶劣。在流动儿童中,学习成绩较差的占20%,而同龄城市儿童只占3.3%。 

  2.环境适应障碍。面对城市陌生的环境,原有社会关系和支持网络断裂,流动儿童缺乏归属感、安全感。虽然物质生活和社会行为逐渐城市化,但是文化生活和思维方式没变,与城市儿童存在差异。比如,个别地区方言特色明显,即使衣着外貌上融入城市,但是举手投足间还是能感受到障碍和压力。年龄越大反而对环境适应的障碍越大。 

  3.社会行为障碍。流动儿童处在特殊的年龄段,既要与父母一样适应新的社会环境,还要与城市儿童一样认知社会本身,完成少年的社会化过程。双重适应容易造成人际交往上的行为障碍,主要表现为运动性抑制和运动性兴奋,前者体现退缩性,后者体现攻击性。如厌学逃学、沉溺上网或电脑游戏,参与校园暴力、青少年犯罪等。据调查,流动儿童行为问题的总检出率为25.5%,其中男生为28.8%,女生为21.5%,大大高于同龄城市儿童。 

  4.自身心理障碍。一切外在环境和社会行为都会影响人的心理,流动儿童的主要心理障碍是容易主观感觉到同伴、教师、邻居等对自己的歧视性态度,从而产生个体歧视知觉,形成“自卑”、“自闭”、“压抑”等心理特征。据调查,流动儿童普遍有自信心不足、自我评价偏低、行为拘谨、性格内向、不愿与人交往等心理不适。 

  让均等化公共服务普惠流动儿童 

  按照《未成年人保护法》赋予的职责,全省各级共青团组织积极协助政府及职能部门为实现均等化公共服务惠及流动儿童扎实做好工作。 

  一是服务流动儿童接受义务教育。遵循以流入地为主、以公办学校为主的原则,切实维护流动儿童享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以张家港市为例,团组织协助做好新市民积分管理,2012年10407名起始年级流动儿童根据积分量化排名,有7898名顺利进入公办学校;同时配合教育部门扶持民工子弟学校。目前,全省流动儿童公办学校就读率达到86.4%,流动儿童基本享有与本地儿童平等的教育权益。 

  二是配合流动儿童公共卫生服务。流动儿童本应被纳入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但2010年团省委样本数1250的调查显示,48.9%的农民工家长对儿童社会医疗保险的了解程度几乎为零。我们积极向有关职能部门反映调研情况,组织团队配合民政、公安、卫生等部门摸底排查、信息采集、保健服务。目前,流动儿童接受卫生部门计划免疫、发育监测、儿童常见病防治等儿童保健管理率稳定在98%以上,流动儿童的卫生健康状况正在逐步改善。 

  三是协助流动儿童公共安全服务。从2007年起,省财政每年投入3000万元,购买意外伤害校方责任险。建立“校园警务室”,统一聘任法制副校长、法制班主任。目前,全省共建立校园警务室13545个,校园周边治安岗亭3004个,切实保障流动儿童的安全和权益。每到假期,共青团组织大学生青年志愿者针对流动儿童传授安全知识、开展自护教育,提高流动儿童的自我保护意识。 

  让公益性社会关爱温暖流动儿童 

  关爱流动儿童,需要社会各方面力量的积极参与。近年来,我们广泛争取社会资源,充分动员青年志愿者,按照“四位一体”的原则要求,为农民工子女健康成长提供形式多样、切实有效的志愿服务。 

  一是深化“结对+接力”机制,推动关爱流动儿童服务常态化。基层团组织、志愿者团队与流动儿童数占比大于20%或者绝对数多于50人的学校结对;团干部、青年志愿者与流动儿童个人结对。目前,团中央网络平台上显示,全省已有2326所留守流动儿童相对集中的学校实现结对;其中,885610名留守流动儿童已完成结对812710人,结对率为91.8%。二是选拔项目专员,落实关爱流动儿童工作责任制。全省分两批共选拔了2300名项目专员,确保每所学校至少有1名项目专员。下发5000本《全国关爱行动工作案例》,推荐部分专员参加团中央培训,省市两级分层组织培训。推动每个项目专员实名注册微博,团省委召开关爱行动微博分享会,进行交流讨论、案例分享。三是推行“七彩课堂”,实现关爱流动儿童活动菜单化。围绕学业辅导、亲情陪伴、感受城市、自护教育、爱心捐赠等内容开展“七彩课堂”志愿服务,南京的“流动花朵之家”、镇江的“四点钟学校”、徐州的“周末课堂”、南通的“校外辅导站”等一大批七彩课堂蓬勃发展。推行各具特色的“七彩课堂”关爱课表,建立全省“七彩课堂”精品课程库。近期,围绕“中国梦”集中开展“我的中国梦×来吧课本剧”竞赛活动。四是建设“希望来吧”,促进关爱流动儿童阵地实体化。全省各级团组织向社会募集资金950多万元,在社区在学校建设关爱阵地2417个。其中,实体化、标准化“希望来吧”267个,覆盖了13个省辖市、80余个县(市、区)。2012年,全省“希望来吧”开展关爱活动近万次,直接服务农民工子女27万人次,参与“希望来吧”青年志愿者达6500余人。 

  用发展的办法解决流动儿童问题 

  流动儿童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阶段的一个集中现象,也是世界各国普遍经历过的一个历史现象。解铃还需系铃人,是发展带来的问题还是要通过发展来解决。如何探索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不仅能够解决生产方式的城镇化,而且能够解决劳动者的城镇化。如何让流动儿童看到希望、找到自信,激活他们心中的“中国梦”是极其关键的一环。一方面要加快科学发展步伐建立全国统一的政策体系。职能部门的协调配合,甚至是管理服务流程重组,是保障流动儿童权益、使其顺利融入城市的政策渊源。教育部门制定开放、公平的义务教育政策,提供均衡化、无差别的教育机会和教育服务;卫生部门建立流动儿童健康中心,提供价廉物美、确保身心健康的医疗和保健资源;民政部门健全“三社联动”机制,提供人性化的社区服务和社会融入;公安部门建立流动记录传递系统,记录学生家庭、就读学校、考试成绩、健康状况、免疫情况等信息。同时要加强社会管理创新,建设高效廉洁的公益平台。借鉴发达国家针对流动儿童开展的“孩童流动计划”、“家庭帮助家庭计划”、“走出校门计划”等动员社区力量、社团组织、社会资源来帮扶流动儿童健康成长的工作经验,大力推动工会、共青团、妇联等枢纽型社会组织建设,发挥其整合社会资源,对接爱心服务的公益平台作用。在党委和政府政策体系的支持下,通过“希望来吧”、“流动儿童之家”、“社会妈妈”等关爱项目的运作,为流动儿童提供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公益服务。□ 

  (作者系共青团江苏省委书记)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