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两个率先” 推进协同创新

发布时间:2013-07-01     作者:省教育厅科学技术与产业处    

4月11日,教育部公布“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即“2011计划”)的首批入选名单,全国共有14个协同创新中心上榜,江苏高校参与的共有4个,占28.5%。其中,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苏州纳米科技协同创新中心、江苏先进生物与化学制造协同创新中心这三个中心,都是由江苏高校(南京大学、苏州大学、南京工业大学)牵头组建的。这一结果,显示了我省高校协同创新能力建设的卓越成效,也将为我省加快实现“两个率先”伟大目标提供新的强大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目标明确 思路清晰 

  2012年3月,教育部、财政部印发《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启动“2011计划”。根据《意见》所确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目标等精神,我省积极研究制订“江苏高校协同创新计划”,确定目标与思路,实施江苏高等学校协同创新计划。 

  确定江苏高校协同创新计划的主要目标。通过实施此计划,培育组建一批高校协同创新中心,构建协同创新的新模式、新机制,形成有利于协同创新的文化氛围,集聚和培养一批拔尖创新人才,取得一批标志性成果,努力把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建设成为具有重要影响的学术高地、行业产业共性技术的研发基地、区域创新发展的引领阵地和文化传承创新的主力阵营,推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区域创新的战略融合,以高校创新能力和内涵建设水平的提升支撑创新型省份建设。“十二五”期间,着重建设50个左右江苏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同时,引导支持江苏高校申报建设国家“2011协同创新中心”。 

  明确江苏高校协同创新计划的基本思路: 

  采用“一种载体”。与国家“2011计划”相一致,“江苏高校协同创新计划”采用一种实施载体,即“协同创新中心”,包括国家“2011协同创新中心”和“江苏高校协同创新中心”。 

  明确“两类要求”。按照“国家急需、世界一流”要求,培育建设国家“2011协同创新中心”;按照“江苏急需、全国领先”的要求,培育“江苏高校协同创新中心”。 

  完成“三项任务”。一是指导江苏高校培育组建、申报建设国家“2011协同创新中心”。二是按照“数量从严、质量从优、突出重点、宁缺毋滥”的原则,在“十二五”期间培育组建、申报建设一批“江苏高校协同创新中心”。三是通过实施协同创新计划,引导江苏高校加快推进体制机制改革,转变高校发展方式,创新办学模式,充分发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功能,提高教育质量,提升办学水平和贡献能力。 

  彰显“四个特色”。以支撑和引领江苏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为主攻方向;以培养江苏紧缺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和国际化人才为战略重点;以提升江苏文化传承创新能力为重要内容;以推动高校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为主要突破口。 

  坚持“五个结合”。一是与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和支撑服务江苏“八项工程”紧密结合;二是与支撑和引领江苏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紧密结合;三是与繁荣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推进建设社科强省紧密结合;四是与推进江苏高校优势学科、重点学科建设和推进江苏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验等工作紧密结合;五是与推进高校全面充分发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办学功能,重点引导和支持省属高校提升发展紧密结合。 

  多措并举 夯实基础 

  近年来,江苏高校按照省委省政府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科教与人才强省战略和“八项工程”的决策部署,着力推动协同创新,主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实施协同创新计划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以高水平优势学科建设为坚实依托推动协同创新。2010年省委、省政府决定省财政每年投入专项资金10亿元,启动实施“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坚持学科、人才、科技三位一体,以构建高峰平台、培育杰出人才、产出重大成果、引领经济社会发展为主要任务,以顶天攀高建设一批国际一流水平学科、立地服务作出重大实际贡献为主要目标,立项建设122个优势学科,其中与产业、行业、企业合作共建的近1/3,为高校实施协同创新计划奠定了坚实的学科基础。 

  以高端引领和促进江苏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为主攻方向推动协同创新。紧密围绕新能源、新材料、物联网和云计算等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建设新兴学科、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群;与各相关部门密切合作,整理编印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需求目录,主动对接产业前沿技术、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共性技术的攻关需求,努力形成协同创新合力。2012年初,省政府与科技部、教育部共同签署了《关于推动科技教育与经济紧密结合,支撑江苏省新兴产业培育和发展的合作协议书》,在苏州工业园区、南京江宁开发区和泰州中国医药城分别建设苏州纳米产业创新基地、南京通信与网络产业创新基地和泰州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基地,设立协同创新中心。 

  以组织实施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为重要载体推动协同创新。江苏高校积极深化产学研合作,主动参与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大力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化,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在所有产学研合作的536个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中,江苏高校作为成果来源和技术支撑单位承担了251个,占全省重大科技成果产学研合作项目数的47%。同时,省财政安排专项经费,在科研实力比较强、技术转移、成果转化比较好的高校建设了22个高校技术转移中心,对外建立分支机构60个,近两年来组织技术转移项目1.5万余项。 

  以服务区域发展重大需求为重点推动协同创新。江苏高校主动对接区域重大需求,与地方共建了省级以上大学科技园31个,其中国家大学科技园11个,依托大学科技园建设23个国家级“高校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深入实施“校企联盟”行动计划。有近百所高校、2500多个学科团队与省内9200多家企业进行产学研合作对接,建立校企联盟,高校服务企业的科技人员达到2万多人次。在常熟、宜兴、泰州及徐州等地积极配合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实施科技成果转化的“蓝火计划”。 

  强化特色 扎实推进 

  我省积极引导和组织高校采用政产学研用实质性合作的方式,联合国内外各种创新力量,围绕国家、行业尤其是江苏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组建协同创新中心。目前,全省高校正式揭牌成立及正在培育建设的校级协同创新中心已有60余个,其中面向行业产业及区域发展类型的占90%以上。 

  下一阶段,我们要扎实推进协同创新,切实加强对全省高校协同创新工作的组织领导,促进高等教育与科技、经济、文化的有机结合,不断提升高校创新能力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强化重大需求导向。重点支持符合国家及江苏重大需求导向要求、能够促进江苏产业升级、得到服务对象充分认可的协同创新中心建设。 

  强化建设思路创新。重点支持有改革新举措、建设新模式、运行新机制,能够充分发挥“三位一体”综合效应的协同创新中心。 

  强化前期培育建设。重点支持前期培育建设成效明显、管理运行模式高度融合的协同创新中心,鼓励先行先试和改革探索。 

  强化政策经费支持。认定中心均作为我省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的重点项目和高校体制机制改革的特区,享有充分自主权。对“985工程”、“211工程”、优势学科建设工程、特聘教授计划、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及提高生均财政拨款标准等方面的经费,学校应统筹配套优先用于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并争取多元化的投入。 

  强化协同创新研究。围绕如何构建教育、科研、企业、金融、社会中介以及政府部门“六位一体”协同创新模式,高效配置创新资源、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产业升级,建立健全协同创新运作机制等问题开展研究。□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