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今年以来,复杂的大学生就业形势引起高度关注。面对690万这一创下历史新高的毕业生规模,许多人惊呼“最难就业季”正在来临。如何理性看待目前大学生就业问题,大学生“就业难”究竟是个“真命题”还是“伪命题”?行将年底,回头审视和盘点大学生就业状况,我们可以发现,隐藏在就业率背后更深层的问题或许是就业质量的问题。党的十八大提出了“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的全新命题,深入贯彻十八大精神,探索“量质并举”的就业之道,才能从根本上化解大学生就业的诸多矛盾。
破解高校毕业生 就业结构性矛盾
朱卫国
今年以来,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复杂,这一背景下,我对我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总体判断是:总体平稳、压力不减。
“总体平稳”主要得益于全省经济平稳发展、整体就业需求适度回升和就业渠道不断畅通。2005年以来,我省高校毕业生年终就业率连续8年保持在95%左右。2009年起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稳定在80%以上,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左右。
“压力不减”则来自于毕业生总量和结构性矛盾两个主要方面。近年来,我省高校毕业生人数高位运行,由2005年的25.1万人上升至2013年的53.2万人,多年位居全国第一。结构性矛盾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一是专业结构矛盾。江苏作为制造业大省,对工科类毕业生以及技能型人才需求量大,呈供不应求状态,而文科类毕业生需求量相对较小,学科专业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短时间难以消除。二是区域结构矛盾。毕业生普遍追求大城市、经济发达区域,到外省就业的毕业生主要去向为上海、北京、浙江和广东;在省内,苏南地区仍是毕业生就业的主要选择。三是性别结构矛盾。目前我省毕业生中男女生比例相当,但用人单位实际更倾向于招聘男生,女大学生求职相对困难。四是学历层次结构矛盾。近三年来,我省毕业研究生人数增幅最大、本科毕业生次之、专科毕业生增幅最小,但是学历层次与就业率结果连续三年呈现反向倒挂现象。
“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必须着力破解高校毕业生就业结构性矛盾,这取决于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两个方面。外部因素包括:加快实施科技创新驱动战略步伐,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使同样的经济增速拉动更多的就业,特别是接受过高等教育的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营造良好的就业政策环境,进一步畅通就业渠道,规范用人单位招聘行为,促进就业公平,督促企业依法规范用工,切实维护高校毕业生就业后的合法权益。内部因素也可以说是核心因素,则是要深化高等教育自身改革。具体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学生的就业、创新创业能力为核心,及时改进专业设置。加强高等教育和劳动力市场的互动,建立学科专业预警和教学内容的动态调整机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推动学历文凭和职业资格“双证书”制度,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技术技能人才。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推动大学生参与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就业创业和职业转换的能力。二是大力开展创业教育。在学科教育中渗透创业教育,做到创业课程与专业课程相融合。设立大学生创业扶持基金,通过政府拨款和社会融资等方式建立创业基金或资金,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实实在在的扶持。遴选建设国家、省、市、校四级大学生创业实践和孵化基地,为创业大学生提供政策咨询、项目开发、融资服务、开业指导、办事代理、跟踪扶持等一系列服务。三是强化就业指导。提高就业指导与专业课程教育的结合度,加强专兼职结合的职业指导师资队伍建设,将转变毕业生就业观念作为当前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首要任务。促进供需有效对接,大力挖掘适合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岗位;有针对性地开展分区域、分行业、分专业的专场招聘活动和网络招聘活动;充分利用短信、微博、微信、移动互联平台等多种渠道发布就业信息,实现信息共有共享,有效降低毕业生求职成本。□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