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在新的形势下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理论工作的重要任务,也是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近年来,常州大力实施服务大局、服务大众——理论“慧”民工程,在理论宣传普及中创新路径方法,取得引领思潮、凝聚共识的积极成效。他们所做的,其实是在“架桥”:在理论与大众之间架桥,使理论更好地走进大众,使大众更乐意接受理论。常州相关实践得到普遍肯定,市委讲师团荣获全国理论宣讲先进集体,“小巷讲坛”等5家单位入选全省首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学习实践基地。
以“转换”弥合“裂缝”:展现先进理论的独特魅力
作为一种科学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具有理论化、抽象化的特点,然而广大人民群众受知识体系等限制,更易于接受生动具体、通俗易懂的东西。显然,在理论自身特点与群众可接受性之间,横亘着一条深深的“裂缝”。如何缝合这条理论宣传普及的“裂缝”,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的首要难题。
常州在实践中给出的答案是“转换”。具体来说,就是在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的基础上,努力贴近实际、贴近生活,通过理论话语的转化,把抽象理性转变为生动具体,把深奥思辨转变为通俗易懂,契合了广大人民群众接受理论的规律,成功缝合了这条理论宣传普及的“裂缝”。
在转换过程中,常州主要从“地方实际”和“群众语言”两个角度切入,探索出了自己的套路。一方面,围绕地方实际来转换。通过群众关注和乐于接受的“小切口”诠释理论创新成果的“大主题”,把当代马克思主义的“普通话”转化为常州科学发展的“地方话”。常州推出“中国改革开放与每个人的命运”、“感受幸福——科学发展观的常州解读”、“常州基本实现现代化指标体系解读”等系列主题宣讲,对宣讲内容进行“菜单式”发布,回应群众对身边变化的关切。另一方面,围绕群众语言来转换。充分考虑城乡基层群众的思维方式、话语习惯,把学术研究的“书面语”转换为理论宣传的“口头语”。常州在理论宣讲中,把握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语言风格,力求用事例说话、用数字说话、用典型说话,达到群众愿意听、好理解的效果。
更值得称道的是,常州还把科学理论转化为具体实践,以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诠释理论,把看不见、摸不着的理论观点转化为促进发展、改善民生的具体行动。在这方面,常州市区公园免费逛、快速公交优惠多、社会保障全覆盖、社区医卫看病易,这些都让人民群众从内心增强了对科学理论的认同感、理解度和接受度,成为大众化工作的重要依托。
以“分众”对接“需求”:拓展理论宣传的服务覆盖
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总会面临一些问题与困惑,都有通过科学理论解疑释惑的诉求。从这个角度看,人民群众也有理论的需求。从根本上看,人们对待某种理论的态度,与这一理论跟他们需求的相关程度密切相连。罔顾实际需求的死板理论灌输,无论耗费多少人力物力财力,都永远无法真正深入人民群众的内心世界。及时有效回应需求、满足需求的理论宣教,才能发挥科学理论的解疑释惑、引领实践的作用,才能使科学理论在人民群众心底扎根并绽放活力。
然而,需求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事而异,全面满足群众需求并非易事,理论宣传难以实现全覆盖。常州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承认主体差异、尊重差异需求,针对不同对象进行不同的定位、组织和安排,以“分众”方式对接不同主体的差异性需求,准确满足了不同群众的不同需求,增强了理论宣传的服务性,扩大了理论大众化的覆盖面。
常州在理论学习教育中注重分类推进,开展以中心组集体学习为主要形式的领导干部教育,以轮训、冬训为主要手段的普通党员教育,以“学习日”活动为主要载体的基层干部和广大市民教育,以“创新与发展报告会”为主要阵地的企业家教育,以“现代农民教育工程”为主要平台的农村居民教育,以“学习宣传员”为主要依托的民营企业员工教育,“以新市民学校”为主要基地的外来流动人员教育,形成了科学理论走进基层的类型化通道。
在常州一些大众化工作品牌中,分众化理念也渗透其中。在“龙城讲坛”中,常州逐步形成市民课堂、企业家课堂、干部课堂、学生课堂和乡镇课堂等系列,各辖市区分别设立各具特色的讲坛,满足不同群体的理论需求;在“道德讲堂”,面对不同群体讲的主题、内容均有不同,如在食品行业讲良心食品、诚信经营,在基层社区讲尊老爱幼、邻里和睦,在企业员工中讲爱岗敬业、奉献社会,在中小学校则从中国传统的“孝道”讲起,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在溧阳别桥镇“农民大学堂”,既讲授形势政策,又开展职工技能培训,传授农业实用技术,把理论宣传教育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成为农民群众学理论的“加油站”。
以“平台”增效“传导”:释放理论阵地的品牌能量
理论的传播,必须借助一定的媒介形式才能实现。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常州搭建了多元化、广覆盖的宣教平台载体,把理论宣传融入群众日常工作生活,极大增强了理论传导的有效性。其中,根据理论传导的关键要素,紧扣理论的学习、传播、渗透三个维度,形成了理论学习平台、理论传播平台、理论渗透平台。
创新理论学习平台,完善各类人群的学习型组织体系,突出群众学习的方便性、参与性,典型代表包括“小巷讲坛”、“新市民学校”等。“小巷讲坛”是南大街道文亨花园社区坚持10多年的学习活动,提出“兴趣学习、快乐学习、休闲学习”的理念,探索确立自选式、主题式、互动式、进出式、共享式5种学习模式,实现周周有学习、月月有活动、季季有主题;“新市民学校”是江苏洛克电器有限公司开办的外来务工人口培训学校,以外来青工普遍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和公众敏感话题为切入口开展理论宣传普及,实现了技术水平和理论水平双提升。
创新理论传播平台,强化党报党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移动通讯等媒体阵地在促进理论传播中的关键作用。如常州市天宁区在“微系列”平台上做大文章,通过微博、短信、QQ群等“微载体”,利用案例性、故事性的小段文章占用“微时间”,汇聚触动心灵的“微能量”;又如武进区湖塘镇的“社区网校”,以丰富多彩的网上内容,形成言论专题“合奏”、讲座访谈“共振”、博客论坛“齐鸣”的生动局面,使理论学习进入千家万户。
创新理论渗透平台,依托品牌群众文化活动,使理论性内容借助小品、歌舞、相声等活泼的文化载体,在寓教于乐中“以文化人”。常州首创、晓喻全国的“道德讲堂”是其典型代表。“道德讲堂”坚持“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人讲自己事、身边人教身边人” 的鲜明特色,把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等重点内容融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中,让群众在“我听、我看、我讲、我议、我选、我行”中实现自我教育、自我提升。
常州不仅努力搭建理论宣教平台,而且倾心将其打造成为当地群众家喻户晓的品牌活动,借助品牌平台的影响力来增强科学理论大众化的吸引力,让群众热衷于了解理论、习惯于学习理论,最终使科学理论入脑入心、解疑释惑、引领实践。正因为如此,“道德讲堂”等发源于常州的品牌活动引来各方关注,被作为全省乃至全国的成功经验向其他地区推广开来,促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不断进步。□
责任编辑:苏胜利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