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整转型者兴,停顿拒变者衰。当今世界正经历着繁荣与复兴、衰退与振荡所带来的制度改革,技术创新与制度改革带来着结构深化调整。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深化产业结构调整,把提高质量和效益作为重中之重。深化产业结构调整,既是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更是谱写“中国梦”江苏篇章、实现“两个率先”的重大战略任务。大调整、大突破、大转型,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历史机遇千载难逢。要把深化产业结构调整,摆到“两个率先”的大局中去谋划,放在世情国情省情的深刻变化中去把握,努力在产业结构调整上开辟新路径,绿色智能低碳发展上有作为,质量和效益上大提高,为打造江苏产业结构升级版装上新引擎。
一、基本特征与经验启示
坚持科学规划引领,是产业创新发展的行动指南。明确产业导向,制定出台推进工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实施意见、“十二五”工业转型升级纲要和22个行业规划及专项规划;优化产业结构,组织实施新兴产业倍增、传统产业升级、服务业提速三大计划、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和推进方案,做精做强制造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增强发展主体竞争力,制定出台“万企升级”行动计划、企业创新促进转型升级和培育规模骨干工业企业意见等,推动工业向高端化、规模化、品牌化、信息化、绿色化转型。在全国率先制定企业技术进步、信息化、软件产业促进条例及节约能源条例,为工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法制保障。实践证明,规划先行是产业创新发展的前提和保证。
坚持优化结构提升,是产业转型升级的重中之重。围绕“调高调轻调优调强”目标取向,编制实施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方案,成立智慧城市、智能工业等14个产业联盟,重点支持重大产业项目及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新一代信息技术和软件、物联网和云计算、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在全国具有领先优势。推进优势产业提升改造(近两年全省技改投入均超过1万亿元),推动技术、装备、工艺、产品和管理创新。创建一批物流示范基地和工业设计园区,全省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超过40%。坚持升级改造与淘汰落后并举,深入开展新一轮化工专项整治,取得了优化结构、促进节能的双重效应。一言蔽之,优化产业结构调整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坚持政产学研合作,是自主创新的主要渠道。以园区为载体,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大学为依托、人才为核心,政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点,推进产学研联合开发、关键核心技术和重点质量攻关、公共技术平台构建等工程,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以企业为主体,加快企业研发机构建设,目前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总数逾千家。以成果转化为重点,制定实施新技术新产品推广应用意见,推进推广应用百项关键新技术、千个重点新产品和新产品年销售收入超万亿元为内容的“百千万”工程,去年新产品销售收入达到1.16万亿元。推进质量品牌建设和企业管理创新,组织实施中小企业创新工程,推动高校中小企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打造一批“专精特新”企业和产品。实践说明,自主创新是企业发展的灵魂。
坚持“两化”深度融合,是加快转型升级的优先方向。以实施两化融合“百千万”工程为抓手,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实现设计数字化、装备智能化、生产自动化、管理网络化、商务电子化、服务定制化“六化联动”。发展物联网产业,在智能农业等六大领域实施64个示范项目。建设南京软件名城和两化融合试验区,推进沿江城市带三网融合试点,试点城市数量全国最多;推进三网融合,IPTV用户达400万户、居全国首位。总之,信息技术是经济增长的“倍增器”、发展方式的“转换器”和产业升级的“助推器”,两化深度融合是产业创新发展的优先方向。
坚持人才优先发展,是打造产业高地的核心之策。坚持高层次人才队伍、高科技创新成果、高新技术产业“三高联动”,以人才结构调整推动产业结构优化,以人才集聚带动产业集聚。全省企业研发机构共培养两院院士7名;培养省“333”人才4200多名,占全省35%。企业研发机构累计吸引316名两院院士及2000多位团队成员,62%的“千人计划”人才、94%的“双创”人才集聚到企业。组织领军型企业家赴美培训、软件企业高管高端培训和职业经理人任职资格培训,提升企业家战略思维能力。发挥3所委属高职院校作用,加大技能型人才培养力度,推进校企对接;推动成立7所企业大学,加强职工在职培训。实践说明,人才是产业结构调整的根本动力,是最具价值、最可依赖、最可持续发展的资源。
二、紧迫形势与存在问题
