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经济规律调整产业结构

发布时间:2013-07-01     作者:吴先满    

  伴随大规模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江苏产业经济全面深入发展,产业层次升级提高,产业经济为国家工业化、现代化和江苏富民强省作出持续的重大贡献。1972年,江苏工业超过农业成为国民经济主导。1989年,江苏第三产业超过农业占据国民经济第二位。江苏工业化经历初期轻纺工业和中期重化工业渐次进入中后期阶段。2012年,江苏地区生产总值5.41万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万美元,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为6.3∶50.2∶43.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0.34万亿元,2011年比1978年增长2.53倍,年均增长4.7%;第二产业增加值2.71万亿元,2011年比1978年增长75.82倍,年均增长14.1%;第三产业增加值2.35万亿元,比1978年增长83.64倍,年均增长14.4%。2012年,江苏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10.42%,其中一二三次产业增加值分别占全国的6.49%、11.52%、10.15%。但是,江苏现在的产业体系还不够健全、完善,产业结构还不尽合理,江苏必须在新的产业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起点上继续调整、优化、提高。在调整、优化、提升产业结构中,江苏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充分遵循客观经济规律,努力按照经济规律的要求调整、优化、提升产业结构。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应突出以下几个重点: 

  首先,着力打造现代服务型经济。产业经济发展演进的配第—克拉克定理指出,随着经济发展演进,会有越来越多的劳动力和其他要素资源依次由农业部门转向工业部门,然后再由工业部门转向服务部门。国务院长三角发展规划明确要求本地区于2020年形成服务型经济。江苏目前产业结构的突出问题是服务业发展滞后,服务业比重低,产业结构偏重,给生产生活生态带来诸多负面影响,亟待调整转换。现代服务型经济是建立在先进制造业基础上的服务业发达、服务业与现代工农业融合互动、服务业对经济增长拉动及贡献作用显著的现代经济形态。江苏要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包括生产性服务业和消费型服务业,把服务业做大做强,显著提升服务业的产值和就业比重,着力打造现代服务型经济,走在长三角、全国的前面。 

  其次,下苦功夫提升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技术创新能力是现代产业经济的灵魂。江苏产业技术创新能力高于全国一般水平,低于欧美发达经济体和北京、上海、深圳。很多企业与跨国公司合作竞争中缺乏核心技术,长期处于产业链和价值链的低端,质量效益不高。下苦功夫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最重要的是要做到引进后的消化、吸收与再创新,重视集成、相同创新,强调原始创新。这方面,苏南要借助实施国家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规划的大好时机,显著提升产业技术创新水平,作出表率、示范。 

  再次,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整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始终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产业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也不例外。2008年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江苏产业发展的一大进步就是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迅速成长起来,但与此同时新兴产业发展亦存在南北发展不平衡、对外需依赖重、地区雷同、行政化力量大等问题,由此造成部分地区、部分行业的新一轮产能过剩,经济金融风险凸现。发展产业经济,调整产业结构,提升产业水平,包括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都需要把政府的引导作用和市场的基础性配置作用有机结合起来。尊重企业家的意愿和选择,发挥行业协会的职能,政府部门顺势而为地规划引导,区域之间分工合作,形成比较优势和特色竞争优势,便可事半功倍。加快江苏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当务之急即是要加快产业发展与组织方式的转变。□ 

  (作者系省社科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