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为支持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贴合苏州加快推进经济转型,特别是发展纳米材料的战略需求,苏州大学创建了功能纳米与软物质研究院(纳米科技协同创新中心初期),后又与苏州工业园区协同组建了苏州大学纳米研究院。在此基础上,以苏州大学、中科院纳米所、中国科技大学为先期协同主体,后期整合西安交通大学、东南大学、江苏省纳米产业联盟,于2012年6月组建了苏州纳米科技协同创新中心。2013年4月,中心入选国家首批“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纳米科技成为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领域。其何以获得评选专家的青睐呢?
科学规划 创新管理 纳米中心发展态势良好
根据国家战略布局以及地方产业发展特征,纳米中心确定了五大产业领域和七大重点产品群的发展规划;建立了全新的管理体系、人事管理与人才引进制度、科研组织架构和以创新质量与贡献为导向的评价机制,围绕纳米材料、微纳制造、纳米光电器件等我国优势特色领域开展科技创新与产业孵化,呈现出了“一个中心、三个研究部(纳米材料研究部、维纳制造研究部、纳米光电器件研究部)、六项协同(组织管理、人员团队、人才培养、科研组织、资源共享、经费来源六个方面的协同)、八项突破(中心协同管理机制、创新文化建设、跨校人员聘任、人员评价激励、学生联合培养、协同研究、资源成果共享、合作交流等八项突破)”的良好发展态势。
纳米中心遵循“需求导向、全面开放、深度融合、创新引领”的原则,按照“国家急需、世界一流”的总要求,充分发挥政府、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的资源优势,以纳米产业发展重大瓶颈、共性问题研究为导向,以人才队伍建设为根本,以体制机制创新为核心,以协同创新中心建设为载体,推进高校与高校之间、高校与科研机构、行业企业之间的贯通互动。以打造中国“旗舰式”纳米科技创新平台为目标,将纳米技术创新前端基础应用研究、中端的技术服务与交易、后端的成果孵化与投融资服务整合成一个开放式纳米创新网络。建立科学高效的投融资体制机制,完善新型“政产学研用”深度合作机制,构建一个国际化的纳米创新资源配置平台,形成一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纳米创新产业链,使中心成为纳米科技领域高素质人才培养与聚集基地、高水平科研成果创新与孵化基地、国际学术合作与交流基地,肩负起引领中国纳米产业崛起和世界纳米科技发展的重任。
专家引领 科教结合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学术大师/核心教授+创新团队”人才引进模式成效显著。纳米中心根据六大任务需求和人才培养需求,引进了一批纳米科技的学术大师和核心教授。目前,中心已聘任从事纳米技术科研人才专职人员近178名,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5人、国家“千人计划”24人、教育部“长江学者”5人、江苏省创新创业人才19人等。其中,薛鸣球院士和潘君骅院士领衔组建了现代光学技术研究所,李述汤院士领衔组建了功能纳米与软物质研究院,郑洪河教授领衔组建了节能技术研究所,孙立宁教授领衔组建了机器人与微系统研究中心,路建美教授领衔组建了环境治理与资源化研究中心,陈琛教授领衔组建了生物制造研究中心,这些核心团队都将为苏州纳米科技的发展提供良好的人才储备、师资储备,搭建高水平的科研、教育平台。
建设联合纳米学院,打造寓教于研的人才培养模式。围绕寓教于研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国际交流与合作模式,纳米中心采取了诸多人才培养的创新举措。苏州大学建立了我国首个纳米科学技术学院(国家试点学院),设置了全国第一个纳米本科专业。学院以科学研究和实践创新为主导,通过学科交叉与融合、产学研紧密结合,来推动人才培养机制改革,以高水平科学研究来支撑纳米科技人才的培养。纳米中心以纳米科学技术学院为依托,协同中科院苏州纳米所、西交大苏州纳米科技学院、中科大苏州研究院、东南大学苏州研究院组建苏州联合纳米学院,学院按照需求导向、因材施教、分类培养的教学宗旨,积极推进师资共享、课程共享、学分互认和学生互换工作,培养高水平、国际化纳米科技人才。目前,苏州联合纳米学院已形成“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人才培养体系。其中,本科生近300名,硕士生500余名,博士生近100名,企业博士后57名,培养了一大批产业应用型人才。纳米中心已与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澳大利亚蒙纳士大学建立纳米技术专业2+2本科生、3+2本硕连读和2+2双学位博士联合培养。此外,纳米中心还与麻省理工学院、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英国斯旺西大学、意大利都灵大学等国际知名大学建立了人才培养合作关系。
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打造中国“纳米城”
纳米技术是21世纪最重要的革命性科技之一,是引领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性产业,也是引领苏州工业园区转型升级的新兴产业。江苏省和苏州市在“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中都将纳米技术产业列为重点发展产业,苏州工业园区将其提升到“1号产业”的战略高度。
纳米中心培育4年多来,已获上级科研项目250多项,培育了“高分辨率激光图像制版系统”、“大尺寸微纳图形制造技术”等一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等奖项的重大标志性成果,孵化和培育纳米科技企业43家,其中上市企业2家(苏大维格和南大光电);服务地方纳米企业近200余家,带动苏州工业园区纳米产业经济效益近200亿元,相关产业效益2000亿元。中心与地方企业联合开展技术攻关120余项,为企业解决了大量技术问题,实现了一系列重大关键技术突破,如微纳图形化设备、纳米印刷与3D显示、有机固体照明产业的工艺与装备等。苏州大学纳米与软物质研究院廖良生教授牵头主持的“863计划”重大项目“大面积高效长寿命的白光OLED器件及照明器具研究”,开发了白光OLED光源,对提高光源效率、减缓电力供应压力、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有重要意义,并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中组部“千人计划”、苏州大学特聘教授陈琛正在研发的人工心脏及系列人工脏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他目前已研制出世界上首个可植入胸腔的磁悬浮离心式人工心脏,标志着人工心脏前沿技术的突破。
未来八年,纳米中心将依托纳米科教创新基地,努力建设成为国内领先、国际有影响力的协同创新平台,成为国内一流、国际著名的创新创业基地和人才培养机构,完善一套完整、长效、操作性强并适合中国国情的科研发展协同体制及组织管理模式,实现示范作用,推动苏州大学及协同高校成为高水平大学,推动地方经济发展。□
(作者系苏州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