全球科技创新突破加快与产业创新能力不足并存。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第三次工业革命悄然而至,世界科技创新正孕育着新的突破。发达国家积极在新兴科技领域前瞻布局,各国相互竞争态势咄咄逼人。我省新兴产业具有较好的产业基础,但创新能力不足,自主创新体系不健全,企业研发机构建设滞后。体现创新水平的国际PCT专利申请偏低,2012年江苏申请总量915件,仅占全国的0.37%;每万人拥有有效发明专利5.72件,居全国第6位;与发达国家差距大,2011年日本为105.2件,美国35.6件,韩国96.1件。在知识产权创造绩效方面,2011年江苏每亿元GDP的专利授权数1.48件,低于广东的2.25件和浙江的1.85件。全省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平均占销售收入的0.8%,与发达国家的3~6%差距较大。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速与缺乏国际竞争力并存。近年来,我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速,2012年实现产值4.5万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由“十五”末的24%提高到35.3%。六大新兴产业发展迅速,实现销售收入4万亿元,5年年均增长30%以上。但是,高端产品在国际市场份额较少,在产业分工中处于价值链中低端,在国际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知名企业和品牌较少,制造业对外技术依存度高达60%,缺乏竞争力强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
工业规模总量较大与效益偏低并存。我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3810家,实现增加值2.66万亿元,从2010年以来一直位居全国第一。但去年全省工业增加值率仅为25%,远低于发达国家40%以上的平均水平,也低于上海、广东等兄弟省市。整体上产业结构偏重,传统产业比重偏大,目前达到75%。高新技术产业效益优势不明显,近5年百元产值实现利润在6元左右,表明高技术、高利润的产业特征不明显。高技术产业的增加值率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美国高技术产业增加值率达43%,日本和英国为36%,法国和加拿大都超过30%,比江苏分别高5~18个百分点。
区域创新领先与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薄弱并存。我省科技进步贡献率从2007年的49%提高到2012年的56.5%,大中型企业研发机构覆盖面75%,产学研项目超过1.3万项,专利申请量、授权量跃居全国第一,区域创新能力连续四年位居全国首位。但是,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不强。目前,发达国家科技成果转化比例为60%~80%,而江苏却不到20%,其根本原因是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不够,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建设滞后,中介服务市场不成熟,科研激励与约束机制不健全。
扭转经济下行压力增大与资源环境硬约束并存。一方面,近年来我省固定资本投资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相对下降,2005~2010年固定资产投入产出弹性从1.38下降到1.04,国内投资边际产出下降,社会消费能力低,对经济增长的稳定支撑作用仍未凸显。土地资本红利减退,净出口拉动力不足,外部资本红利减弱,依靠人口红利维系的制造业竞争力及其在全球分工体系中的优势地位逐步消失,经济增长的低成本优势难以为继。另一方面,我省人均资源全国最少,人口密度全国最高,单位面积污染负荷全国最重。劳动力、土地等要素价格不断上升,资源能源消耗高,污染排放强度大,节能减排的压力、资源能源的制约和动力因素、体制因素、环境因素相互掣肘,为深化产业结构调整带来严峻的挑战和制约。
三、战略目标与支撑体系
谋划战略目标
实现工业强省的战略目标,必须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实施万企升级行动计划为抓手,构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引领、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生产性服务业为支撑的产业发展新体系。到2020年,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15%以上,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50%;企业科技进步贡献率64%,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2.0%,企业发明专利授权量年均增长30%;自主品牌企业增加值占GDP比重15%;全省区域两化融合水平指数达到90;信息技术集成应用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全员劳动生产率年均提高11%,推动发展模式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发展动力向创新驱动转变、资源利用向绿色循环低碳转变、生产经营向智能化服务化转变、产业布局向集约高效转变,实现工业大省向工业强省的新跨越。
把握调整取向
深化江苏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必须围绕“调高调轻调优调强”,在目标取向上,从经济效益最大化转向经济、社会、环境等效益相统一;在遵循原则上,从高投入、高产出转向减量化、循环利用、可持续发展;在增长方式上,从数量型增长转向内涵型增长;在资源开发上,从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转向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在结构调整上,从失衡、雷同、无效投入较多转向均衡、错位、可持续稳定增长;在关键核心技术上,从主要依靠引进转向主要依靠自主创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从冲突、难以协调转向和谐发展;在创新驱动上,从江苏制造转向江苏创造,打造江苏经济升级版,谱写中国梦江苏工业强省的时代华章!
