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南京工业大学牵头组建的先进生物与化学制造协同创新中心成功入选国家首批“2011计划”。作为一所具有百年办学历史的地方高校,我们坚持既着眼于夯实基础创造新知识,孕育创新火种,厚积而薄发;又着眼于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满足国家急需、世界一流的2011大学定位。我们在推进协同创新体系建设过程中,坚持协同为纲、创新为目,学科为基、科技为重,育人为本、文化为魂,人才为先、机制为要,做到集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在动态中保持平衡,在创新中实现迈向“综合性、研究型、全球化”大学的全面跨越。
聚合要素 打造完整创新链
以创新理念引导创新实践。我们牵头组建先进生物与化学制造协同创新中心,正是源于对南工自身发展优势的深入思考、冷静分析,源于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客观把握、主动参与,源于对高校创新能力提升的孜孜追求、不懈努力。聚合政策、学科、人才、平台、项目等创新要素,从基础研究、关键共性技术突破到产业化技术攻关等各个阶段,选择海内外具有优势的有关单位开展协同创新,最终实现科研成果转化并成功走向产业化,产生较大的经济社会效益,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形成完整创新链。
基于我校拥有“化学工程与技术”国家一级重点学科、材料化学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生化工程和特种分离膜两个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以及国家大学科技园等创新载体;基于我校聚焦生物基化学品高效制造、膜材料与膜过程、有机光电材料与器件、高性能胶凝材料制造与应用等四大创新方向;基于我校开展校校、校企、校地、校所等多元协同,集聚清华大学、浙江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南京邮电大学以及中国科学院微电子、半导体、过程和硅酸盐研究所等海内外创新力量打破学科壁垒,集聚中国石化、中国建材、江苏九天、无锡方圆等单位的工程化、产业化能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中心面向江苏先进材料等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和化学工业节能减排,促进化工产业突破发展瓶颈,实现产业转型升级。
开放视野 搭平台聚人才
协同创新的视野要宽。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南京工业大学发挥人才、科研、学科优势,拓展政产学研合作的广度与深度。在地方政府主导下,政产学研携手,学校先后与南京、连云港、宿迁、南通等市政府签署协议,合作共建南京科技广场、南京工业大学连云港海洋工程研究院、江苏海洋产业研究院、南京工业大学东海先进硅基材料研究院、南京工业大学(宿迁)新材料研究院、南京工业大学—南通高技术研究院、建湖—南京工业大学森达生物科技产业园等,实现了在江苏省13个地级市全部设立实体化运作的产业技术研究院的战略布局。
搭建平台,筑巢引凤。回顾学校发展历程,处处体现出协同创新的思想火花与行动实践。2006年,中心与南京市浦口区联手启动南京工业大学科技产业园建设,孵化科技企业。园区占地面积221亩,规划建筑面积41万平方米,公司注册资金5710万元,引进社会资本3亿元,投资逾10亿元人民币,形成学校控股、市场运营的格局。2007年,与南京高新区共建“海内外领军人才‘三创’载体”,分三批引进40余位具有国外学习、工作经历的领军人才,构筑“创新、创业、创优”新载体。三创载体建设工作获得了广泛的社会声誉。2012年学校全力实施高端人才培育工程,投入5000万元专项资金设立“海外人才缓冲带”,建立面向海外高端人才的聘用、薪酬、考核体系,提供与国际化接轨的软硬件环境,建设适于吸引和聚集高端人才的生态环境,让国际化的人才引进、培养、使用和激励长效机制生根,促进原始性知识创新和高端产业落地。
要以国际知名带动国内一流。把全球化和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交流与合作作为协同创新促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从2012年7月至今,学校先后与莫斯科国立大学、意大利技术研究院纳米科学技术研究中心、法国雷恩商学院、巴黎第十二大学等国际著名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展交流,积极拓宽合作领域,全力打造国际化创新创业平台。2012年9月,与谢菲尔德大学共建“南京工业大学-谢菲尔德大学绿色化学研究中心”,聘请了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克里斯托夫·亨特教授为客座教授,共同开展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
灵活管理 促创新推转化
协同创新,重在实干。一直以来,南京工业大学鼓励教师走出象牙塔,走向社会,走进企业,从产业发展的实际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积极面向行业发展需求,与中国石油化工集团、中国华电集团公司等大型企业合作,共建产学研用基地,构建以企业为主体、整合高校与社会科技资源的技术创新体系,形成了长效产业合作机制,目前已共建校企研发中心100多家。江苏久吾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陶瓷膜生产基地建成了陶瓷微滤膜产品、陶瓷超滤膜产品生产线以及陶瓷纳滤膜产品的研发线,累计创造直接经济效益15亿元,在我国形成了陶瓷膜新产业。协同扬子石化建设的千吨级生物基丁二酸产业化生产线,技术与规模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与无锡创新创业有限公司成立无锡方圆环球显示技术有限公司,利用中心的核心技术迅速达到年销售收入逾5000万元的规模,为孵化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OLED创造了条件。中心研发的高标号水泥与高性能混凝土等产品在中国建材、中材水泥等重点企业以及江苏田湾核电站、高铁、三峡大坝及南京三桥等重点工程建设中获得重要应用,创造经济效益近6亿元。
科技创新引领科技创业。学校出台“科技19条”,规定技术入股的90%股权归成果完成人所有;学校股份收益的30%奖励给推进成果转化的管理者;学校股份在创业企业培育阶段持股,企业发展起来后退出;成果完成人回购学校股份可奖励10%等。正是这样一种把握市场脉搏,实现技术入股,鼓励与社会资本积极融合,以期无缝对接的政策支持,极大地激发了科技人员成果转化的热情。目前,学校控股、参股、直管学科型公司100余家,常茂生化公司在香港上市、中圣集团在新加坡上市、江苏九九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中小板上市,同凯兆业、九思高科、工大数控等进入上市辅导期,为相关行业、江苏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优势互补 重原创育成果
以协同创新中心为载体,打造先进化学制造、先进生物制造、先进金属材料、先进工程材料、先进生物材料和先进光电材料等六大平台,着力开展基础性和前瞻性研究。日前,学校成立先进金属材料研究院,聘请中国工程院周廉院士担任院长。积极与美国斯坦福大学、美国加州大学、英国剑桥大学、英国帝国理工学院多所国际知名大学建立了广泛深入的合作研究,并获得了同行的高度认同。2010年6月,协同创新中心有机光电材料与器件分中心与新加坡国立大学、南洋理工大学和其它几家科研机构联合成立“江苏-新加坡有机电子与信息显示联合实验室”,集聚两国40余位顶尖学者共同在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有机信息传感、有机光伏太阳能电池、有机存储器等领域开展国际一流的科学研究。
中心作为牵头和承担单位,2007年以来承担和在研究的国家973项目、863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国家基金重点项目以及企业重大科技项目200余项。2012年,由南京工业大学牵头的3个项目获得国家科学技术二等奖。中心以重大科研项目为纽带,整合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中科院等高校院所的优质科教资源,开展协同创新,培育原创技术成果。如与清华大学开展研究生联合培养,两校共同承担了973计划“生物催化和生物转化中关键问题的基础研究”、“新一代生物催化和生物转化的科学基础”和863计划“聚丁二酸丁二醇酯的生物-化学组合合成技术”等一批国家重大项目,取得了一批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目前,两校正在生物可降解材料PBS的产业化开发、低劣生物质转化生物甲烷等方面开展紧密合作。□
(作者系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工业大学校长)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