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学勇:强化创新驱动 加快转型升级 扎实推进苏南现代化建设

发布时间:2013-07-01    

  建设苏南现代化示范区,是党中央、国务院着眼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作出的一项重要战略决策。实施《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规划》,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新要求的重大举措;是苏南全面提升经济社会发展质量、率先基本实现区域现代化、打造江苏经济升级版的内在要求;是江苏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力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的战略选择。 

  李学勇指出,苏南自古以来就是名闻天下的“锦绣江南”、“鱼米之乡”,是近代中国现代化发轫地、民族工业发祥地、乡镇企业发源地。改革开放以来,苏南地区紧紧把握发展机遇,勇于探索、勤于实践、敢于创新,经济社会发展始终走在全省前列,综合实力大幅提升。2012年,苏南地区GDP达到33381亿元,相当于台湾地区的经济总量。人均GDP突破1.6万美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6倍。公共财政收入突破3000亿元。产业升级步伐加快。制造业比较发达,现代服务业具有较强竞争力,农业生产效率较高,初步形成了现代产业体系。新兴产业不仅在全省而且在全国也具有重要地位。科技创新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改革开放深入推进。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较高,进出口贸易总额和实际利用外资分别占全国的1/8和1/5,一大批跨国公司落户苏南,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市场化程度较高,发展环境比较优越。社会事业日益繁荣。公共服务“六大体系”建设走在前列,各级各类教育发展水平较高,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健全,城乡接轨的社会保障制度和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险体系基本建立。群众文化体育活动丰富多彩。社会建设和管理创新、平安江苏和法治江苏建设走在全国前列。统筹城乡发展成效明显。城镇化率超过70%,中心城市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同类城市前列。县域经济发达,所有县(市)都进入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行列,其中7个县(市)进入百强县前十位。新农村建设成效明显。城乡收入差距是全国最小的地区之一。生态环境不断改善。节能减排大力推进。太湖水质持续改善。苏南是全国园林城市、环保模范城市和生态城市最密集的区域,拥有国家园林城市13个、国家环保模范城市14个、国家级生态市(县、区)17个。在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苏南不仅创造了丰硕的物质成果,而且积累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始终坚持发展第一要务不动摇,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始终坚持科学发展的鲜明导向,着力增强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始终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发展理念、增创发展优势,努力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新境界。当前,苏南发展站上了新的起跑线,既积累了发展的坚实基础,又面临着负重转型的现实压力。苏南经济总量较大,但质量和效益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但深层次矛盾依然突出;生态建设力度加大,但资源环境约束加剧;改善民生成效明显,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任务依然繁重。我们既要充分看到推进苏南现代化建设面临的难得机遇和有利条件,坚定发展信心,把握机遇,用好机遇;又要充分估计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保持清醒头脑,增强忧患意识,提高应对能力,努力在新的起跑线上开创苏南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李学勇指出,贯彻落实《规划》的总体要求,实现苏南发展的阶段性目标,要立足现有基础,增创新的优势,通过持续不懈的努力,使苏南优越的区位条件、丰富的科教资源、雄厚的产业基础、较高的开放水平等现实优势,转化为转型升级的新优势、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优势。一要扎实推进自主创新先导区建设,以提高创新能力增创新优势。苏南是我国科教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拥有107所高等院校和530多家科研机构,在校大学生130万人,有7家国家级高新区,3000家高新技术企业。推进苏南现代化建设,必须充分发挥科教资源丰富的优势,坚持创新驱动核心战略,突出企业主体,推动协同创新,强化人才支撑,推进载体建设,努力把苏南建设成为创新型经济发展高地。二要扎实推进现代产业集聚区建设,以深化产业结构调整增创新优势。坚定不移按照“调高调轻调优调强”思路,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坚持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生活性服务业与扩大居民消费相互促进,扩大服务业总量,提升服务业整体实力,到2020年,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60%。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坚持高端引领,主攻高端技术,突破高端环节,在扩大国内市场应用、关键技术攻关、领军企业培育上实现新突破,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康发展,努力抢占产业制高点。提升发展传统产业。积极运用先进装备、先进适用技术及工艺,推进传统优势产业向高端、绿色、低碳方向发展。不断提高产业整体素质。坚持以产业优化升级为突破口,着力推动产业结构高端化、产业布局合理化、产业发展集聚化,形成现代服务业为主体、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现代农业为基础的现代产业体系,全面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加快实现苏南经济由大向强的转变。三要扎实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先行区建设,以统筹城乡发展增创新优势。以城镇化为重要抓手,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统筹协调发展,实现工业化与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城市建设与新农村建设齐头并进。要以科学规划为引领,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提高统筹发展质量为关键,扎实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先行区建设。四要扎实推进开放合作引领区建设,以扩大开放增创新优势。适应全球需求结构的变化,推动开放朝着优化结构、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转变,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大力推动外贸转型发展。加快调整对外贸易结构,促进进口与出口、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一般贸易与加工贸易协调发展。发挥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辐射带动作用。加强苏南苏中的融合发展,推动苏中发展加快融入苏南,形成江海联动发展、跨江合作开发的新格局。促进苏南苏北的互动发展,扩大对苏北产业转移的规模,大力推进南北共建开发园区,加快苏北全面小康进程。五要扎实推进富裕文明宜居区建设,以增进民生幸福为根本增创新优势。深入实施民生幸福工程,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创新社会服务管理,持续改善人民生活,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建设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的“幸福苏南”。坚持民生优先。多谋民生之利,多解群众之忧,立足当前办实事,着眼根本建体系,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切实加强文化建设,充分发掘以吴文化为特征的苏南优秀地方文化,进一步丰富和提升文化内涵,形成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交相辉映、城市文化与乡土文化和谐共生的发展格局。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到苏南现代化示范区建设的突出位置,深入实施生态文明建设工程,更大力度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让苏南的水更“清”、天更“蓝”、地更“绿”。 

  李学勇强调,苏南现代化自主创新先导区、现代产业集聚区、城乡发展一体化先行区、开放合作引领区、富裕文明宜居区建设,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从根本上说,就是要通过协同推进“五个区”的建设,推动苏南在“两个率先”中继续走在前列,开创科学发展、转型发展、和谐发展新局面;通过苏南的创新实践,探索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符合苏南实际、体现时代特征的现代化发展路子。 

  李学勇指出,现代化建设是一个动态、渐进的过程,在前进道路上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必须充分认识现代化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做好攻坚克难、长期奋斗的思想准备。要把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阶段性目标和长远目标结合起来,一步一个脚印地推进现代化示范区建设。各地各部门要切实统一思想、统一行动,形成上下联动、整体推进的强大合力。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加快改革步伐推进落实,优化政策环境推进落实,建立工作机制推进落实,形成工作合力推进落实,把各项目标任务和部署要求落到实处。□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