构建支撑体系
创建现代产业体系。加快科技创新步伐,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不断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构建以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服务经济为主体、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现代农业为基础的具有综合竞争优势的现代产业体系。
创建企业自主创新体系。围绕要素完备、协同合作、世界领先的创新目标,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技术创新与经济融为一体、产学研和谐互动、政策环境具有吸引力的企业自主创新体系。
创建政策法规体系。加快政策立法进程,创新和优化政策资源,促进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注重实际、突出操作性;更系统、更全面地优化制度环境、载体平台建设,在资金投入、成果转化、知识产权、人才队伍等环节予以政策扶持和法规保护,实现政策与法规的良性互动,更加有效地全面推进产业自主创新。
创建财政保障体系。发挥财政资金对激励企业自主创新的引导作用,设立省级专项资金,激励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加大公共财政对企业自主创新激励、引导、协调、保护等职能作用,调整资金分配格局,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在完善区域自主创新服务体系、凸显科研院所和高校作用、引进技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过程中,发挥财政的重要杠杆作用。
创建政府采购与社会化服务体系。严格执行国家有关优先采购环境标志产品、节能产品、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等政策,完善政府采购相关制度,发挥政府采购功能;建立政府采购评价体系,跟踪评估政策实施效果。创新政府服务,推进政府管理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完善覆盖全省的集创业辅导、技术支持、融资担保、人才培训等为一体的“12318”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服务中心提档升级。发挥社会力量作用,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主体多元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四、策略选择与路径创新
创新战略性新兴产业与现有产业互动发展。把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带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引擎,推动主导产业和优势传统产业向高端攀升,形成两个产业良性互动、共同提升的新格局。以新技术突破带动新产业发展,重点培育500家创新型龙头企业,形成一批千亿元级科技领军型企业。突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重点攻克100项关键核心技术。抓好400项技术进步项目,重点实施300个以上重大产业化项目。以产业链条化为目标,重点培育30条特色产业链,建设3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引导战略性新兴产业与现有产业对接延伸,实现两者产业链对接融合,发展整机制造、终端产品,发展成套设备、核心器件,延伸配套发展新能源装备产品和相关化工新材料、功能性高分子材料等产品。引导冶金、建材、纺织等行业,发展高强度金属材料、复合材料、多功能纤维,为新能源开发、高端装备制造提供专用材料。把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作为新兴产业与现有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措施,努力实现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以现有产业配套延伸新兴产业发展。
创新产业布局与空间开发优化发展。抓住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和江苏沿海地区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重大机遇,围绕“苏北新型工业化进程、苏中经济国际化新高地、苏南经济转型升级”三大区域发展的新定位,在更高层次上优化生产力布局。按照开发区、特色产业基地、企业集团3个层面,提升工业经济在空间上的集聚水平。发挥23家国家级、99家省级开发区在优化布局、产业集聚发展的主阵地作用。依据“一县一基地”布局目标,培育100家特色产业基地和产业集群,力争基地工业产值占全省30%以上,成为推动各地主导产业集聚发展的重要载体。围绕主体功能清晰、发展导向明确、开发秩序规范、各类要素协调的要求,形成各具特色、集聚集约、分工协作的生产力布局,促进产业布局与空间开发合理发展。
创新生产制造与资源环境友好发展。加强低碳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建立低碳评价指标体系,为低碳发展奠定基础。在重点企业实施循环经济试点,培育示范城市、园区和企业,构筑链接循环的工业产业体系。完善政策法规和技术标准,建立健全企业资源和政府支持相结合的清洁生产机制,推进企业清洁生产。实施工业能效提升计划,推动重点节能技术、设备和产品的推广和应用,提高企业能源效率,实施节能减排工程。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综合运用法律、经济及行政手段,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倒逼落后企业和产品退出市场。
创新先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调发展。按照时间、空间有序有效原则,生产制造专业化、高端化发展方向,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动产业协作分工,在工业企业中分离发展现代物流、科技研发、贸易营销、信息和商务服务等服务环节,分步推进制造业生产服务环节的主辅分离。培育生产性服务业,重点发展现代物流、科技服务、商务服务等,促进规模化和产业化,形成与先进制造业发展相适应的产前、产中、产后完整的生产服务体系,促进制造与生产性服务的有效融合。争取到2015年,生产性服务业占全省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43%,形成专业生产服务对工业经济的配套支撑。
创新“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发展。在更高水平“引进来”的同时,推动投资贸易由引资、出口为主向双向并重转变,提高产业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层次,推动制造与研发加快融入全球产业链,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优化利用外资存量和增量,加快开发区功能整合和转型升级,加大合资合作力度,创新利用外资方式,提高质量和水平。坚持以更大步伐“走出去”,鼓励家电、纺织等传统行业建立海外原料供应基地和境外加工生产基地,支持有条件的企业收购兼并境外先进技术、优势品牌、营销网络、研发中心,重点建设研发、营销、资源能源合作开发以及生产加工等“四大网络”。加快建设境外投资载体,在全球范围开展资源配置和价值链整合。
创新技术与创新管理驱动发展。坚持把企业技术创新、品牌培育创建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环节,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实施自主创新“双百工程”和创新型领军企业培育计划,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领军型企业。每年新增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100家以上,到“十二五”末,省级以上各类企业研发机构超过3000家,全省80%以上的研发投入来自企业,80%的研发平台建在企业,80%的研发成果出自企业。推动建立一批由企业、科研院所和高校共同参与的产业创新战略联盟,推进科研体制机制创新,推动创新成果在企业新产品和技术改造中的应用。促进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集聚,引导企业进行生产组织模式创新、健全现代企业制度以及内部管理创新,推进企业体制机制的创新。□
(调研组成员:苗成斌、戈尚达、周建林、金雯、许筠、张宁)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