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先进文化铸就农民“中国梦”

发布时间:2013-07-31     作者:孙晓燕    
 党的十八大重申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第一次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设定五项具体指标,为亿万中国人清晰勾勒出“中国梦”的美好明天。中国有8亿农民,“农民梦”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只有农民圆了梦,才能圆满实现“中国梦”。用富于生机、充满活力、为农民所喜闻乐见的先进文化,是实现农民梦的有效途径。

  文化育农,形成共同核心价值理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在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通过行之有效的形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转化成农村群众的共同理想信念、基本道德规范。一是运用好人榜、孝贤榜、能人榜等形式加大对农村遵纪守法、孝老爱亲、助人为乐、勤劳致富的先进典型的宣传,在农村形成人人崇敬、个个学习的浓烈氛围,让这些先进典型的生动事迹、高尚精神成为农民的共同价值取向;二是充分利用文明村镇创建、文化服务等有效载体,始终高扬先进文化主旋律,对农村群众进行普遍教育,在潜移默化中让先进的思想文化成为广大农民的高度自觉。三是运用激励机制关注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从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把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与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结合起来,在办好事、解难事过程中倡导新观念、形成新风尚,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在农村生根发芽、发扬光大。

  文化惠农,保障农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需求越来越旺盛,文化不仅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更成为农村群众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体现。一是加大对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建立完善的农村公共文化设施,着重解决农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空间场所问题,积极打造农村“十里文化圈”,实现和维护农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二是坚持以人为本,坚持面向基层,重心下移,完善覆盖镇村、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提高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保障农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和多样化的文化需求。三是结合实际,加强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与传承,培育地方特色文化、丰富乡土文化等多种文化品牌,引导农村群众积极参与,不断丰富农村群众多样性、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生活。

  文化富农,创造农村群众幸福生活。发展文化产业是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方面,也是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当前文化产业向乡村集聚的倾向,再度表明中国乡村承载了千年文明积淀,也显示出农村文化的深厚底蕴。一是努力改善农村文化经济政策环境,积极有效地加强对农村文化产业的扶持,不断加快农村文化产业自我开发、自我提升的进程,以更多、更好的主导文化产品占领农村市场。二是要积极支持农民发展民间文化组织以及文化产业实体,通过积极引导民办公助、税收优惠、培训骨干、表彰奖励、加强管理等方式,促进农村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三是研究农民文化需求,着眼于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和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农村文明程度,以政府为主导,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开发农村文化产业,使之成为农村经济发展中一个新的增长点,带动更多的农村群众通过参与文化产业发展,共同创造幸福美满生活。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的强大力量。以先进文化引导农民走向文明、科学、向上和富有创造性的生活方式,不断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才能更好地实现农民梦,也因此,真正实现亿万中国人的“中国梦”。□

  (作者系中共淮安市淮阴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